12.09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醞釀一項大膽計劃,若實現能取勝

1895年4月17日,在日本馬關春帆樓,清朝代表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簽字畫押。學過歷史的朋友都是,《馬關條約》是一項喪權辱國的條約,清朝不僅要賠償兩億兩白銀,還要割讓臺灣、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等地。

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國內,引起了社會輿論的強烈不滿,上至宗室督撫,下到書生舉人,紛紛上書表示反對。按照條約的規定,從簽字到換約有21天的期限,也就是說如果清朝不批准條約,那麼和約就自動作廢。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醞釀一項大膽計劃,若實現能取勝

春帆樓談判

​4月20日,光緒帝召集軍機大臣討論此事,還讓徐用儀去拜訪俄國駐華公使喀西尼。就在此時,俄國已經和法國、德國已經站到了一起,三國駐日公使於4月23日正式向日本外務省提出照會,強烈要求日本放棄遼東半島。

在三國干涉還遼的同時,光緒帝產生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那就是“毀約再戰”。客觀而言,甲午戰爭清朝雖然屢戰屢敗,除了海軍外,陸軍方面沒有遭到重大損失。而日本的條約十分苛刻,引起了全國輿論的沸騰。光緒帝是一位有理想的皇帝,他怎麼能忍受這種恥辱呢!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醞釀一項大膽計劃,若實現能取勝

馬關條約

​4月25日,光緒帝通過軍機處,給清軍“前線總指揮”劉坤一和坐鎮天津的王文韶發去電報,要求兩人對毀約開戰發表意見,“體察現在大局安危所繫,及各路軍情戰事究竟是否可靠,各抒所見,據實直陳,不得以遊移兩可之辭,敷衍塞責”。

接替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的王文韶堪稱是官場“老油條”,自咸豐二年考中進士,他已經歷經四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他在電報中說,直隸所屬的部隊,只有聶士成所部“必可一戰”,至於關外諸軍的情況“不敢臆斷”。他還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現在事可勝不可敗,勢成孤注,與未經議約以前情形,又自不同。”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醞釀一項大膽計劃,若實現能取勝

李鴻章

​身在關外前線指揮劉坤一雖然屢戰屢敗,但他卻堅決主戰,“宜戰不宜和,利害輕重,事理顯然,此固天下所共知,亦在聖明洞見”。劉坤一認為,關外諸軍都是經過屢次作戰,是能夠守住遼、沈的。同時,京津地區已經佈置重兵,日軍“縱或登陸,究屬孤軍”。

劉坤一還分析日軍方面的情況,認為日軍勞師遠征,而清軍是以逸待勞。對此劉坤一還提出了“持久”作戰的策略,“在我只須堅忍苦戰,否則深溝高壘,嚴為守禦”,“倭奴懸師遠鬥,何能久留?”即使再打上兩年,“需餉不過數千萬,較賠款尚不及半”。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醞釀一項大膽計劃,若實現能取勝

劉坤一

​劉坤一最後總結道:“持久二字實為現在制倭要著”,對付日軍要進行持久戰。與此同時,劉坤一還聽取前線諸將的建議,“諸將一聞和約,義憤填膺,必欲決一死戰”。劉坤一雖然屢戰屢敗,但畢竟是湘軍宿將,很有戰略眼光。

雖然清朝在戰場尚不佔優勢,但畢竟當時的綜合實力遠遠超過日本。無論是人口數量,還是財政收入,都足以支撐這場戰爭。在陸軍裝備上,清軍也絲毫不遜色於日軍,缺乏的只是近代的軍事制度。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朝醞釀一項大膽計劃,若實現能取勝

甲午戰爭形勢圖

​事實上,日軍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在後來侵犯臺灣的戰爭中,就損失了三萬兩千多人。如果清朝能夠採納劉坤一的建議,與日軍進行持久作戰,完全是可以取得勝利的。然而歷史沒有假設,因為即使光緒帝想毀約再戰,有一個人也不會同意,她就是慈禧太后。

在慈禧太后的強大壓力下,光緒帝被迫同意換約。《馬關條約》對清朝的損害極大,一方面讓朝廷威信掃地,許多人開始投身革命,要推翻這個朝廷;另一方面清朝的國際地位也大大降低,列強們接踵而來,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歷史證明,和平不是靠花錢買來的,而是要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

參考資料:1.《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2.《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