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高高的梯田,水是怎么上去的?

东义义


农村有句俗语“山有多高,水有多长”,梯田就是建在小山坡上。山上的植被是具有蓄水能力的。说到梯田,很多人会想到水稻等需水量多农作物,其实很多农作物还是比较耐干旱适合在梯田种植。

1、不是所有的山坡都适合做梯田

不是所有的山坡都适合做梯田,一般能做梯田的小山坡,一般都是有泉眼的,也就是俗称的山泉水或者山涧水。如遇干旱的天气,山泉水也会断流。而且这些山坡的土质疏松,蓄水能力强,才适合做梯田。更多的梯田建在山腰上,最多的梯田上在山脚下,这样的梯田土质疏松、土壤肥沃、蓄水能力强,更重要的事是山泉水直接可以引流灌溉到梯田中。


2、梯田的水更多的是依赖雨水和山泉水

在农村,对于很多梯田的农户,他们都把梯田水叫做“靠天吃饭”,“望天水”。如果是建在山顶上的梯田,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在南方,每年的三到五月份叫做梅雨季节,这个时节,是梯田蓄水的最佳时机,梅雨季节山上蓄水,梯田蓄水,断流的山泉眼也重新开始冒出了泉水。在江西的梯田一般会种植早稻,很少人种植晚稻,一般种植在水源充足的山腰或者山脚下的梯田。在六月份之后高温高热,很多泉眼都断流,特别是九月份之后,干旱少雨很难再种植需水量多的农作物(晚稻),一般会改种比较耐干旱的农作物。


3、山顶的梯田有特殊的灌溉设备,更多的是作为景点并不适用于农村,农村大部分梯田都是有池塘蓄水,而且是建在半山腰以下

现在很多地方都有最美梯田的旅游景点,山林过度开发是很难蓄水的,特别是建在山顶的梯田,如果没有特殊的灌溉设备基本上种不了东西,没有什么收成。现在有些地方为了打造最美梯田的乡村旅游景点,在山顶上的梯田是有配套的灌溉设备的才能满足农作物的需水量。在实际农村的梯田,一般都建在半山腰或者山脚下,每座高山上如果没有过度开发是有山泉水的,农民挖个池塘把山泉水、雨水蓄积起来,在干旱的季节给农作物浇灌。


4、在山上修建水渠蓄积山泉水,或者通过水泵站抽水到水渠引水灌溉

在高山上是有山泉水的,一般会修建池塘或者水渠来蓄水。水渠除了可以蓄积山泉水,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作用是能在干旱的季节,通过水泵站抽水到水渠,再把水渠里的水引流灌溉到梯田中。在南方的小伙伴们有可能见过这种大型水泵,都是柴油机抽水,出水口直径可以达到200mm,可以把小河、水库的水抽到水渠里供给梯田使用。

其实梯田种植的农作物,不一定要种植水稻等需水量非常大的农作物。其实在北方也有梯田,会种植小麦等耐干旱的农作物。南方梯田,年降雨量多,雨水充足,但一般是指种植早稻,六七月份之后一般种植花生大豆等比较耐干旱的农作物,冬天种植油菜。农民都是根据的不同属性,需水量不同,每个时节种植的农作物也不一样。


昕瑞生态


看见这个问题我差点笑喷了,我老家四川就有很多梯田,平原上城市里的人可能真不知到咋回事,我来告诉你水是怎么拉上去的。梯田一般在哪里呢?南方地区对吧?南方地区一般降水量非常丰富,年降水大部分地区都超过了1200mm,可以说隔三差五就要下一场大雨,下雨的时候田里的水就够了,这是最主要的一个手段,这就需要看天吃饭了,万一哪一年雨水少岂不是就麻烦了?
这样的情况确实有,所以很多山区夏天一个月不下雨有可能水稻绝收,我来华北平原20年了,其中99年到2008年连续十年干旱没事,但是老家只要一个月不下雨尤其是夏天那就麻烦了,所以就需要一些补充措施了,那么第一个补充措施就是在高一些的地方修水库,这个在毛主席时代修得很多,但是这些年山区农村人越来越少,很多水利设施都已经荒废了。


第二个就是山区是有很多水源的,利用已有的水源这就是山泉水开沟引水。说到这里我有一个故事,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不是要自己带米蒸饭吗?需要自己洗饭盒,有一次我洗饭盒后不小心饭盒掉到了一个从不干枯的山泉水井里了,那个水井的出水量很大,应该是够一个百万人口的中等城市人口的生活用水吧!大冬天的我有个同学自告奋勇的说我下去帮你拣,那个时候卫生条件都不好,我同学满身的疮,他下去拣了饭盒,第二天我们发现上百年没有断过水水井再也不出水了。

看来水是有灵性的,水井面上就是一层污污的东西发蓝,附近的居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也不敢说啊!我们吓坏了,后来过了几天水从小沟下游10米的另外一个地方出来了,一个小饭盒差点断了一处水源看来山泉水确实有灵性不能污染。第三山区都有山泉下雨会形成河沟,河沟里的水一般不会断的,在我小的时候有把河里的水用抽水机抽到最高处然后在干旱的时候补充稻田水源。

还有在有些山不是很高土层比较厚的丘陵地区也是可以像平原一样打井抽水的。总的来说靠天吃饭是梯田水源最主要来源只要有人生存有梯田的地方他就有办法,我想这就是上天给予人类的生存空间吧!他会根据你不同的地方给予你不同的基础条件来满足人类的生存,如果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那么那个地方也不会存在梯田了,所以我们要爱护大自然。


创业特种兵传递快递物流信息分享创业心得!


找顺风车返空车51快配


梯田的水来源有两个:一是自然雨水;二是灌溉系统引水。

吴叔云南人,热爱户外、喜欢旅游,多年做旅游自媒体,重点关注云南旅游那些事。很高兴参与讨论这个问题。

下面就具体说说。


自然雨水:来自天上

在云南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的元阳、绿春这些地方,看得最多的天气就是云雾缭绕的时候,说明降雨特别多。

据统计,这里的降雨量竟达到年均1397.6mm,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地方。因此形成全省、全国最集中、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的地理构成环境,梯田稻作文化发达。所以说,梯田的水

首先是来自于天上

灌溉系统:来自山上

梯田美景,我们看得最多的都是俯视拍摄的图片,平视都很少,这说明什么?还有比梯田更高的山!

元阳最有代表性的地貌特征就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而且分布各山各岭的原始和次生林覆盖率相当高,这些森林构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水库。它们涵养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无数条小溪、清泉、瀑布和龙潭,提供了所有梯田、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可谓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有了这两个来源,再高的梯田都不愁水源供给。事实是:梯田基本都在半山腰。


以上回答,希望小伙伴们能喜欢!

想了解更多云南旅游那些事,请【关注吴叔】,谢谢


吴叔滇游记


梯田是我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一种水系景观,其中广西、云南居多,看着半山腰上地势陡峭的梯田,很多人就会有疑问了,那么高的田,水是怎么上去的呢?

首先,梯田并不是随便一座高山就能建的,以前梯田农民靠天储水,时有时无的,终归难保收成。

所以,凡是可以改造成梯田的高山上,其实都会有水源,老祖宗们用通了节的楠竹,竹尾对竹头,一根一根串联起来。遇到弯曲的地方,就用火烤,慢慢将楠竹掰弯,沿路埋下,做成引水渠。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祖宗利用地势差,将山上的水源通过竹管引水送到梯田,这样,梯田用水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高山上的树木茂盛,可以常年缩水,水源至半山腰,一般都会有泉眼,只要在泉眼处挖一个水塘蓄水,干旱的时候也可以派上用场。

当然了,社会是发展的,梯田农业自然也会有更方便的引水办法,近些年来,国家为农民大修水利,在大山里兴修大水库水塔、埋水泥管,将水库里的水用电泵,泵水上山至水塔储存起来。

有了蓄水量丰富的水库,坡上的梯田再也不用担心水源灌溉问题了。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的梯田农民还会建造大功能泵房,将梯田下方小河小溪里的水抽到半山腰水塘里。

然后将水塘水引向两侧渠道,从上往下一丘一丘灌溉,多方引水,梯田自然也就不缺水了。

梯田自古就有,比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哈尼梯田,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由于梯田特殊的地理位置,并不适合用于机械耕耘。

所以,不论是施肥或者收获,全凭一身力气,这种纯手工劳作,伤神又伤力,令人不得不感慨农民的艰辛啊!


找靓机科普君


梯田!桂西北都是梯田,开发,只是老板前脚与后脚的差异吧了,风景不比龙胜差。

水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并不难解答,资源县大家并不陌生,西近湖南,北近全州,东近桂林,南近龙胜,资源县坐落在越城岭山脉边。资源县梅溪镇铜座村坐落在离全州十公里的山坡间,后有全州才弯镇有名的天湖水库,前面是万亩梯田。我村梯田千亩(现在进入正题),后山只有一个20亩左右的原始森林,形状好似簸箕,只他地方没有水进来,这时你们为问,小小的20亩森林能灌溉千亩农田??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越城岭山脉的土全是黑泥沙土,下小雨雨水全部下渗透到了岭土里,下一天大暴雨也涨不了水,从未发生过山洪。

我们那山连山坡连坡,就算离山顶十米的坡沟地方都会有从不断流的小清泉水,因此我们那梯田特多,60年代闹粮荒,我们那遭的是虫灾和麻雀灾而不是旱灾,当年送公粮一户少的送千斤,多的送2千斤,挑走山路十几里!

这山望着那山高,梯田的水是从高处来,并不是你想象的从低处往山上抽水!因各地的地貌不同,泥土结构不同渗透水吸水不同,自然规律也就不相同了。


2753630


高高梯田水是怎么上去的?

从来没有水往上的,人工水车也致多提3至5米了不起了。最顶上几丘梯田确定有可能靠天储水,时有时无,没有保收成的。但是下面的是绝对有水的,只这个水也是山上自然出水,只是出水很小,这些很小的水基本平流,绕圆形梯田绕到平行土的田中,再由每丘田往下方。因为出水较小,多利用每山弯出水点,先行绕平行田再往下放,不然一开始往下放,那旁边的田就没有了水,也有水不汲水的楠行通空几根接入另一丘平行田中,这样水不过田没汲不几多水。其实梯田春夏弯里长树木地方都是冒水的,只是现实许多人用大范围照片人的眼中缩小了,误导了许多人,看不出山弯,只见弯中几棵树,而没能拍出树下小沟出水。

不管如何,种田之事,水是不会用人工往上抽的,那能保几平方米田的水呢?保多久呢?

只会在稻谷快成熟时,保苗,保谷粒保满才会干抽水往上之事。其他时间,大旱之年,干脆不种水稻,种耐旱作物了。

下面几张照片,帮你分析一下
圆圈处为出水点,为节水一般从梯田最下端开始分水,原则先平行流满,再往下流。看到梯田中段,也是由出水,往两边梯田平衡平行分配水的,这样不至于两边梯田,一边有水一边无水。

高处梯田,也是有水的,因为有更高处出水点,水路远些,原则也是平行先流满再往下流。这梯田就好分水了,山上有出水最高处平行开出平行梯田,上面就不开田了,慢慢往下分水,致每丘田都有水了。
象这种梯田,每条山弯都有水,只是大小而己,稍合理分配一下就可以了。

实质梯田,在分田时就会考虑水路而分,只要勤快,自己用楠竹接而来,一般非大旱天气,不愁水的,反而是平阳地,的大田块地方为争水种田吵闹的多。我在农村几十年,走访过几百地梯田地区,就没有因水,水路而吵架的。


老艾叶


梯田的水是怎么上去的?

不吹不黑,其实水基本上不去。

多数是靠天降水,少数靠水泵,但如果本来就干旱,水泵打井也无力提供太多水。

所以山顶一般不宜都弄成梯田。半山弄成梯田差不多就可以了,山顶如果有树,就让它长树好了,种果树,对水土保持也挺好。干什么非一刀切弄梯田呢?

另外对于一些平顶山,可以挖水池,用石头,砖,水泥,塑料,建水窖,下雨时多存点雨水。

如果这还不甘心。还想开脑洞,可以埋立一些风力发电机,用不锈钢做搭架,利用金属昼夜温差冷凝山顶空气中的水份。风机铁架脚建个水窖,每天会有露水凝结,汇集到水窖中,一年也能凝结不少水。

呵呵,寒铁风电机,水窖。

如果山上,山下弄两组水窖,可以利用风电从山下抽水到山上水窖。











星辉650


高高的梯田水是怎么上去的?



一、依靠泉眼挖山塘蓄水



高高的梯田水是怎么上去的?首先我们要理解农民改地造田的原理,凡事可以改田的高山上都会有水源,改田一般都在半山腰上,不会山顶改田。半山腰上去还有大山,大山林木茂盛植皮好,可以常年缩水,水源至半山腰会有泉眼。泉眼处农民都会挖一个水塘用于蓄水,平时水塘是满满的,靠多余流出来的水灌溉水稻,只有到了旱年才会把水塘里的水用水车人工手摇脚踏的把水车出来抗旱,确保粮食丰收。

二、引用山涧水灌溉



大凡改田的高山,两侧是田,中间必然有一条山涧,农民就会利用这条山涧水来灌溉良田。首先在山涧较窄的地方用石块和烂黄泥造拉水堰,再用大毛竹挖空作为引水渠,将水引到两侧田里,然后一丘一丘的从上往下灌溉。

三、引用水库水灌溉



过去,农民高山梯田灌溉一般只能本山保本山,远处的水是没有办法引过来的。后来,国家发展了便有了钢筋水泥,政府专门拨款为农民大修水利,特别是引水工程,再高的梯田都用上引水灌。在大山里兴修大水库,然后修三面光渠道,将水库的水引到高山梯田上来。

四、用增压泵将水抽上去灌溉!



用增压泵抽水灌溉,是在梯田下方水源充足的小河小溪,建造大功能泵房,将小河小溪里的水抽到半山腰水塘里,然后将水塘水引向两侧渠道,从上往下一丘一丘灌溉。

高高的梯田水是怎么上去的?过去跟今天都有不同的方法,欢迎大家一起都来说说看,还有其他好的方法吗?

[更多三农精采内容,敬请关注:头条号《老娘舅说事》点赞、评论、转发、分享]

老娘舅说事


梯田可是云贵这边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特别哈尼梯田,位于云南南部,总面积100万亩,这片梯田是哈尼族人1300多年来生生不息的地“雕刻”在祖国大地上的一幅山水田园画,于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可以说是梯田的代表。

那么,或许很多朋友都会疑问,梯田是一层一层的,靠上面那些的层面水是如何来的?

一般来说,梯田水源通常两点,自然生态水源和人工水源。

有些地方气候比较湿润,多原始森林,而相对几千米的山峰,梯田相对都在中下层,山上的一些小泉眼小溪流就就是水的来源地。这种梯田一般不会太高。


还有种直通山顶的,这种梯田一般山顶上都有蓄水的池子,通过挖渠道,让雨水汇聚池子保存。

这两种方法都有共同点,灌溉方式是由上而下,通过分水排水渠道一层一层灌溉而下。现如今,随着科学的进步,大型抽水灌溉设备已经大大改善了灌溉方式,打破了靠天吃饭的时代。


壹点科谱


梯田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具特色的一种水系景观,巨大的海拔落差下竟能合理密布着丰沛的水系。那高处的梯田水是怎么上去的?是用水泵压上去的吗?要知道很多古梯田自古就有了,那时候根本没有电力系统。例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云南哈尼梯田,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

其实梯田的水跟地表的其他淡水资源一样都来自天上,梯田的形成离不开充沛的雨水,例如哈尼梯田年均降雨量在1397.6mm,广西龙脊梯田年均降雨量在1574. 5 mm。是我国南北分界标准400mm降水量的3-4倍。“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梯田里的水就那么老实,不往下分流吗?

梯田是个庞大而又复杂的水系工程,人们靠智慧将水“留”在了高处,并合理的分配着水的流向。雨水降落后靠沟渠来纵向、横向引流,来惠及梯田上的每寸土地,仅哈尼梯田上就有4653条水沟干渠。当然仅有这些沟渠还是不够的,要保证每片水田都有水,不是随便开渠放水的。

哈尼梯田有我国最早的明渠流量管理体系——分水木刻管理,所谓分水木刻就是在干渠和支渠分流的节点放一块木槽,根据木槽的深度、宽度来调节水流的分配,有的分水木可以同时分配两条以上的支渠流量,这样就能公平、高效的管理梯田上的水资源了。那谁又来管理这些分水木呢?

在哈尼梯田的所属村寨都会通过严格的流程来推选出一名“沟长”,来负责沟渠几分水木的管理及维护。所以高高的梯田水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也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大乡,民俗文化爱好者,带您领略不一样的乡土、乡村和乡情,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