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放弃追击,主要是为了保存实力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放弃追击,主要是为了保存实力

1940年5月24日,德军装甲部队先锋前进到距离英法联军十八英里时,德军统帅部突然下达了停止追击的命令,这道至今让世人疑惑的奇怪命令,最终促成了二战历史上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事件,也客观为英法保留了四年后反攻德军的力量。那么,德军统帅部当时为什么要下达这样一个有诸多疑点的命令呢?德军真的是有意放英军一马吗?

英德同为西欧邻国,又自认为高人一等,德军从闪击波兰行动成功中获得体会,也想与英国形成同盟关系,以期在西欧找到代理人,为下一步进攻苏联排除两线作战的后顾之忧

翻开二战欧洲战场的战争历史,英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先是张伯伦主张妥协对德实施绥靖政策,造成德国有恃无恐使多个西欧小国成为德军的仆从,进尔又和法国协商对德怂恿,德军轻松占领捷克。直到德军闪击波兰,英国才在丘吉尔上台后清醒过来,这才出现英军孤军在西欧对德作战。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放弃追击,主要是为了保存实力

但是,无论是英军还是德军,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都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秀军队,所以,即使在二战打得最激烈的时候,德军对英军的打击总是打一阵再停下来和谈一下,德军的目的很明显,不想在家门口把英国惹得太急,兔子急了也咬人。

对于德军元首来说,他在监狱中撰写《我的奋斗》一书中,就把占领俄国作为终身奋斗目标,因此,当德军横扫西欧准备占领法国的时候,他并没有对英国展现强硬姿态,相反,元首几次都对英国表现出了亲和做法和结盟趋向。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放弃追击,主要是为了保存实力

当德军把英法联军撵到敦刻尔克海滩时,德军统帅部似乎发现这是一个与英军和谈的最好机会,如果英军能与德军形成统一战线,德军下步入侵苏联就能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这种远大的理想德军前线军官自然体会不到,所以,当元首下达停止追击命令时,德军基本上都表现出了一边倒反对的局面。

占领西欧并不是最终目的,德军不想让寄予厚望的装甲部队在敦刻尔克遭到英军殊死一搏,德军中出现的好战心态正好让元首对巴巴罗萨计划从担忧变成下定决心

对于进攻苏联,德军统帅部一直在做准备工作,自小胡子元首上台以后,他利用十来年的工夫就将德军训练成了一支欧洲劲旅,特别是古德里安创建的闪击战理论让元首欢喜不已,当古德里安装甲集团离英法联军只有十几英里时,在多种因素影响下,元首下达了停止追击令。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放弃追击,主要是为了保存实力

很多人认为二战德军的失败与小胡子瞎指挥有很大关系,但如果单纯地把他与一般军事指挥员来比较,那就大错特错了。当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海滩上孤立无援时,他眼中看到的不仅是与英军谈判的筹码,还有德军跃跃欲试的雄心。

德军求战心切,这是元首最希望看到的士气。因此,他联想到英国也是个和德国一样的上等民族,虽然这是他们自封的往脸上贴金,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因素确实影响着元首在二战中的整个部署和心态。

既然要跟英国谈和,那就没必要赶尽杀绝,何况德军装甲精锐也不想过早暴露给苏联,尤其是他担心的是,海滩上那三十多万联军,如果真把英国逼急眼了,德军的装甲部队也不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放弃追击,主要是为了保存实力

对英法联军的轻视,戈林临阵好大喜功,迫使德军统帅部将德国空军做为主攻部队,不仅造成德军内部出现分歧,还轻易放走了英法联军

对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成功,有学者认为是德军轻视英法联军的结果。实际上,这个因素也存在,但毕竟三十多万不是小数目,从史料中记载,德军装甲部队之所以追击那么快,离英军只有十多英里的距离,其后勤保障并没跟上来。如果这股装甲力量继续追击,很可能因燃料不足受到联军反击,这也是元首顾虑的因素之一。

另外一个让元首下达停止进攻命令的影响因素比较有说服力,当英法联军全部暴露在敦刻尔克海滩上时,德国空军司令也是元首指定的接班人戈林好大喜功,他承诺根本不需要装甲部队和国防军出面,调动他的空军部队就可以了。

二战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放弃追击,主要是为了保存实力

对于元首来说,空军是他一手培植的精锐力量,戈林又是他最信赖的接班人,为什么把这么轻易到手的战功让给别人呢?

但结果却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丘吉尔不仅调集了英国全国的舰船来运输这支疲惫之师,而且还迅速在海滩上组织了反击部队,最终三十多万联军成功渡过海峡,敦刻尔克在德军的观望之中落下了帷幕。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敦刻尔克大撤退》

作者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