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是什麼心理?

老孫遁世無悶


題主提出的問題非常好,

其實這樣的問題在當前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

和本老師有7年的心理諮詢經驗,

在校的時候幫助過很多學生解決心理問題,

也是管理學的博士,

和很多作為家長的成功企業家深入溝通過。

其實對於這個問題,

和本老師提供一個角度,

因為父母是通過孩子來證明,

自己是父母的,

孩子不需要父母的時候,

父母的角色其實也就消失了。

而對孩子的期待感越高,

要求越完美,

孩子越難達到獨立的要求,

這樣父母就一直能當父母了。

但是說實話,

和本老師接觸這樣的孩子看來,

不僅僅做不到完美,

還往往最後給孩子造成巨大創傷!

你想象一下,

和張三比身高,和李四比成績,再和王五比性格,

這樣的孩子比下來能不是一身缺點嗎?

這個時候,對於孩子來說,

別人多一條尾巴,而孩子沒有,

沒有多長一條尾巴,也是缺點了。

反過來影響,

這樣的孩子也很敏感,

因為家長的要求過多了,

遠遠超過一個孩子能承受的範圍。

而且最詭異的地方在於,

做父母的其實並不知道,

自己究竟對孩子造成了多大傷害,

甚至一直認為自己在為孩子好,

最後只會讓自己的孩子逃離父母越來越遠。

01

和本老師就遇到一個這樣的案例,

當時大一新生的班主任來找和本老師,

有一個女學生的心理狀態不是很好,

班主任讓她過來聊聊。

她在入學的第二個月,

也就是國慶那段時間回家了之後,

來找和本老師聊天。

她覺得她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父母的要求,

為此回家的時候和父母產生巨大爭執,

她懷疑是不是自己神經太敏感了,

自己也嘗試過父母溝通,

但是好幾次都以失敗告終,讓關係更差。

她說她其實已經很努力去理解父母了,

嘗試著和父母八卦一下遠近親戚,

也和父親看一下老抗戰片,

但是父母始終不願意理解她,

關係也沒有怎麼好轉。

和本老師詢問她,

到底是因為什麼事情發生衝突,

希望她再說得詳細一下。

“我覺得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父母不願意傾聽的闡述觀點,

比如我在學校和別人發生了一些衝突,

我覺得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的事情,

我就想和父母說說,

聽一下父母的經驗和意見,

可是我經常剛剛開頭說自己的現狀,

他們就不願意聽了,

讓我自己想辦法,我一下控制不住就哭了,

然後就被他們罵,說我沒出息,一點小事就哭。”

女生說到這裡的時候,

眼淚就爬吧啪嗒的往下掉,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

明明我已經很痛苦、委屈了,

為什麼他們還要罵我,

我不想被鞭策,我想被安慰。”

她說她記得很多情況下,

她感覺莫名其妙的罵,

有時嗑瓜子還沒清理,

被罵不愛乾淨;

晚上爸爸回家吃宵夜碗沒洗,

怪她不知道幫忙;

就連一次很難的考試,

她考到了前面的排名,

也被指責千萬不要得意洋洋。

02

和本老師接著問她,

是所有是事情都衝突嗎?

她思考了一下,

其實在學習上是很少衝突的,

甚至因為爸爸是工程師,

思維邏輯很好,能給出很好意見。

在這個角度思考,

其實父母也非常疼愛她,

生活在一個比較和諧幸福的家庭,

所以她也非常害怕衝突

——下意識避免最壞的情況發生

她以哭泣的形式來停止爭吵,

與此同時也停止了內心的衝突,

來暫時避免爭吵傷害到父母,

破壞這個家的關係。

然而,一忍讓當然不能帶來永久的安寧,

她的哭泣只是讓事情暫時緩解,

如果不能父母深入瞭解,

父母便永遠沒辦法知道自己的理解是錯的。

看不見真實的女兒!

在他們的眼中,

女兒是一個“完美無瑕”的人,

他們不想接受,

女兒是一個人際關係處理不好的人,

也不能接受女兒的生活軌跡,

居然脫離了自己的預期!

在小時候,

父母經常通過指責的形式,

禁止女兒做一些超過預料的事情,

比如不能去動插座,

不能去湖邊玩耍,

也不能接陌生人的東西。

早期的時候,

父母這樣的行動模式,

確實有效的保護了孩子,

可長大以後這樣模式並不適用。

長大了以後孩子太多事情無法控制了,

成績的好壞、人際交往情況、是否發生意外等等,

父母本身對這些事情就無法控制,

但是作為一個要求完美的大人,

這是無法接受的

——居然不可控制!

他們就像是無理取鬧的孩子,

把外界的過錯怪罪到孩子身上,

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就是完美的,

能應對各種情況,

如果不行,就是孩子的不好!

03

這裡就有一個微妙的點,

指責孩子不好,

其實有一個天大的好處

——你不行,你就需要我們!

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指責的時候,

其實就從側面說明了,

你看,這件事情你沒有做好,

你需要我們的幫助。

我們一直指責你,

就一直證明你需要我們的幫助,

這樣我們就能一直當你的父母了。

和本積極溝通智慧認為,

只有孩子出生了,

父母才存在。

假如孩子真的“完美”的話,

孩子也就不需要父母了,

那麼父母也就失去了父母的身份。

就這導致了父母會一直挑孩子身上的毛病,

以此來證明,

你看,你還是一個孩子,

你有這樣那樣的毛病,

我們來幫助你改變吧!

希望和本老師的回答能給你幸福,

和本老師會更有動力回答你的問題,

當然篇幅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

如果有什麼疑問的話,

可以在評論、私信留言,

和本老師會抽選部分普遍性的問題,

給予專業回答。


和本博士積極智慧


俗話說:“孩子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別人的好。”但當今社會我看未必。

很多父母都覺得別人家的孩子為什麼就那麼厲害,小小年紀會背唐詩,會算數,會畫畫,會跳舞,而我的孩子怎麼教都教不會,還動不動就哭,說她兩句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似的。

這種事情就發生在我身邊五歲侄女的身上,由於疫情原因幼兒園的老師要求小朋友們在群裡發日常,別的小朋友發的都是背詩,算數,畫畫等。可我這五歲的侄女學跳舞學不會,學畫畫沒長進,學算數十天了還沒有進步。他老爸就天天在家輔導她,於是我就經常聽到他老爸喊到“都說孩子是自己的好,我怎麼覺得誰家孩子都比我姑娘強。”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家長是什麼心裡?

1、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覺得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會,自己的孩子除了玩,一無是處。殊不知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心智的發育也是有早晚的。

2、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的頭上。 有些父母在年輕的時候有自己的理想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就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這樣的人,處處難為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孩子就會變得不聽話,叛逆。大人就會不停挑孩子的毛病,說孩子笨、傻之累的。

3、覺得自己什麼都會孩子理所當然就應該會。很多父母給孩子輔導功課的時候教兩三遍以後就會失去耐心,想著你為什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東西你不會,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怎麼了怎麼了。殊不知他們像這麼大的時候還在院子裡瘋玩。其實孩子還小,接受能力比較慢,父母多點耐心就好了。

4、攀比心裡在作怪。處處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孩子比,別的孩子會什麼我的孩子就應該會什麼,甚至要比他做的更好更完美,孩子做不到就開始對孩子指指點點,專挑孩子的缺點指責。殊不知這樣做只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會產生自我否定,南轅北轍。



所以,我們要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要多表揚孩子,鼓勵孩子,讓孩子變的更自信。老是挑孩子身上的毛病會適得其反。


曉曉的心願


很多做父母的都會這樣,張口閉口都是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原生家庭的習慣會遺傳,其實這點很傷人的。我認為這樣多少是有些悲觀的人,容易暴躁。我在女兒成長的道路上也曾經這樣,孩子已經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了,可是我看到的還是她這不行那不行,後來發現和孩子慢慢疏遠了,尤其是孩子初中這個關鍵時刻,難免會叛逆,會事與願違的,也會傷及彼此之間的感情。我開始反省自己,心態放平緩,換個角度去看孩子,學會和孩子聊天,從她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慢慢發現孩子願意分享她的想法甚至心事,這時候再提她的不足,她就不會反駁了,欣然接受,或者默默改變。有人會說愛之深,責之切。其實把孩子放在一個平等位置的人,目的就是希望她好,那就學會好好相處,畢竟她們陪伴我們的時間有限,珍惜在一起的緣分,大了就漸行漸遠了,彼此珍重。


胡豆86


你好,我覺得孩子好就好,不好就教,沒有什麼挑不挑的。

孩子是自己的,孩子小不懂事是正常的,要慢慢調教。

我老公也總是表揚別人的小孩,批評自己的小孩,說孩子這也不是,那也不是。我覺得很傷孩子自尊心。

老公就是覺得自己是個老子,就要打壓孩子,孩子怕他就對了。

為什麼現在很多孩子離家出走,想不開,我覺得這是一個問題,孩子小,不能怎麼反駁,等他長大了肯定會叛逆的。

我不這樣應為,我覺得跟孩子親,孩子才會聽你的話。現在孩子不跟他親,也不聽他的話。


元寶vs媽媽


父母與子女,子女與父母之間似乎永遠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因而,父母與子女的話題在網絡上,如頭條、悟空等等,也是常見的話題。

作為父母,為什麼老是挑自己孩子的毛病,有以下幾種情況:

1.恨鐵不成鋼。這是很多父母最常見的心理狀態,出發點的確是為孩子好。這類父母大多完美主義,力求將孩子培養成完美的人,因為對子女的期望值和要求都很高,甚至有點不符合子女本身的實際情況,但子女能力有限,沒達到他心目中的理想水平或要求,於是就不停的挑毛病,覺得這樣是“激將法”,能激勵孩子快速成長。須知,孩子的成長本身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快不得,也耽誤不得,拔苗助長只會適得其反。

也有一種情況屬於夫妻本身關係出了問題,孩子為了轉移注意力,估計表現得很差,讓父母把注意力全轉到自己身上,這種情況下,也會看到父母挑自己孩子毛病,但父母這時候可能不會想到去審視自己的婚姻關係。

2.“笨鳥先飛”當代版。由於小時候自己有什麼願望實現不了,於是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替自己實現,就是我們常說的最討厭的“笨鳥”,自己飛不起來,卻下個蛋在窩裡,要下一代替自己使勁飛。還有一種“笨鳥”也很討厭,自己飛起來,也不讓別人好好飛,各種阻擾(挑毛病,諷刺),然後強行安排自己的路線,對著下一代說,“你飛啊,你飛啊”。

這其實是一種自我補償心理,但是對孩子的成長不利。孩子不是你實現夢想的工具,他是他自己。

3.攀比心理。攀比是這個社會的通病,也是最大的弊端。由於愛攀比,於是吃著碗裡的,想著鍋裡的,怎麼看別人家的孩子怎麼好,怎麼看自己家的孩子一身毛病。攀比的根源在於人無底線的慾望和本身的極度自卑。因為自卑,所以總想著要蓋過別人一頭,不論是結婚,還是生孩子,或是養孩子,什麼都比。擔心比不過丟面子,於是不停的挑刺,覺得自己是為孩子好,其實是為自己好。

4.人格障礙。這種父母真的有,不是沒有,而且還不少。身邊有個朋友他的父親就是偏執型人格障礙患者,一天到晚沒事挑你毛病,控制慾還極強,只要你有點不聽從他的安排,就鬧得人盡皆知。這樣的父母可能養出同款子女,也可能造成子女患抑鬱症。


裡外雅堂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可以說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自己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尤其對孩子以後得成長有些很重要的影響。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不太重視這點,而是更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

孩子調皮搗蛋一點很正常,我們不應該對孩子又打又罵,老是挑孩子身上的毛病,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而是要多鼓勵和表揚孩子,有時間多陪孩子玩遊戲,讓孩子感受到關愛和陪伴。


生活中確實有些父母老是挑孩子分毛病,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孩子犯一點小錯誤,家長就會罵孩子。這樣的父母是什麼心理呢?我來談談我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樣的父母可能屬於完美型人格。

對於完美型人格的人來說,事事都追求完美。當然對自己的孩子也不例外,容不得孩子有半點缺點,只要看到孩子身上一點點缺點就會挑出來給孩子說,讓孩子加以改正,他們堅信自己是對的。但人無完人,誰會沒有一點缺點呢?我們大人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孩子做到。而且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的話,可能孩子並沒有錯,只是我們自己的思考方式有問題,錯的是我們。

這樣的父母可能對孩子期望過高。

有很多家長把自己沒有完成的夢想,寄託於孩子身上。當孩子不好好學習和不聽話時,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因為對孩子的期望越大,所以對孩子的教育越嚴厲,越會挑孩子的毛病。

這樣的父母可能經常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

我們大多數人小時候可能都聽父母說過這樣一些話,看咱們村那誰加的孩子多懂事,看咱那個親戚家的孩子學習多好等。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看別人家的孩子有的優點你沒有,就會挑你的毛病。其實這種盲目攀比的想法是不對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應該看到自己孩子的優點和長處。

大家有什麼不同的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感謝大家的關注與點贊!


情感心理學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是什麼心理?

通常說一個孩子身上有什麼取決於父母身上有什麼,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除了簡單的言教,比如吃飯、睡覺、學習。在家庭中,孩子的情緒直接能看出這個家庭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

老是感覺孩子毛病多多

孩子周圍環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很大的壓力,如果不及時調節,這個孩子會因為這些消極因素而導致抑鬱症。想比成年人而言,孩子的更為隱蔽。若發現孩子經常發怒,情緒一下子變得沮喪,那麼就應該警惕了。

幫助孩子重回健康

多給孩子和諧明主的家庭氛圍,不要老是動不動就打罵,雞蛋裡挑骨頭。良好的家庭關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持久力。要讓孩子感受到一種家庭的溫暖和安全感。

多給孩子一點權力,孩子喜歡穿什麼,只要不是太花哨,都應該擁有選擇權。只要孩子從小體驗到這種自主權,他才能夠更加快樂的獨立。


利特Vlog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應該是有自律和原則性強的人,對孩子抱有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的期望。

父母能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之處,並能在挑剔指責的同時,及時指教糾正,這其實是好事,相比那些對孩子無原則溺愛強多了,怕就怕父母不分對錯,不懂正確疏導的挑剔。

凡事都有兩面性,無論是過分溺愛和嚴厲家教都會有人說好說壞,過分的溺愛養身壞脾氣,有人會說護犢子,無教養,低能“巨嬰”,指責養兒不教父之過之類的話,走入社會還不是受人無情的嫌棄和指責!家教嚴點吧,又有社會好心人士出來譴責父母的不是,要是自己真有哪天遇到熊孩子冒犯了他們,又有幾個人會寬宏大量的諒解饒恕呢,這包括法律體制亦是如此,雖然制定很多看似人道的,完美善意的兒童保護法,但總體實質不過是,無教方只有處罰,根本不能解決家庭教育中的茅盾,有時反倒添亂,要是孩子溺愛到哪天觸犯法律和侵犯了他人權利時,社會和法律還不是無情的懲處和社會的遣責,所有的罪過和懲罰還不是由父母孩子一起承受。





瑞氣沖霄


老是挑自己孩子身上的毛病,這樣的父母有什麼樣的心理?我談一下個人的幾點看法:

一、投射效應,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投射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將自己身上的一些特徵轉移到其他人身上,自己身上存在的行為特徵推測為他人身上也存在類似的特徵。它屬於一種推己及人的認知障礙:我什麼樣子,別人也會什麼樣子。精神分析學認為,我們在對其他人形成某種印象的過程中,會認為他人也具備自己身上具有的一些特徵。比如說,我是不會把東西分享給別人的,我會認為對方也不會把東西分享給別人;我有不講衛生的毛病,我也會認為對方也有不講衛生的毛病。作為一個媽媽,自己身上有很多毛病,所以她就會認為孩子身上也有很多毛病。於是他就對孩子挑三揀四了。其實她指責的都是她自己。因為這些毛病是存在於她自己身上的,只不過她覺察不到。

二、發洩壓力,轉移情緒,轉移被指責。在工作中、人際關係(夫妻關係、婆媳關係等)中出現了很多緊張性壓力,無處發洩的時候,孩子成了出氣筒、受氣包。無緣無故的借挑孩子身上的毛病,發洩自身積累的情緒。我被其他人指責過(挑毛病)了,也會反過來指責他人,包括指責(挑毛病)自己的孩子。

三、原生家庭帶來的傷害。在原生家庭中,父母也是習慣性地指責“我”的,也總是天天在挑“我”的錯。這種來自於父母的傷害,會延續到下一代。我們早已經無形中習得了父母的行為習慣,那就是習慣性的指責挑剔孩子:你是不對的,你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所以我們說,原生家庭會傷害人。我們從原生家庭來,也需要從原生家庭中分離蛻變,活成更好的自己。

四、指責型行為模式。來自美國的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把人的行為模式分為五種:指責型、討好性、超理智型、打岔型、一致型。其中的前四種都是不良的行為模式。指責型模式,在行動上經常的表現是批評攻擊、吹毛求疵、自以為是,在語言上經常使用:你咋這樣子呢?你什麼都不行,這到底是怎麼搞的?都是你的錯,你看你哪哪都不夠好。

五、潔癖傾向,苛責,追求完美。指責他人的人會有潔癖的傾向。這種潔癖傾向是對他人過分的苛責。因為自身追求完美,也就會要求別人是完美的。我是一個自律性很強、效率很高的上司,我也會同樣要求我的下屬自律性強,效率性高。因為過分追求完美,就會試圖通過挑錯的方式去改變他人。孰不知,人是不能被改變的,只能被影響。

六、認知模式上的習慣“向外看”。就是事事處處都找外部的原因,都認為是對方的錯,對方應該承擔那個不好的結果。這是大多數人的行為習慣。我們很少向內看看自己:我是不是做得不夠好?我有沒有需要繼續成長的點?哪些責任應該由我來承擔?我們說,一個人能做到向內看,他就走在了成長的路上。而成長是一個漫長而艱難的路。

七、愛孩子而不懂愛的方式。這樣的父母也許是出於本心的愛孩子的。因為我過分在乎你,過分愛你,所以就希望你做得更完美,希望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但是,愛孩子並不證明懂得愛的方式。更好的方式包括:接納、包容、尊重、欣賞、讚美。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讓孩子形成自信、自立、自強、自愛的良好人格。所以有時候我們講,愛的本身也是一種傷害。怎麼樣不讓愛成為傷害,這是一門藝術。





大師心理


你好!首先基本能肯定的是,天下的父母大多是深愛自己的孩子的,父母對孩子高要求,總愛挑孩子的毛病,也許正是愛孩子的一種體現,只不過這種方式方法可能有些欠妥。因為:

首先,在一個家庭裡,重要的不是誰扮紅臉,誰扮白臉,而是在保持自己的威嚴時,讓孩子靠近你。

然而生活中,許多父母自己捉襟見時,卻不容許孩子有一丁點失誤。比如:

“快看,隔壁張阿姨兒子的試卷上都是勾。

再看看你,求圓的面積,怎麼會忘了乘以2?

你有沒有帶腦子,到底有沒有好好檢查?

你就是懶,我看你這輩子也就這樣了!爛泥扶不上牆!”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別人的孩子優秀,自己的孩子滿身都是問題。

當和別的家長談起自己孩子的缺點,有的甚至故意誇大,以此“激勵”孩子,希望他們能有所進步。

然而,孩子卻不這麼認為,在他們眼裡,父母總是嫌棄自己不好。

於是,敵對、逆反心理也由此而產生,孩子變得冷漠、情緒低落,甚至故意與父母唱反調。

父母要牢記:父母的權威性,不是產生於嚴厲,而是來源於孩子對父母的尊重。

所以良好的親子關係,一定不是要讓孩子懼怕你,而是要讓孩子相信你、尊重你。

每一個孩子都像只有裂縫的水壺一樣,所謂“缺點”其實是他的個性。

父母不要把時間花在哀嘆孩子的短處上,而是寬容對待孩子,做到“眼裡能夠揉進沙”。

就拿檢查作業來講,家長用紅筆把所有答對的題目都大大地圈上。

孩子看到自己這麼多題做得好,有了信心,越寫越有勁,進步也越大。因為優勢能帶來發展他的潛能和成就感。

其次,父母只圍著孩子轉,卻忘了為自己而活,也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容易情不自禁出現的毛病。

說實在的,現在的中國父母活的真的非常累,每一個為人父母的人都在很努力地為子女活著。

自從知道懷孕的那一天,夫妻倆就在為寶寶地出生積極準備。

出生之後,全家總動員的結果是全家人所有重心都集中到孩子身上。

學齡前的孩子就已經初嘗社會競爭的壓力,許多家長為了不讓他們輸在起跑線上,心想要不要早點入學。

為了能給即將上學的孩子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很多家長託盡關係,耗盡錢財,入手一套理想中學所在的學區房,為得就是給孩子創造最好的教育條件。

孩子成績不理想,最著急的仍然是家長,他們不管自己的孩子願意與否,仍然毫不猶豫地花大錢為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補習班,哪怕自己省吃節儉也會盡力而為。

中國父母最可悲的,不是父母為了孩子的將來,在不知不覺之間完全的失去了自我。而是到了為自己而活的年紀,還要接著幫子女養育下一代。

在家庭關係中,自己充當“父親”“母親”的角色很重要,但也絕對不能忽視夫妻關係永遠是家庭的核心,不能因為有了孩子,將對方的關心和愛護降到極點。

孩子是愛的結晶,而不是痛苦的苦果,所以父母相愛才是一個家的基礎。

父母為自己的人生奮鬥,孩子遇見挫折才不會逃避,遇見問題才有足夠的智慧教導他。

健康的家庭,絕對不能將孩子放在第一位。

父母應該多找點興趣,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找個時間一起去旅行,去享受屬於婚姻生活的浪漫。

通過以上分析,相信你更能理解父母為什麼總是挑孩子的毛病,要求總是很高了。如果父母不能夠做到科學理性成熟的去對待孩子,那麼做為孩子我們改變不了父母,就應該能夠適當的調整自己,一方面去體諒父母的不易,另一方面也試著去理解父母的愛子心切,多想想父母的好,不要和父母過於計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