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導讀:】

“寶寶別哭,別害怕,不痛不痛~”

“寶寶你是男生,要堅強,一會就好了哦,不哭了哈……”

“看看媽媽手裡的糖?不哭就給你哦~”

“你看看那個小朋友,他打針了就沒有哭哦~”

“寶寶不哭哈,看,那個小弟弟在看你哦~”

... ...

相信,這樣的話語是每個父母聽得最多的,只要帶寶寶去醫院打針就會在我們耳邊響起。不過,以上的還好,基本都是父母在用各種語言哄寶寶,想用言語的方式來平息寶寶的哭鬧。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而還有的父母在聽到寶寶的哭鬧後,不是安慰,而是採用比較極端的方式,用言語進行大聲的呵斥。

“別哭了,打個針煩不煩,再哭就多給你打一針,再哭就不愛你了啊!”

“不就打個針嗎?有什麼好哭的,還像不像個男孩子啊!”

“你看別的孩子打針都不哭,誰像你這樣啊,丟不丟人了你!”

... ...

但其實,以上的這兩種方式都是父母在想辦法讓孩子不哭,一種是安慰,一種是強迫,不管是哪種,出於父母的心當然是希望孩子能應對這種小事情,而如果我們從真正對孩子成長來說,這樣的做法真的好麼?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不許孩子哭泣,其實對孩子是一種“隱形傷害",

很多家長之所以不想讓孩子哭,出於他們的考慮當然會說,這是為了孩子著想,他們覺得哭是一種不好的情緒,是一種不堅強的表現,同時也希望孩子能儘快擺脫一時的壞情緒,要變得堅強起來。所以在很多父母看來,哭就是不堅強,只有不哭才是堅強,勇敢的表現。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七情六慾,哭和笑都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反映,並沒有什麼好與壞之分,所謂的“壞情緒”也只是父母們人為的為孩子的情緒所打上的標籤而已。

在日常中只有當孩子碰到自己不能承受,一時無法戰勝的事情時才會哭泣,這本身並不是什麼壞情緒,只是影響了大人,讓大人變成了“壞情緒”。

很多的家長有時還會說:“不管用什麼方式,只要不哭就行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表面上看,好像孩子哭的問題得到了解決,其實真正解決的只是你的個人情緒問題,而不是解決的孩子的內在問題!

說得更具體一點,不讓孩子哭的方式只是因為自己覺得“麻煩”。害怕處理、不想面對而已。 所以,做為父母,我們一定要正確看待孩子的哭泣。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孩子哭泣,是自我釋放的過程

當寶寶從媽媽肚子裡經歷過十月懷胎,降生來到這個世界,最先學會的就是哭。此階段寶寶的哭泣是代表著很多種意思,他們是在用哭的這種方式告訴我們,也許是寶寶餓了、尿溼了、不舒服了,受到驚嚇了、沒有了安全感等等,他們正是用這種哭泣的方式表達自己,是有問題需要請求大人幫忙解決,這也是嬰兒唯一的一種與大人的交流方式。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愛哭就會變成一種壞習慣,於是就要求孩子只有不哭的時候才抱抱,而如果孩子要哭就不抱、其實,這樣的做法是很不妥當的,因為在父母這樣要求的情況下,小寶寶是很容易失去原有的安全感的。

如果寶寶求救求助的信號被無視,而家長一味的制止孩子哭,那麼首先面臨的是,孩子沒法學會正視和認知自己的情緒。

家長不允許孩子哭,也會傳遞給孩子一個錯誤的信息:爸媽不關心我,不在乎我,不愛我。

那麼對於孩子,這些話語背後的隱意是什麼?

“寶寶別哭,要堅強”(否定情緒);

“煩死了,別哭了”(厭惡、反感);

“再哭就不管你了”(威脅);

“哭啥,哭能解決問題麼?”(埋怨);

“看看人家,就你愛哭”(打擊自尊);

“吃顆糖不哭了~”(轉移注意力)。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當我們進行換位思考下,在生活中相信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生活或工作壓力太大時,會去看個悲傷的電影,然後痛快的哭一場或者做一次大的運動,然後流一身大汗,甚至有時還會去KTV 嚎放一晚,當我們盡情的發洩完了之後,心理就會倍感輕鬆,舒暢多了。

其實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的,哭泣對於他們來說,這是唯一的情緒釋放的一種方式。情緒就像是彈簧,越是用外力去壓制它,它就會積蓄的彈力越多,趙容易爆發,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習慣去壓抑自己的情緒,那麼當他長大以後,就會愈發難以妥當的處理自己情緒問題,久而久之,而且還容易造成性格上的一些缺憾。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請還給孩子哭泣的權利

成成今年5歲了,可是他一天之內就要哭上好幾次。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在早上起床時會哭一次,當吃東西若是吃到自己不喜歡的要哭一次,若時不小心摔倒在地上了也要哭,當在穿衣服和穿鞋子時也要哭,簡直是快要把爸媽的耐性都給磨光了。

誰都知道愛哭的孩子總會讓人覺得心煩,於是成成的爸媽實在也是忍受夠了,有一次當孩子正在哭泣時,就對著孩子開口道:

“不準哭!”、“別哭了!”、“如果再哭爸媽就真的不會要你了!”

當父母用上這樣的話語後,事實證明,確實管用,有效,很快孩子便不再哭泣了,所以,在後續當他們和孩子相處時,只要一碰到孩子哭泣,他們便總是拿出這要金箍棒來嚇唬孩子,總是會從成成父母的嘴裡聽到。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可是,用這樣的方式雖然是有效的制止了孩子的哭泣,但另一個可怕的問題也隨之而來了,慢慢地他們卻發現成成變得不怎麼哭了,不管遇到什麼問題,隨之伴來的是孩子的一種沉默,對任何事情都不言不語,這使得爸媽由最初的放心轉化成了擔心。

原來,由於爸媽經常阻止孩子的哭泣,剝奪了孩子自己哭泣的權利,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產生過度的壓抑,如果這樣長時間的使他們的情緒一直不能得到正確的釋放,而當不滿的情緒一直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後,有的孩子就會一下子全部爆發出來,而有的孩子則會漸漸變得沉默寡言,不愛說話、抑鬱甚至是自卑。

其實,孩子和大人一樣,都會有情緒表現的時候,快樂、悲傷、孤獨或興奮等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也是需要在適當的時候進行自我有效的發洩情緒,而有時哭泣就是他們發洩內心情緒最簡單,便捷的方式,而家長對待孩子哭泣的態度就決定了孩子釋放情緒的程度。如果家長對孩子的哭泣表現出一種不愉快,一種反感,這就會導致孩子會把情緒逼回到自己的心理,慢慢的就會變成過度的壓抑自己。

孩子的心本是一顆單純的,如果長期的這種壓抑情緒藏在心底,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無疑是有害的。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正確的處理方式:做"牧羊犬型"家長

什麼是"牧羊犬型家長"?

顧名思義,也就是說在家庭育兒教育中,作為父母一定要擁有像"牧羊犬"一樣的高情商,要做"牧羊犬型"的家長,就要像牧羊犬一樣有愛又會教,關心羊群,把羊群帶到該去的地方。

簡單來講,"牧羊犬型"家長的教育方式可歸納為八個字:接納情緒,設立規矩。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牧羊犬型"家長就是對孩子的情緒既要能接納,又要會細心的呵護和疏解;對孩子的行為既有設立規矩,又會教導孩子,引導孩子找到正確、行之有效的處理情緒的方式。

"牧羊犬型"家長明白孩子的哭與笑同樣重要,並不會不允許孩子摔倒、打針不準哭,也沒有不允許男孩子不準哭,更沒有當孩子得不到自己想要玩具就哭鬧的時候就打罵孩子。

而他們所採用的方法是溫柔地說出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我知道你現在特別想買那個玩具,然而爸爸偏不買給你,你此時很傷心,對吧?"

當家長說出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後,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內心的理解以及的愛,這樣情緒就會瞬間降下了八成。 同時,也幫助孩子理解自己為什麼控制不住想要,理解自己為什麼會鬧情緒,幫助他們建立事件和情緒之間的關係。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小結:

當孩子學會了正確的認識情緒後,他們就會在父母的關愛中也逐漸的學會如何去關愛他人。這類型家長他們不僅會關心孩子,而且還會指引他們去到該去的地方、去做他們該做的事。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比如他們能理解孩子想買玩具的心情,但同時也會和孩子一起商議共同的約定,比如一個月只可以買一次玩具。這個月已經挑了你很喜歡的玩具了,所以不能再買了。我們去那邊玩滑滑梯或者去吃好吃的?

而此時當孩子停止了哭泣把玩具放回貨架上時,在孩子的心理就能感受到自己的選擇是履行了一定的承諾的,是為自己之前的諾言負責的,是值得驕傲的。

家長:“不準哭”其實允許孩子哭比笑更重要,學會這招做個好父母

同時,也會讓孩子明白在人生的任何時候,只要遇到問題就不能只顧自己,也要考慮其他人以及一些事情,明白要為自己的選擇和承諾負起本應該承擔的負責


我是《精彩源於創造》一位三個男孩的媽媽,也是一個重組家庭,在企業任職高層管理,很善於把在企業20多年的綜合職場管理經驗應用於家庭育兒,讓孩子贏在終點線,很願意和大家分享我的育兒心得經驗,歡迎大家一起相互學習、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