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孩子不聽話總靠吼?父母可嘗試“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很多家長在孩子頑皮、不聽話的時候,都會選擇用大吼大叫來教訓孩子。週末去商場的時候,看到一位媽媽帶著孩子在買東西,孩子哭著要買一個玩具機器人,站著不走,就要媽媽買。媽媽不給孩子買,硬是拉著孩子要走,孩子還是不願意走。

於是媽媽就衝著孩子大吼一聲:"你走不走!你都多大了還買玩具,我就不給你買,你不想走就在這裡哭吧,我自己回去了!"這下孩子哭得更大聲了,媽媽萬般無奈,只能給孩子買了玩具,孩子這才不哭,願意跟著媽媽走。

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太多了,通過對著孩子大吼大叫來讓孩子乖巧,是很多父母認為的最佳選擇。對著孩子大吼大叫雖然能夠讓孩子聽話一點,但是這種聽話,是一種短暫的聽話,孩子變乖也是一種假象。

並且,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這種傷害表現在心理上,很多父母可能感受不到這種傷害,但是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大吼大叫是一種噩夢。如果想要讓孩子遠離這種噩夢,父母就要學會"低聲教育"。

孩子不聽話總靠吼?父母可嘗試“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低聲教育"才是對孩子更好的教育

"低聲教育",是與教育孩子大聲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面對3~7歲的寶寶一般採取低聲的緩和語氣對其進行教導,這種方式孩子更容易接受。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當孩子不太好,父母會本能地大吼一聲,讓孩子安靜下來,這個時候孩子聽到父母的大吼,也會隨之安靜下來。所以父母將這樣的方式視為有效的手段,也是比較容易的手段。同時,很多父母出於習慣,孩子調皮就用大吼來解決。

殊不知,大吼大叫其實對孩子並不能夠起到長期的作用,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對於孩子的性格成長與心理健康都是不好的。相反,低聲教育的成效更為明顯。

"低聲教育"對於孩子來說,是父母的一種溫柔的方式,自己比較能夠接受。相比於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低聲教育"作用下的效果會更明顯,並且所獲得教育程度更高,影響更為深遠。

可以說,大吼大叫是一種短暫作用的教育方式,而"低聲教育"則是一種長期性的教育,是一種根本上的教育方式,是對於孩子來說更好的一種教育方式。

孩子不聽話總靠吼?父母可嘗試“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父母的音量決定孩子的質量

1、 大吼大叫是以教育之名行傷害之事

曾經看過一組調查數據,在我國,將近90%的家長都吼過孩子。孩子畢竟是孩子,總是會很調皮並且不聽話,孩子考試不理想、不好好吃飯、頂嘴、看太久時間的電視等等,父母都會用大吼大叫來批評孩子。有時候父母應為自己工作壓力,也會提高自己的音量來教育孩子。

如果還有父母還在這麼做,那一定要改變這樣的方式,因為大吼大叫是以教育之名行傷害之事。

孩子長期生活在"吼叫"的環境下,智力、語言的發展都會受到阻礙。更嚴重的,可能還會引發抑鬱、孤僻、焦慮等精神疾病。媽媽大吼大叫的模樣,對於孩子來說是一種陰影。

孩子不聽話總靠吼?父母可嘗試“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密歇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一項實驗發現:情緒受損和身體疼痛在人類大腦區域反應極為相似。如果一個人傷心到"心碎",那麼他的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心碎"級別的疼痛。如果父母經常大喊大叫,可能會讓孩子陷入情緒的傷害之中。

所以父母如果愛孩子,就不要總是對孩子大吼,要溫柔地對孩子說話,給予孩子更多的美好的回憶。

2、 低聲教育更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

北師大教授錢志亮曾指出:責備孩子的聲音越小,孩子聽得就越認真,教育效果也就會越好。

熱播劇《少年派》中有一幕是孩子妙妙不喜歡爸爸的工作,於是在家裡鬧矛盾,此時的媽媽生氣的打孩子一巴掌,而爸爸則是讓孩子冷靜之後輕聲對孩子講道理。最終妙妙懂得爸爸工作的意義與艱辛,也理解了爸爸。

媽媽採用暴力行為,讓妙妙覺得委屈,孩子只會在心中積怨,並且可能一直都是跟以往意義不理解爸爸的工作,親子之前的矛盾就依然存在。而爸爸的低聲教育,則給予孩子更多思考的時間和方向,讓孩子在矛盾面前能夠解開自己的心結,從心底裡理解爸爸的工作。矛盾也就自然而然化解了。

這就是低聲教育的作用,它能夠讓孩子更多地去思考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並且能夠緩解親子之間的關係。面對父母的低聲,孩子沒有恐懼感,能夠感受得到父母的溫柔以及對於自己的教育,父母的話自己也能夠聽進去,這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孩子不聽話總靠吼?父母可嘗試“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家長嘗試"低聲教育",要這樣做

1、

降低聲量,注意語氣和措辭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表達同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同的聲調會收到不同的效果。家長適當降低自己的聲調,孩子更加能夠接受父母的教育,起到的作用也更大。父母聲音大,情緒也更高,說出的話傷害到孩子的幾率也更大,降低聲調也能夠讓父母緩解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與孩子講話,講道理。

演員小陶虹在一檔節目中說過自己教育孩子的故事。她說,孩子第一次打翻牛奶的時候,她大吼了一聲孩子,當時孩子明顯嚇到了,用恐懼的神情看著自己。當時自己馬上就意識到自己似乎對孩子太過嚴苛了,導致孩子感覺害怕。

後來,孩子第二次打翻牛奶的時候,她沒有責罵,而是馬上跑過去抱住孩子,安慰之後才問怎麼這樣不小心,孩子就比較放鬆,跟媽媽說是因為手滑,自己下次會注意的。

同樣是打翻牛奶,父母前後兩次的態度,孩子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第一次音量高,孩子會害怕,第二次聲量低,孩子會知道自己下次要小心。

父母不帶憤怒情緒,用正常的語氣和聲調跟孩子講話,孩子會更容易明白你的意思。

孩子不聽話總靠吼?父母可嘗試“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2、 尊重孩子,耐心解釋

尼爾森在《正面管教》中說:當我們注意維護孩子尊嚴、尊重孩子並且態度堅定時,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行為無法帶來想要的效果。

孩子也會注重自己的尊嚴,如果父母總是吼自己,孩子會認為父母損害了自己的尊嚴,直接損害了自己的心理健康。

所以,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等孩子冷靜之後,再告訴孩子他做錯了什麼,這樣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尊重,不會被籠罩在父母的吼叫的恐懼之中。所以當孩子做錯了,父母先讓孩子冷靜,然後再告訴父母的期望,跟他解釋為什麼這樣做不對。

孩子不聽話總靠吼?父母可嘗試“低聲教育”,說比吼更有效

3、 吼完孩子,善後很重要

有時候會不得不吼孩子,但是吼完孩子,善後工作也是相當重要的。善後工作指的就是吼完之後對孩子的安慰與教育。

表達後悔與真誠是這其中最重要的。如果不小心對孩子大聲吼叫後,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孩子,對不起,媽媽剛剛聲音不應該這麼大的。媽媽向你道歉。"父母要在這個行為中表示自己做錯,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這也是以身作則的一種。

父母的道歉能夠起到撫平孩子內心傷痕,給予孩子自尊的作用。孩子感受到了父母的真誠,也就更願意聽父母的話了。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