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何清朝中後期的蒙古部落,不再像明朝一樣南下掠奪?

軍史墨客


第一,康熙皇帝三次親征蒙古部落,擊敗葛爾丹,籠絡了漠北,解決了延續千年的蒙古問題。而且隨著清朝政權的鞏固,軍事力量的增強,讓蒙古部落十分忌憚。

第二,和親制度的實行,清朝與蒙古部落的和親很頻繁,著名的孝莊皇后就是蒙古族,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牽制住了蒙古南下。

第三,蒙古民族屬於騎射民族,而清朝的一系列火炮,都讓這個擅長冷兵器,近距離搏殺的民族無從下手,處處被動。

第四,黃教在蒙古部落的傳播,蒙古部落原來信奉薩滿教,而清朝推行的黃教(藏傳佛教)在蒙古得到了大面積的推廣,上至王公貴族,下至牧民,都成了虔誠信徒。而為了能及時接受到宗教的洗禮,他們一改過去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習慣,在寺廟附近定居了下來,為了生存,他們開始頻繁內鬥,逐漸行成內耗,削弱了自身戰鬥力。

第五 限制蒙古部落的行動,尤其是來到中原,他們只能從幾個關隘進入,並受到了嚴格控制。


春天的小小菠菜


清朝皇帝在關內是皇帝,在關外是大汗,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那麼蒙古部落怎麼敢入關搶劫?而且,清朝與察哈爾科爾沁等蒙古還都有婚姻關係。

最重要的是清朝武力遠遠超過蒙古,準噶爾蒙古那麼大勢力都被清軍滅了,其他蒙古部落哪裡還敢入關搶掠?雖然,清軍不在長城部署重兵,比如,明朝一樣在長城部署70萬軍隊。

清朝在北京,張家口,寧夏,右衛,西安,保定、順義、三河、東安、良鄉、冷口、羅文峪、霸州、玉田、寶坻、雄縣、山海關、永平、千家店、密雲都有八旗軍駐防。而且,在關外的呼倫貝爾,烏里雅蘇臺,巴里坤,吐魯番,塔爾巴哈臺,伊犁,察哈爾,寧古塔,拉林,琿春,布特哈,墨爾根,齊齊哈爾,呼蘭,察哈爾,黑龍江….所有關外要塞都有八旗駐防。

而且在內外蒙古,有幾十個清朝分封的親王郡王分區守衛。那些,蒙古零星部落還怎麼能入關搶掠?

實際上,八旗軍最大的優點,就是駐防邊境艱險地方200多年,而且,他們駐防邊關,因為人數少,就不需要大量徵發民夫,也不用修建大量城牆要塞。北方邊境從此平靜200多年,再也沒有了胡馬南下搶掠。

這就是八旗軍的最大歷史貢獻,幾乎是獨自,保衛邊境200多年,沒有一匹胡馬南下,再也不用修長城,再也不用每年徵發百萬人向邊關運輸糧餉服徭役。這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深度軍事


因為清朝對蒙古實行盟旗制度,能夠很好的管理蒙古各部落。而且清朝皇帝大多數的妃子都是蒙古人出身,蒙古很多人在清朝是可以封王的皇親貴族。這樣蒙古人就認為清朝皇帝是蒙古大汗,是對元朝的一種延續再加上蒙古貴族在清朝依然享受著貴族待遇,自然蒙古地區在清朝手中無比的牢固,自然不會再去做出傷害自家人的行為。

反觀明朝的統治重心在中原,因此對於明朝而言,不論是用戰爭方式還是用和平方式,只要能夠把蒙古拒於長城以外,就萬事大吉。再者明朝統治者認為蒙古是敵人,元朝的餘陰使蒙古不可能輕易臣服在中原皇帝之下。然而蒙古資源匱乏,只能通過與明朝貿易來交換所需資源,但明朝認為互市會加強蒙古的實力,反過來攻打自己。事實上蒙古人幾次南下,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擴大貿易範圍和規模,南下出徵只是為了搶奪一些必要的資源,如果可以和平等價的交換,沒有人想要拼命。

但是清朝不同,清朝的龍興之地在東北,而統治重心在中原,如果不能控制蒙古,不但龍興之地隨時會受到威脅,連接中原與東北的遼西走廊也隨時會被切斷。所以,清朝一直堅持必須控制蒙古這一基本國策。所以在清朝後期也就沒在出現蒙古南下掠奪這些事件。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


奇文笑譚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一、我們要了解明朝中後期蒙古為什麼南下掠奪:

1、在明太祖時,太祖曾對少數民族實行的是“羈縻”政策,為了對抗這些遊牧民族,明朝把茶葉當成制衡少數民族的有利“武器”,少數民族食物裡大多都是不易消化的油膩食物,如牛羊肉和奶酪等;而茶葉能解油膩,對少數民族來說獲取中原王朝的茶葉顯得至關重要… 看一下蒙古俺答汗在給明朝廷的《答謝表》 中的感嘆:“臣等勝齒日多,衣服缺少……各邊不許開市,衣用全無”……

如果明朝禁關就會使蒙古陷入“衣無帛,無茶則病”的困境,可見明朝的斷絕互市,給蒙古造成了無法承受的苦難。

2、明朝後期對於蒙古的禁運政策,成功拖垮蒙古。明朝對蒙古實施禁運,鋼鐵、糧食、茶葉、藥材、布帛、女人,一律禁止出口,違令者死。結果,草原出現了巨大的饑荒,饑荒又引發瘟疫,死者無數,人口大減。沒了藥材、茶葉,蒙古人只吃肉,時間長了,消化不良,便秘壅滯,腹脹如鼓,苦不堪言。沒了鋼鐵,蒙古人男無刀槍,女無針剪,又沒有鐵鍋,連煮肉都成了問題,只好生吃。沒了女人,蒙古人光棍眾多,本族女人稀少,遠遠不夠分配,沒辦法,只好幾人共妻,打破一家一戶,重新回到原始社會。明朝的禁運,讓蒙古人瞬間回到了石器時代。

3、蒙古只能南下搶掠,手裡又沒有傢伙,根本攻不破長城和關內的眾多城池。而且,明軍擁有足夠多的騎兵,可以快速到達被突破的地區,而且擁有火器優勢,石器時代的蒙古人根本沒法抵擋。南下搶掠不成,蒙古人紛紛東遷,進入遼西、科爾沁和察哈爾,搶掠女真部族來維持生計。因此,明朝後期,與蒙古的戰爭主要集中在遼西,就是這個原因。

二、清朝中後期蒙古為什麼不南下掠奪。

1、清朝重視征服蒙古,滿清帝王心裡深刻的意識到如果要安定中原,必須安定蒙古,所以滿清對蒙古態度非常重視。努爾哈赤起兵建立後金在到皇太極建國(清),在伐明戰爭中朝鮮和蒙古一直給滿清搗亂,如果不把蒙古徹底征服,那麼滿清後院就不安全,所以必須征服蒙古。

2、滿清有能力征服蒙古。清取代明後成了華夏主人,清朝軍隊有了火器和大炮,而蒙古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口又少,北面又有一個強大的沙俄,蒙古就算再出現一位成吉思汗這樣人物,也對抗不了一個統一的王朝,這也註定了蒙古從此無法在崛起了……蒙古的失敗是被歷史所淘汰,因為蒙古發展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時代的車輪。

3、清朝為何能夠最終牢牢控制蒙古呢,有一個大背景,就是沙俄東擴,擠壓了蒙古人的生存和活動空間,迫使蒙古活動範圍南移,這下子,戰略縱深的優勢逐漸削弱,跑跑跑那招不好使了。背後有沙俄,前方有清朝,所謂腹背受敵,能不老實嗎。以前的朝代都無法徹底根除遊牧勢力,從匈奴、突厥、鮮卑、契丹等,都是不斷興亡,草原上,沒有真正的權力真空。南北方由於生產方式和地理位置差異,物質財富差異,就決定遊牧民族對生存空間和物質分配的渴求,這是大環境。

再說了,蒙古人鬧事的早就被清朝揍得鼻青臉腫了,真是被打怕了,就比如後來的準格爾部。清朝在軍事上除了打,還大量調出蒙古強軍及家眷,分散到遠離蒙古的新疆以及全國各地駐紮,使之與蒙古完全失去聯繫,削弱了蒙古武力。

4、除了軍事打壓,清朝為了籠絡蒙古各部,大搞聯姻和分封。聯姻客觀上加強了滿蒙的血緣聯繫,以皇太極為例,四個福晉全是蒙古女子,終大清一朝,先後出嫁公主郡主達600多,可見恐怖。

分封上,手段高明,大量授予蒙古貴族親王、郡王、貝勒、特勤……各種獨立的爵位那是多如牛毛,大多爵位之間還沒有隸屬關係,真雞賊,活活把蒙古拆得七零八落。

另外,對蒙古進行文化和交流隔絕,限制蒙漢交流,禁止蒙漢通婚,禁止蒙古人學習漢文取漢名等,並且限制了蒙古通往中原的關口,僅有山海關、喜峰口這幾個地方可以通行。這些措施,有利得保證了清朝對蒙古的文明碾壓。

5、最厲害的是,清朝在蒙古大力推崇喇嘛教,還有規定,誰家有五個兒子,那必須要送兩到三個去寺廟裡當和尚,這就狠了,因為僧侶不能結婚生子,這就在潛移默化中,削弱了蒙古的人口,你看外蒙偌大國土,今天都還只是這點人口,足見清朝政策影響之深。

綜上所述,這些措施,就是清朝中後期為何能牢牢控制蒙古不出現南下掠奪的原因了。











風雅國學


清朝中後期蒙古族不在南侵,大部分都認為是因為清朝皇帝多麼英明,多麼厲害。

大錯特錯,清朝是中國朝代更迭中對中華文明傷害最大的朝代,這個後續再說。

我先反駁大多數人說的藏傳佛教和盟旗制度。

藏傳佛教在一定程度上確實降低了蒙古各部的戰鬥力,但他具體體現在,對於僧人的供養。各蒙古部落因為對僧人的供養,變得推崇佛教,從而降低戰鬥力,但這不足以摧毀一個民族,相反,信仰更能凝聚人心。

盟旗制度使得各部落劃分,分割了各強大勢力,但這不是因而是果。因為科技的原因,一大部分遊牧家庭,開始了農耕生活,形成了類似於地主形式的小農經濟。由分散到集中,由遊牧到定居。

而讓蒙古族停止南下侵略的主要原因則是以下三點:

第一大原因:沙皇俄國的擴張

西伯利亞屬於苦寒之地,不能發展農業,對於中原王朝而言沒有現實意義,因此俄國的竊據顯得無關痛癢,但是對於蒙古等遊牧民族而言卻是致命打擊。

俄國對蒙古北部土地的蠶食極大地壓縮了喀爾喀蒙古等部的活動空間。

第二大原因:火器

遊牧民族最大的戰爭優勢是騎兵,然而明朝末年,西方先進的火藥火器技術,大大提高了滿清戰鬥力,清王朝曾用火器平定過多起叛亂。

第三大原因:蒙古草原發生了重大變化

因為明朝工農業的發展,培育出了能在草原種植的小麥,蕎麥等,遊牧變成了農耕。

所以說,遊牧民族是輸給了時代,而不是輸給了滿清八旗!




影像聲色



酉陽749


蒙古曾經的輝煌,是清朝祖先女真人的噩夢。在明朝後期,蒙古已經分裂數個部落,其中較大的準噶爾,和碩特,喀爾喀,科爾沁部,都在明末的後金與明朝之間左右搖擺。後金為了避免同時對明朝及蒙古兩線作戰,對蒙古諸部採取了懷柔政策。後金與蒙古內喀爾喀部會盟,共謀聯合。此時,蒙古內喀爾喀、科爾沁等部落亦有零散投金的蒙古人,壯大了後金的勢力。

皇太極率軍平定察哈爾,而蒙古的末代大汗林丹汗病死於逃亡青海的途中。面對聲勢浩大的八旗鐵騎,林丹汗之子額哲無力抵擋,不得不獻上元代傳國玉璽向皇太極投降。後金獲得成吉思汗的玉璽,這意味著女真人接過了成吉思汗統治的正統,具有了統治蒙古的法理依據。次年,皇太極改國號大清,統率女真和蒙古各部,繼續征伐明朝的戰爭。

除了軍事上對蒙古的壓制,清廷對蒙古高層採取的籠絡政策,讓蒙古各部王公,都樂於臣服滿清,每年各部王公朝見清朝皇帝,甚至聯姻,都不斷加強了蒙古與滿清的關係。

軍事鎮壓控制,政治籠絡貴族,那麼對於底層人民,則採取了宗教策略。蒙古本來信奉的是薩滿教,但是清廷卻大大提升將西藏喇嘛佛教在蒙古的地位,用各種手段,使得大量蒙古民眾信奉黃教,而喇嘛活佛的寺廟系統受朝廷庇護,喇嘛免役免稅,還享有各種特權,導致蒙古大量青壯年為了躲避賦役,出家當喇嘛。由於出家的喇嘛數量越來越多,蒙古各部傳統的畜牧業勞動力嚴重不足,普通牧民的稅收承擔越來越重,而喇嘛寺廟對屬地牧民的盤剝越加厲害。這便是唐朝後段寺廟眾多,佛寺的收入比皇帝還多的狀況,唐朝的衰落與這些佛寺的興起不無關係。

這也就如同將蒙古部閹割一樣,沒有了精壯勞動力,生產力嚴重不足,經濟無法發展,這樣的蒙古喪失了成吉思汗時代的霸氣和衝勁,又如何去與清朝爭奪權力。還算比較有骨氣的準噶爾汗國從康熙打到乾隆,但是屢敗屢戰,最終還是被乾隆納入版圖,從此滿蒙一家親。


鐵烏龍



走向沒落的蒙古黃金家族

公元1367年,元末農民起義首領朱元璋高舉“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之口號,命徐達、常遇春率領大軍舉兵北伐。元順帝在明朝大軍抵達之前,棄元大都(今北京)而逃,退居草原,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從此蒙古社會進入了一個動盪不安的“北元”朝代。

朱元璋為了消滅蒙古的殘餘勢力,不斷揮兵北伐,特別是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任藍玉為大將軍,唐勝宗、郭英為左、右副將軍,率領五十萬大軍,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突然襲擊了北元朝廷。成吉思汗親自分封的哈赤溫汗國遭到了毀滅性打擊,蒙古第十七任大汗脫古思貼木兒的兒子地保奴及妃子五十餘人、渠率三千、男女七萬餘,馬駝牛羊十萬,以及大量印章、圖書、兵器、車輛盡被明朝大軍所獲。脫古思帖木兒和長子天保奴、知院捏怯來、丞相失烈門等數十騎逃走。

捕魚兒海一戰以後,蒙古大汗脫古思貼木兒在逃亡過程中,被也速迭兒所殺,並奪走了蒙古大汗的寶座,北元皇位由忽必烈一系轉入阿里不哥一系。也速迭兒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的後裔。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戰四川釣魚城(今重慶合州區)的時候,被宋軍的拋石機飛來的巨石擊中,意外身亡,享年50歲。魂斷合州的蒙哥生前沒有來得及對繼承權作為安排,所以,蒙哥的四弟忽必烈和六弟阿里不哥隨之開展了你死我活的爭奪。最終,在昔木土腦兒(今蒙古蘇赫巴託省南部)一戰中,阿里不哥兵敗,向忽必烈投降,不久在囚禁中不明不白的死去。

也速迭兒的弒君稱汗,不僅令忽必烈家族的大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中央汗國的地位,並且許多蒙古貴族和大臣也不承認其合法性,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脫離它而獨立,蒙古社會進入了政治分裂時期,分裂為兩大集團,其中東部的蒙古本部被稱為韃靼,西部衛拉特蒙古被稱為瓦剌。蒙古內部各封建主為了爭奪水草豐美的草原,狼煙四起,治下的蒙古農牧民苦不堪言。一直到了成吉思汗十五世孫巴圖蒙克達延汗時期,終於平定了內亂,統一了蒙古各部,權力又重新回到了黃金家族忽必烈一系。

可是好久不長,等到了達延汗的曾孫達賚遜庫登汗執政時期,土默特部的俺答汗崛起。俺答汗驅逐原來的草原霸主察哈爾部的達賚遜庫登汗南下遼東避難,成為了右翼蒙古的首領,他的控制範圍東起宣化、大同以北,西至河套,北抵戈壁沙漠,南臨長城。

為什麼明朝中期蒙古部落敢南下掠奪

那麼,明朝時候蒙古究竟有多少次揮兵南下呢?至少有三次,而真正稱得上大規模作戰也只有土木堡之戰。

  • 也先:土木堡之變

也先是西部蒙古瓦剌部的首領。瓦剌(瓦那)是明代人對該部落稱呼的音譯,在元代史籍記載為斡亦剌,清代作衛拉特或衛喇特。瓦剌部跟韃靼部不同,他們不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成員,而是和成吉思汗蒙古人並列的關係。瓦剌部最早生活於八河地區(今葉尼塞河的八條支流地區),瓦剌部的祖先常年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基本以靠狩獵為生,並不屬於遊牧民族。

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後,被征服的瓦剌部逐漸融入到蒙古各部裡,並與元世祖忽必烈弟阿里不哥家族保持著長久的聯姻關係。所以,後來瓦剌部支持阿里不哥的後裔也速迭兒殺死脫古思貼木兒,弒君奪位,自立為王,也就絕非偶然了。

明英宗時,也先想得到明朝朝廷更多的賞賜,屢次入侵明朝邊境。明英宗在太監王振鼓動下,親率五十萬精銳大軍出征,計劃從大同北上,與瓦剌在明朝邊境決戰。也先在土木堡打敗了明軍,俘虜了明英宗幷包圍北京。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 達延汗:應州大捷

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蒙古韃靼部落首領達延汗率領五萬大軍南犯明境,正遇上自稱威武大將軍的明武宗朱厚照出關巡邊,雙方在明朝邊境上展開了激烈的對戰,最終以達延汗敗退而告終。明武宗和達延汗雙方共計投入兵力數十萬,雙方激戰五天,明軍“死者五十二人”,“斬虜首十六級”。這就是被歷代史書稱之為“明朝歷史上最名不副實的應州大捷”。
  • 俺達汗:庚戌之變

土木堡之變以後,蒙古軍隊其實就沒有敢再次圍困明朝京師,甚至正德年間的應州大捷,說不定就是明朝內部陪明武宗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而俺答汗之所以能再次南下 ,一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白蓮教的幫助。

白蓮教是唐、宋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秘密組織,在元、明兩代,白蓮教曾多次組織農民起義。由於受到明朝政府的打擊,部分白蓮教徒就投靠了蒙古瓦剌部。這些白蓮教徒不僅熟悉明朝北邊的防線,並且對明朝的用兵佈陣也多有研究。不僅如此,他們還幫助瓦剌部製造攻城器械,使明朝北部的防禦能力大大下降,所以,漢奸的破壞力要比真正的敵人還要大。

俺答汗為了交換到中原的鐵鍋、布匹等物資,一方面要求明朝封官進爵,允許每年向朝廷進貢,一方面又經常騷擾邊鏡。以明世宗朱厚熜為首的明王朝拒絕了俺答的要求,並殺了蒙古的使節,導致了雙方軍事進一步擴大。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領俺答汗因要求明朝政府開放邊境交易不遂而發動的戰爭。俺答汗在城外自由焚掠,凡騷擾八日,於飽掠之後,得到明朝通貢的允諾,才從從容容從古北口離開,這就是著名的“庚戌之變”。

庚戌之變是蒙古對明朝發動的大規模戰爭,在俺答汗離開後,明朝並沒有按照約定開放通商,所以,俺答汗在後來二十多年裡,由於他無法通過正常的經濟貿易獲得需要的生活物資,連年南下擄掠,長城沿線的百姓深受其害。一直到了1570年雙方最終達成和議,明廷封俺答汗為順義王,俺答汗服屬中央朝廷,長城一帶才開始得到安寧。從現代的眼光來看,庚戌之變這場戰爭打的對蒙、明雙方都得不償失。

滿清時期,蒙古各部為什麼不南下掠奪

其實,在清朝時期,並不是沒有蒙古部落南下入侵中原,其中以瓦剌部也先的後裔噶爾丹最為著名。噶爾丹統治時期,積極向外擴張,先後擊敗和碩特部,征服哈薩克、滅葉爾羌汗國,稱雄西域。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爾丹率部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威逼北京。康熙皇帝三徵噶爾丹,最終噶爾丹兵敗身死。

那麼,為什麼在滿清時期,少有蒙古部落南下入侵中原呢?

這就跟滿清對蒙古各部的管理體系有關。

上面我們說過,蒙古右翼俺答汗勢力越來越強,蒙古大汗達賚遜庫登汗為避其鋒芒,南下遼東後,又與明朝軍隊經歷了長期反覆的廝殺,損失慘重。而遼東地區的林中部落,女真人首領努爾哈赤隱匿於故土赫圖阿拉地區(今遼寧新賓縣永陵鎮)漁翁得利,引而不發,暗自發力,漸成氣候。可以這麼說,漠南蒙古地區與明朝的廝殺,為滿洲的崛起提供了歷史機遇。

在努爾哈赤苦心經營女真的時候,蒙古首領林丹汗統一轄察哈爾部,並試圖恢復蒙古的統一,重建祖先成吉思汗的霸業。他對外聯合明軍一致攻擊女真,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各部,以求重立霸主地位。

蒙古各部首領為了自保,不被林丹汗兼併,被迫背叛林丹汗,不得不與努爾哈赤結盟,共同對抗林丹汗的進攻。女真人為了加強對歸附而來的蒙古各部的統治,籌劃了一整套的管理體系。

  • 聯姻

針對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漢、唐一直採用的是和親政策。作為一種綏靖政策,中原王朝的統治者認為,草原遊牧民族之所以不斷南侵中原,只不過為了得到女人和草原沒有的生活物資。那就不如把皇室的公主嫁過去,並每年都送上豐厚的絲綢、鹽巴等生活物資,這樣,草原上的統治者就是自己的女婿。他既然不用發動戰爭就能得到巨大的財富,又何必大動干戈呢?況且,將來公主要是生下兒子,有可能繼承王位,就是中原王朝的外甥,也就不可能再跟自己的舅舅或者外公作對了。

而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他們的慾望是填不滿的,這種和親政策起初還能維護幾年,並不能解決最終問題,面對權力的誘惑,父子、兄弟都可以相殘,怎麼又會因為一個外嫁而來的公主罷戰。

而滿清統治者則採取了“北不斷親”的聯姻政策,就是滿清的公主嫁到蒙古的同時,還同時娶回蒙古各部落的女子,比如,皇太極包括皇后在內的五位大福晉全部來自蒙古,其中的哲哲皇后、孝莊皇后、海蘭珠均來自嫩科爾沁部的科爾沁左翼中旗,順治皇帝的兩位皇后也同樣來自嫩科爾沁部的科爾沁左翼中旗,其中的廢后靜妃為孝莊皇后的侄女,孝惠章皇后則是孝莊皇后的侄孫女。

  • 封爵

滿清統治者為了瓦解蒙古各部的勢力,將漢武帝時期推行的“推恩令”玩的爐火純青。自皇太極開始,滿清統治者將漠南蒙古部落逐個拆解,共分解了49旗,這樣,讓原本沒有資格繼承祖業者也能獲得大片的領地,並根據對滿清貢獻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爵位,每年還能獲得相應的傣銀和傣緞,多數還是世襲罔替。比如,嫩科爾沁部的奧巴被封為土謝圖汗稱號;孝莊皇后之兄吳克善(也是順治皇帝的岳父)被封為卓禮克圖親王。就這樣,讓這些蒙古首領們名利雙收,心甘情願去當個清閒王爺。

  • 建廟

滿清統治都除了聯姻和封爵外,還在蒙古地區大建喇嘛廟,利用喇嘛教統治蒙古人民,規定凡兄弟八人者,七人必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必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以娶妻生子。凡當喇嘛者,就有紅緞子穿,又可以坐享優厚的傣祿,不承擔國家的兵役、勞役。就這樣,造成了蒙古人的急速下降,部落首領無兵可徵,想造反都不容易。乾隆皇帝到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時,還曾因此得意洋洋的揮筆寫下了“一座喇嘛廟,勝抵十萬兵”的詩句。

結語

所以,滿清通過武力、聯姻、封爵、建廟等一系列的政策,使蒙古各部的勢力越來越小,不得不依附在滿清朝廷的庇護之下生存,當然,也就不能像明朝時期南下掠奪了。


旅行者說文史


清朝是歷代封建王朝中唯一徹底解決北方遊牧民族邊患問題的朝代,是前代政治體制的集大成者,蒙古不再南侵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

二元帝國,軍事優勢

後金政權本是草原遊牧民族,入關後成為農耕、草原二元帝國,即保持了草原民族的戰鬥力和思維方式,又擁有了山海關內農耕地區的財富,集合了遼、金、元三個二元帝國的制度經驗,對付北方遊牧民族還是有一套的。

皇太極戰勝了最後一位蒙古大汗林丹汗。

三番之亂期間,林丹汗的孫子察哈爾王隨同叛亂,被平定後擁有蒙古大汗繼承權的黃金家族察哈爾部絕嗣。

康熙戰勝了蒙古各部中實力最強的準格爾部。

經過這幾場戰役,蒙古各部各自為政,已經很難集中力量南侵。

政治聯姻取得法統

努爾哈赤、代善、皇太極、莽古爾泰、阿濟格、多爾袞都娶了蒙古科爾沁部的女子,皇太極的其中一個妻子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孝莊太后,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姓氏,博爾基吉特,具有蒙古黃金家族血統。

1632年皇太極戰勝了蒙古最後的大汗林丹汗,曾稱霸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正式滅亡。1636漠南蒙古16部在後金都城盛京尊皇太極為“博格達·徹辰汗”,通過聯姻,皇太極以黃金家族女婿的身份獲得了蒙古大汗的身份,成為繼曾俘虜過明英宗的瓦剌部首領也先之後第二位非黃金家族血統的蒙古大汗,從此成為蒙古各部共主。

宗教政策

清朝皇室學習元朝的宗教政策,順治冊封五世達賴,格魯派成為藏傳佛教第一大派,康熙冊封五世班禪,青藏高原從此穩固,藏傳佛教也被傳到蒙古各部,康熙四十二年,章嘉活佛奉詔常住蒙古多倫匯宗寺。

經過這一系列操作,蒙古各部從法統、宗教、文化上已經與滿清融為一體,清朝雖解決了困擾封建王朝兩千年之久的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問題,但世界已經變得不同。


懷念夏天


主要是有以下兩種原因:一,蒙古族逐漸的衰敗造成的;二,是努爾哈赤採取了各種*陰謀*策略,使蒙古族無法發展崛起。

一,蒙古族逐漸的衰敗的原因

1618年,西藏紅教方面派一個叫*沙兒巴呼圖克圖*的人到達蒙古,尋找蒙古族貴族的支持。當時蒙古族的大汗是26歲的林丹——林丹汗,沙兒巴呼圖克圖是個會揣摩人心裡,察言觀色,而且還會點魔術的人。林丹汗在察漢浩特與他見了面,沙兒巴呼圖克圖是極力吹捧林丹汗,一會是變魔術,一會耍口技。把年青的林丹汗忽悠的喜笑顏開,並接受深奧密乘灌頂。沙兒巴呼圖克圖為了取得林丹汗的信任,從五臺山取來元世祖時紅教巴喇嘛用千金所鑄嘛哈噶喇金佛,林丹汗是大興土木,修建金頂白廟,將金佛供奉其中。

林丹汗封沙兒巴呼圖克圖為國師,把蒙古族老祖宗一直信奉的黃教,讓林丹汗不計後果的給改變了,都是讓新封的*國師*給忽悠的,他改信奉紅教了!自從林丹汗改奉紅教後,極大地影響了他從前的形象和威望。宗教信仰在每個人的心裡都根深蒂固的,特別是古代人,就是把他殺頭,也不會改變信仰的。就別說是一個國家的領袖,一個民族的圖騰了!信奉黃教的蒙古漠北喀兒喀和右翼三萬戶的各部汗、濟農、諾延、臺吉與林丹大汗是逐漸的疏遠了。影響較大的還有邁達裡諾門汗,也與林丹汗發生了分歧,久居漠北的喀兒喀,不再同情支持林丹汗了。

二,努爾哈赤對蒙古族各部落採取了縱橫捭闔的的*陰謀*,使蒙古國大汗林丹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努爾哈赤在蒙古族高層潛伏的臥底,派人快馬加鞭的跑了回來,把這個消息通知了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對蒙古族各個部落採取了拉攏、離間、威脅等手段,來孤立和削弱林丹汗的統治地位和勢力。從1603年到1614年,後金國主努爾哈赤取了兩個蒙古族部落的首領的女兒為妻;同時,努爾哈赤的二子代善、四子皇太極、五子莽古爾泰、十子德格雷,都相繼娶了蒙古幾個部落頭領的女兒為妻。沒有和親的部落,努爾哈赤派使者帶著貴重的禮物前去拉攏賄賂,並與這些部落的頭領殺白馬烏牛、祭酒盟誓,永不為敵。後金國和蒙古族各部落頻繁的聯姻和利益交換往來,使蒙古國大汗林丹真正的陷入了孤立的地步。

後來,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即位後,開始討伐陷入孤立的林丹汗。經過幾年的討伐,林丹汗的蒙古中央十萬鐵騎,所剩無幾。

公元1634年,蒙古國大汗林丹因病死去,林丹汗的兒子額哲和蒙古十六部49個大小頭領齊聚瀋陽,齊呼皇太極為大汗。皇太極封蒙古國大汗林丹的兒子*額哲為親王*,並將皇女馬喀塔格格嫁給了,將蒙古族的大軍也編為八旗軍。

後來,在康熙大帝年間。蒙古族又出現一個野心勃勃的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他想成為成吉思汗那樣的大英雄,建立象元朝那樣的蒙古大帝國。當時清朝的蒙古族分為三個部分:漠北、漠西、還有漠南。其中漠南的蒙古已經歸清政府直接管轄,漠西的蒙古族勢力最強大,噶爾丹就是漠西的頭領。這時喀爾喀蒙古內部出現了紛爭,噶爾丹乘亂就起兵攻打漠南和漠北的蒙古族部落。平靜很久的蒙古大草原又現兵戎相見的亂勢,牧民們祥和安定的生活又被狼煙四起的戰爭,給攪得烏煙瘴氣。

康熙曾兩次御駕親征,把噶爾丹打得潰不成軍,然後派使者前去招安。噶爾丹同意招安,等過了幾年後,噶爾丹把清朝的使臣給殺了。他率三萬騎兵暗地裡和沙俄勾結,大舉進攻歸清朝管轄的蒙古漠南地區。

公元1696年,康熙率領十萬精銳大軍,分三路討伐噶爾丹叛軍。在昭莫名把噶爾丹打得幾乎全軍覆滅,噶爾丹率領幾十個騎兵拼死殺出重圍。蒙古各個部落都攝於清朝的精銳之師,噶爾丹的親信們都紛紛表示願意歸順清政府的統治。噶爾丹是眾叛親離,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自殺身亡。

從此清政府控制漠北和漠西的蒙古地區,設立官府衙門,分封投降的蒙古族王公貴族。清政府一面收買拉攏蒙古的上層社會,另一方面在蒙古大力推行喇嘛教。喇嘛可以不用參軍,可以免除各種賦稅,但是喇嘛不能結婚。閒來無事的喇嘛是越來越多,每天的生活就是念經修佛,聚集廟宇。這樣不但麻木蒙古人的精神,也使人口是逐年的減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