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3 老家在宁陵|因宋太祖赵匡胤而得名的村落竟然是它?

老家在宁陵|因宋太祖赵匡胤而得名的村落竟然是它?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最好的载体是故乡。而村落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它是通向历史连接未来的“轨道”,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没有村落存在,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该走向何方。

“你家在哪里?老家在宁陵。”在豫东古葛大地上,留存、散落着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宁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些古村民居承载着葛天氏的乡愁、典韦的乡愁、吕坤的乡愁……,也留存着远迁他乡客家人的乡愁和根在宁陵留居海外华人的乡愁。

老家在宁陵|因宋太祖赵匡胤而得名的村落竟然是它?
老家在宁陵|因宋太祖赵匡胤而得名的村落竟然是它?

读史览志,以史为镜,明辨得失,温故知新。

让小编带您一起了解宁陵的“那些事”。

平 洛

地理位置

平洛村位于东经115°20′26″,北纬34°41′97″。位于阳驿乡西南部。

名称来历

宋太祖赵匡胤运粮住此,曰“此地平和”,秦姓迁此建村名平和。清咸丰八年(1858),为防粤、捻二军,该村开始筑寨(为全县47个古寨之一),粤、捻二军屡攻不克,寨内太平安乐,改村名平乐,演变为平洛。

基本概况

分为平洛东村、西村两村委。

平洛东村村委会距乡政府驻地4千米处。东至阎屯村,南接刘楼乡滕营村,西连平洛西村,北邻小王庄村。辖平洛东部,有6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7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992亩。总户数346户,总人口853人。均为汉族。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务工、务农和经商。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蒜为主。有小学、幼儿园、卫生室各1所。乡道平(洛)—曹(秋)路途经,东西走向,境内长2.0千米。

平洛西村村委会距乡政府驻地4.5千米处。东至平洛东村,南接刘楼乡滕营村,西连睢县黑张村,北邻睢县聂楼村。辖平洛西部,有8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7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31亩。总户数500户,总人口1076人。均为汉族。村民主要收入来源务工、务农和经商。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花生、大蒜为主。乡道平(洛)—曹(秋)路途经,东西走向,境内长0.6千米。有废黄河流经,南北走向,境内长1.1千米。农历二逢会。

历史沿革

1949年属二区。1951年属三区。1955年属阳驿乡管辖。1958年9月为阳驿人民公社平洛生产大队。1960年5月睢宁合并,为睢县阳驿人民公社平洛生产大队。1961年7月恢复宁陵县,为宁陵县阳驿人民公社平洛生产大队。1978年为阳驿人民公社平洛东、西两生产大队。1983年12月为阳驿乡平洛东村、西村村民委员会至今。

村名故事

军队为何忌讳“平洛”打仗。在阳驿乡有一村名“平洛”,当地上了年纪的人说,

原来军队是很忌讳在此打仗的,村名的谐音是“平落”,迷信“吉凶”谶语的人认为就是“平排落下去”的意思,很不吉利,很容易在此打败仗的。而抗日战争期间的一次战斗好像印证了这种说法,让更多的人认为确实如此。1940年7月,国民党军队李仙洲部某营约400人,从陇海铁道北,进驻县西南平乐寨。日军发现后,遂调集侵入宁陵、睢县、太康县的3个营兵力,将平乐寨团团包围,用坦克撞开东门发起猛攻。李仙洲部虽奋力抵抗,终因兵力不敌而惨败。这就是1992年《宁陵县志》记载的“平乐战斗”。

“平洛”村名是怎样由来的?县志为什么又将其记载为“平乐”呢?据《商丘地区地名荟萃》记载:“俗传西汉王莽箭射刘秀未中,平落于此,故名平落。清咸丰三年(1853)筑寨,取祈福之意,称平乐寨,演为今名。”1981年宁陵县地名普查成果卡载:“清咸丰三年,为防粤、捻二军,该村开始筑寨,粤、捻二军屡攻不克,寨内太平安乐,取村名平乐,后演变为平洛。”

以上记载道出了村名之由来,但有需要商榷与修正之处:所言王莽于此地箭射刘秀,据考证正史,刘秀称帝前是没有到过今豫东一带的,所以此传说也只能是传说了。再者就是平乐寨筑寨时间,非清咸丰三年而应是咸丰八年(1858),据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寨堡》载:“咸丰八年秋,创建华堡寨,兵粮储富,可恃无恐。嗣是各团仿筑,保障居民,裨益非鲜,是宜志。”平乐寨为全县修筑寨堡47处的其中之一。另外,平乐寨也并非“屡攻不克”,在筑寨的第二年,即咸丰九年(1859)春,捻军以强大的攻势,在攻破宁陵城和睢州城后,继而攻破平乐寨、郭屯寨(清宣统三年《宁陵县志·名宦志·邱联恩传》)。

由此我们可知,平洛于清咸丰八年筑寨,新中国成立后改今名。1946年7月,中共领导下的宁柘商民主政府建立,下设两个区:张弓区、平洛区。1947年2月,宁陵县民主政府建立,下设六个区,平洛为五区。曾任东海舰队福建基地政委的王建一、曾任商丘政法委书记的王师灿系本村人。

历史事件

平乐战斗1940年7月,国民党军队李仙洲部某营约400人,从陇海铁道北,进驻县西南平乐寨。日军发现后,遂调集侵入宁陵、睢县、太康县的3个营兵力,将平乐寨团团包围,用坦克撞开东门发起猛攻。李仙洲部虽奋力抵抗,终因兵力不抵而惨败。

古今人物

王建一.原名王礼贤,1915年6月出生于平乐村。8岁开始读私塾,13岁入小学,18岁入商丘二中读书,1935年考入淮阳师范学校。在中共地下组织和进步书刊的影响下,他向往革命,追求真理,逐步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937年春,王建一在鸡公山参加了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国民党军队败退,豫东各县相继沦陷。王建一毅然投笔从戎,参加了有近70人组成的“学生军”,在中共豫东特委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活动。1938年6月,他受组织派遣参加了新四军,任肖(望东)大队一连政治指导员。1939年1月,调任新四军六支队驻安徽省亳县办事处政治指导员。1940年元月,党组织派他回宁陵县做地下工作。1941年7月调任水东独立团二营教导员,1942年8月任杞县县大队教导员,1943年改任该大队副政治委员,1944年8月任中共杞县工委书记兼县长、大队政委。1945年9月任水东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并参加地委。1946年8月,宁柘商支队建立,孙其昌任支队长,王建一任支队政治委员及中共宁柘商工委书记。支队建立后,活跃在豫东各地,打击了敌人,扩大了革命武装,先后经历了端掉勒马、张弓镇公所、张弓废黄河战斗、接受张岚峰部独立团一营营长程培兆率官兵400多人在柘城远襄起义改编等,他们创造的坚持小部队活动,以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频繁打击敌人的游击作战方法,曾受到豫皖苏军区的高度赞扬。1947年1月29日,程培兆部与宁柘商支队合编为豫皖苏一分区独立团,王建一任政委。同年7月任豫皖苏一地委委员,豫皖苏一分区政治部副主任。1948年12月晋升为主任。新中国成立后,王建一历任一分区政治部主任、商丘市市长、军委总干部海军任免处副处长、处长、总政治部海军任免处处长、海军政治部干部部长、海军东海舰队福建基地副政委、基地党委副书记等职。1981年5月离职修养。2005年去世。

王文钦.曾用名王拂曲,出生于1930年,平乐村人。1946年参加革命,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水东地区和豫皖苏的反围剿、反扫荡斗争和著名的淮海战役。1949年春,随军南下,参加了渡江战役和向大西南进军,时任机要员、秘书。1950年进军西藏,参加了昌都战役,并完成了修筑康藏公路、生产等任务,先后任作战、军务参谋、营参谋长、团干部处长、团参谋长、副团长等职。1959年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曾任西藏军区司令部干部训练科科长、野战军师司令部作战训练科科长、师副参谋长等。1962年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年冬,任师参谋长。1974年调任北京军事科学院研究员。1979年春,参加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1983年任正师级顾问。

王干国.(1925.5—1999.6),原名师孔,平乐村人。1944年参加革命,194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一直在游击区和新解放区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宁陵、睢县副县长、县委委员。1950年到中共中央中南局工作,参与了农村土改及合作化运动。1955年调中央书记处四办任研究员。1957年后,曾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政治部主任、局党委副书记、水电部第七工程局党委书记、四川省电力局党组书记兼局长、水电部政治部主任、部党组成员等职,亲自参加和领导过三门峡水电站、四川龚嘴水电站、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吉林白山水电站、贵州乌江渡水电站、湖北葛洲坝等工程的建设,对我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王晓峰.地质部中南地质研究所创始人之一,1982年去世。

王师灿.曾任商丘市政法委书记。

王友华.曾任商丘地区专员。

胡明华.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韩庭格.曾任宁陵县政协副主席。韩玉东.1963年5月生,中共党员。工作经历:1983年8月至1993年2月,宁陵县农业局工作,历任副站长、站长、副局长;1993年2月至1993年11月,逻岗乡人民政府任乡长;1993年11月至1996年12月,任中共赵村乡委员会党委书记;1996年12月至1998年5月,任宁陵县农业局局长;1998年5月至1998年12月,任中共柳河镇委员会党委书记;1998年12月至2011年11月,河南张弓集团有限公司工作,历任总经理助理、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总经理;2011年11月至今,任宁陵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县级干部。

韩玉玲.宁陵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韩康杰.男,汉族,197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宁陵县阳驿乡平洛村人,大学本科学历,1996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赵村乡纪委书记、县政法委610办主任、政法委副书记,刘楼乡政府乡长,现任刘楼乡党委书记。

秦 伟.平洛东村人,刘楼乡人大主席。

文明新风

平洛东村

好媳妇:郭萍萍 裴倩倩

好婆婆:刘运真 孙艳梅

好妯娌:赵书玲 高连勤

孝 贤:韩海英 范静爱

平洛西村

好媳妇:郑学芝 孙玉红

好婆婆:胡玉兰 房绍荣

好妯娌:韩凤真 陈秀云

孝 贤:马爱琴 吕秀梅

村 训

勤睦孝悌修廉崇礼

勤:勤俭持家 睦:邻里和睦

孝:父慈子孝 悌:兄友弟恭

修:修身进德 廉:廉洁奉公

崇:崇文尚善 礼:博文约礼

策划:何为

老家在宁陵|因宋太祖赵匡胤而得名的村落竟然是它?老家在宁陵|因宋太祖赵匡胤而得名的村落竟然是它?
老家在宁陵|因宋太祖赵匡胤而得名的村落竟然是它?老家在宁陵|因宋太祖赵匡胤而得名的村落竟然是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