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修行要破的“魔障”,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道教修行中有個詞叫“魔障”,是指在人們修道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考驗,這些考驗有的來自於外界,有的來自於內心,只有歷經了層層考驗之後,才能真正地明心見性,洞徹大道自然的妙理。

“魔障”一詞,可以分為兩個字意來理解,即“魔”和“障”。先來逐字解讀一下:

修行要破的“魔障”,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注:本圖為插畫師saycr《我的道教黑白紅》作品之一

魔:道教中的魔和我們平時在文藝作品中看到的魔是不一樣的概念。道教中有魔王一說,當一個人篤定想要修道的時候,魔王就會時不時為其設置一些障礙,目的是考驗此人的道心是否堅定。如果在重重考驗中敗下陣來,說明此人修行的機緣還不到;如果最終能夠戰勝重重魔考,諸天魔王就會聯名保舉其證聖成真。所以道教中的魔並不是來害人的妖怪精靈,而是每一位道人修行的試金石。這一特殊的定義,也正符合道教對陰陽的理解。

在道教看來,天地間的萬事萬物莫不是由陰陽構成的,正如有黑就有白、有人便有鬼、有仙則有魔。和簡單二元對立的觀點不同,陰陽雖然是互不相同的兩種屬性,但在一定條件下卻可以相互轉化。道祖說“知白守黑”“知其雄,守其雌”,意指道人修行意在洞徹陰陽互生互化的奧妙,所以才會在萬千變化的世事中保持住自己的真常之體不變。以靜心而制萬緣,便不會因魔王的考驗而擾動修道的心。

修行要破的“魔障”,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如鍾離權祖師曾經十試呂洞賓,雖然魔考是一種試煉,當一旦衝破魔考,魔王便由考驗之身轉變為保舉之人,這亦是陰陽的轉化。若是真修行者,面對魔王考驗,能夠澄心去欲,自然可以識破所有的事物都是迷障,因此也就可以悟到破障的心和術。

由此,我們再來說說“障”的概念。什麼是障?顧名思義,障就是阻擋人們的眼睛使其看不清事物真相的東西。在自然界中,可以有煙障、霧障、山障……人們身處煙霧之中時往往辨不清東南西北,不知自己身在何處。蘇東坡有詩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說,因為自己身處在群山之中,眼睛被山障遮擋而看不到山的全貌,只能根據自己有限的認知去胡亂揣測廬山的真面目是什麼。至此,就會引出修行中的一個大問題,當身處在迷障之中,又如何能夠明悟大道呢?所以修道的第一個關鍵詞,便是“破障”。

破障之前,先要明白一點,“障”從何處而來。借用上文提到的陰陽理論,修行的“障”也需要用二元辨證的觀點去看,一為外緣之障,一為內心之障。

修行要破的“魔障”,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外緣之障比較好理解,在宗教家的筆下有諸多名詞來解讀,如紅塵大千、愛河塵沙、五音苦爽等等,總結起來可簡單地理解為人們正身處的這個五光十色的物質世界。世上存在太多誘惑,時刻都在牽動著我們的慾望。若被這些外緣牽引了自己的心,心隨物轉,修行就難有定性了。所以道祖告誡後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一旦沉迷於此,便終生脫離不了生生死死的世道輪迴。真正修道有成的聖人,則是選擇了“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只關注於本我的需求,去除掉過度的貪求和慾望。心不再去外求,所謂的迷障也就失去了遮擋眼目的意義。

世人常說修行不易,當把修行人清苦的生活和世人豐富多彩的生活做對比時,則要看看自己是否能捱得住孤寂的時日,能否見得到自己的內在光明。這也就引出了迷障的第二層含義,即我們常常能在物質的貪戀中覺醒,但是否能更進一步覺醒自我內心的迷障呢?

修行要破的“魔障”,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人們和外緣世界產生關聯的聯結點在於一個“心”字,心上產生了慾望,所以才會被自我內心升起的迷障遮蔽耳目。道教中說,一念入天堂,一念歸地府。所有執念,本都是自己的魔障。外在的迷障容易識破,卻當陷入對自我、對修行的執迷中時,是否還能覺破此亦為修行的障呢?

道教修行理論中有“坐忘”一詞,南華祖師也曾提出過“心齋”的概念。這是在告訴人們,修行不僅要斷外緣,更要斷了自己內心升起的無窮念想,真正做到無外、無內且無我之煩擾,使修行可以超越了“我”的侷限,進而上升到與萬物相合為一的高度。南華真人說:“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意思是說:古代修道有成的人,他們睡覺不會做夢,他們醒來不會憂愁,他們吃東西不求厚滋味。因為內外皆無值得煩惱之事,所以才能視一切日常皆為修真,視一切際遇都是平常。心中無執,何懼魔考!

修行要破的“魔障”,究竟是從哪裡來的?

唯當破除執念後,便知一切魔障都由本心起。大道本是無為,人生是一場使心用心的過程,修行卻是復歸自然的歷練。若是人人都能各還本性自然,當如此時,修行既無,魔障也既無矣。道祖曾曰:“百姓皆謂我自然。”是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