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了给孩子陪读,一些农村青年夫妇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争先恐后去县城买房,你怎么看?

金鹿836


为了给孩子陪读,一些年青夫妇不顾经济实力,争先恐后到县城买房,你怎么看?

我个人认为,如果青年父母踮起脚尖,稍加努力就能够在在县城买房,方便孩子读书,是非常可取。


县城的教育资源比城镇农村的教育资源好上一个层次,这是毋庸置疑的。

我舅妈在市里的重点高中教学20来年,她说:市里的教育资源比城镇好很多,因为很多老师不愿意下来乡镇上课,即使乡镇的老师工资待遇比市里更高,很多老师只要一有机会都往市里转移,不愿意待在乡镇,因为乡镇生活根本没办法与县城相比。

乡镇的大部分学校都是缺教师,教师力量严重不足,资质更是参差不齐。老师不够就唯有招聘临时老师,英语老师不够,就让语文老师兼职教英语,数学老师不够,让语文老师上阵,这样的师资力量实在让家长和孩子堪忧。

所以父母家长稍加努力就能够去市里县城买房子,都应该鼓励,毕竟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如果错过了,就不可逆回。

现在的真实情况是这样,农村的出去乡镇买房子,条件更好的去县城市里买房子,最主要的目的是方便孩子读书,上更好的学校。


同时孩子在县城市里读书,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眼界都是完全不同的。在乡镇,想给孩子报钢琴兴趣班,培训中心的老师资质很一般,而且没得选择,甚至很多乡镇可能没有钢琴培训中心。

别人的孩子在参加兴趣班,乡镇的孩子只是到处疯跑,孩子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最后被甩出一条大街。

《奇葩说》的詹青云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詹青云是父母让她不断往好的学校转学加上她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她才能从贵州的一个乡镇走向哈佛,成就今天的詹青云。


只要有这个能力,我相信父母都愿意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而做出更好的选择而努力。

毕竟给予父母孩子更美好幸福的生活,是我们为人父母子女最大的追求。


玉岚说育儿


为了孩子读书,年轻的农村夫妇到城市里买房,这样的事情很多,也是农村人买房的最大理由。我是支持!也认为是正确的!

无论怎样,城市和农村是有差别的,教育资源,医疗条件,交通,购物等农村是比不上的。农村的孩子并不笨,不能上好的大学很大程度就是教学条件不好。作为农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能干大事,而不是如自己一样打工种田,世世代代做农民。读书目前还是农村孩子的出路,能让孩子享受好的教学资源是农民唯一能做的。

怎么样能到城里让孩子好好学习,就只能到城里租房买房了。

至于说不顾经济实力买房,那也是能理解的。中国普通老百姓想要有自己的房子,哪个不是背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房贷?城里人欠债的也很多吧!如果想攒足钱买房,攒的钱还不够房价上涨呢!把首付挣够了就想买房,这样做的人很多啊!真正有经济实力的普通人有几个呢?

没办法啊!城里人在做房奴,农民也得跟上啊!为了孩子不得不背压力啊!毕竟还年轻,还可以奋斗,有压力才有动力。否则,让自己的孩子只能呆在落后的农村,心里也难受啊!

现代人不是能吃饱穿暖就可以的,物质和精神追求得跟上时代!不管愿不愿意,我们都得跟上前进的步伐。否则落后了,为难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我们的下一代。

如今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任何退缩就会让我们压在底层永难翻身。有时真的没办法想是否承受得住,只能努力,努力,再努力吧!


追花精灵


80后农村小伙,来谈谈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去县城买房不准确,他们是买学区房,我们一个六线开外的小县城,学区房,一楼50平,15万多,不是学区房的地方,好楼层也才2800元左右,不好的地段甚至连2000元一平都不到。


农村重视教育是从80后这代开始的,以前农村重视教育的,大都是家里有知识,有远见的家长,但是很少,一年下来,一个村,连一个一本的大学生都少 ,所以80年以前的老人羡慕,谁家出个大学生。

现今农村青年夫妇,去城里买房陪读,一个是为了孩子,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开阔眼界,不走自己的老路,盼女成凤,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


另一个就是,父母那一代的积累,已经勉强够80后,90后这两代人在城里买房,即使差一些,也用不了几年就能还上,更别说还有父母的帮忙。

农村从不重视教育,到今天的重视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知识是唯一平等的东西,我们村曾经出现一个笑话,一个人把除草剂当成包衣种剂,给种子包衣浸种了,结果好几百斤的种子,都扔了,五元一斤啊!从这里许多人就看出了,文化的重要性,没文化,在农村连药都不敢打。

虽然我赞同去县城买房陪读,但是我建议量力而为,在经济条件不太勉强的时候,可以,一旦经济太吃力,或者完全超出能力范围,就不要继续了,农村学校只是教学质量差一些,并不是出不了大学生,家长孤注一掷的陪读孩子,很有可能让孩子压力太大,容易造成抑郁,孩子压力太大,对他成长也是一个阻力。我是田俊超白,喜欢请关注哦!


田俊超白


为了给孩子陪读,一些农村青年夫妇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争先恐后去县城买房,你怎么看?

今年春节,我的一位亲戚在县城新房里过年。

他说,这些年,买个房还是必须的,赚钱倒不一定了,但至少不会亏本。他一直在广东打工,除了农村有套房之外,前年就在县城买了一套房,去年进行了装修。他们觉得,现在县城的房价在一个劲儿地飙涨,再不买怕没机会了。

当然,他们的孩子已经大学毕业了,不存在考虑子女读书的问题。但是,有不少青年农民夫妇,如今都会选择在县城买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陪孩子读书。

不可否认的说,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这也是很多人特别关注高考,关注自主招生,关注翟天临假博士之事。因为,教育是底层人们上升的希望,如果这个希望破灭,那么就不堪设想。

然而,如今乡村教育的滞后,已经让稍有经济实力,或是思想前卫的年轻农民感到忧心忡忡,他们想到了在县城突围。毕竟那里的房价还能稍稍承受,而在大城市里虽然可以工作,但要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却不容易办到。

所以曾经有人断言,将来纯粹的农村学校已经难出大学生,因为大部分都集中到了县城,这样的一个局面,恐怕也让更多的年轻农民,不得不作出如此之选择,何况在他们看来,在县城买个房,还有不吃亏的意思在里面。


碧翰烽


这个问题,我想我有一定的发言权,因为自己经历过来了的。

15年,我外甥和我亲戚家孩子同时报考我们泉州最好的初中学校,三所学校里,我外甥被录取了两所,结果最好的那所学校没考上,又回到了原来所在学校的初中上学。我亲戚家的孩子去了第二个好的学校。今年秋季招生,我外甥只能在几千人中入读了当地的一级达标高中,而我亲戚孩子直接考上了最好的高中。环境因素,否则两个孩子都很努力学习的。

所以16年时,我们夫妻俩就咬牙在市区买了一套小三房,实际70平的,就为了让孩子能在十选一,而不必再像我们那样百挑一,千挑一那般。至于以后如何,除了父母的监督和教育外,只能靠孩子自己的努力了。至少,我们为人父母努力了,问心无愧,剩下的,就看孩子自己的努力和勤奋了。

另:很多家长,特别是我们这一代的,有的害怕给自己太大太多的压力,认为凭什么劳资辛苦后代享福?其实,这个问题,也就暴露了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格局观,当然,我们不能怪自己的父母没有为我们创造出好的条件,但我们自己可以努力去为了孩子而努力打拼。

这种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毕竟,谁也不能左右别人,只能要求自己。


劉椿強


为了给孩子陪读,一些农村青年夫妇不顾自己的经济实力,争先恐后去县城买房,你怎么看?

看到这个题目,真是让人既感动又担心。感动的是父母的那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的爱心,感动的是父母为了孩子的成长,会为孩子铺出最好的道路,会为孩子创造最佳生活和学习环境而不顾一切的良苦用心。



山村梅花所在村庄没有什么好的副业,农民多数靠种庄稼卖粮油和农闲时外出打工挣钱。邻居的孩子考到县城中学去读书,这本来是一件很让全家人高兴并引以为豪的事。可是家长听说许多家长都到县城去给孩子陪读,就也要到县城买房子。可是自己家里总共存了没有多少钱,也就只够交个首付的钱,就到处跟亲戚朋友借钱。最后买了一座离学校较远的二手房,孩子妈妈到城里专门侍候孩子――陪读,孩子爸爸一个人在老家种庄稼、打零工。三年来,一家三口都觉得很累,孩子觉得家长看的太紧,父母一年更攒不下钱,最后,孩子考的不理想,家里还欠了几十万的债。



其实,孩子到了中学时期,是有主见的,他的行为是家长所不能左右的,在学习上主要是在学校在课堂,所谓的陪读没有太大的作用,往往会起到反作用;像我邻居这样不考虑自己的财力,盲目买房,更是得不偿失,不可取。这也是前面山村梅花提到的担心――全家累。


山村梅花


我觉得陪读并非是给孩子在城里花高价买学区房,然后进城看孩子上学。陪读是要给孩子做家庭教师,学校里有老师,家里有父母,二者相互配合,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父母自己不懂,只想靠节衣缩食以买学区房就想让孩子享受城里孩子才有的教育资源,以为这样就能实现自己的望子成龙梦,简直是自欺欺人。骗自己也骗孩子,徒增经济压力,得不偿失。

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一些农村人靠种地和打工省吃俭用以及政府的贴补,在城里买了学区房,然后在房贷的逼迫下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家里留下老人和孩子。于是,老人成了第三辈人的陪读,既要在城里做饭看孩子,还要顾家里那亩薄地,俩老人成了“五天一见”,回到家里像日本人扫荡后一样,大包小包背好多进城。说是为孩子,却把孩子冷落了,忙了父母,累了儿子媳妇。在外打工不放心家里,在家里的父母却惦记着外面的儿子媳妇。孩子的学习没人辅导,老师在群里规劝转学会好一点。无奈让孩子进培训班补课,花了不少钱,孩子的成绩确实上去了!殊不知是给初中挖了个大坑。培训班在学校里搞到了考试题,孩子每次考试都高分,在初中却成绩垫底。高昂的补课费,让在外的人回不了家,让家里的老人愧对儿子媳妇。高中再不用说,一路泪……

考完大学,才傻眼了!人家父母亲自陪伴租房子住的孩子不是985就是211。爷爷奶奶做饭的连省内二本三本都难进。上吧,高昂的学费念完四年大学,毕业等于失业。不上吧,实在没有好的出路。愁,不再是钱的问题,用钱也解决不了了!

你想让孩子成才,你就得多付出,别指望创造再好的条件让你如愿。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要想在哪里收获,就在那里干不就完了,何必兴师动众,让老人替你受累。出发点就错了,能成功吗?


这个冬季很漫长


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样的事情,说明大家对教育的关注高了。

我有个亲戚,是县城的。他们夫妻俩在县城当公务员,从小学开始就送孩子到市里面学钢琴。同时,买了市里面的学区房,让孩子上了重点初中。初中是寄宿的,孩子周一到周五住校。家长每个周末都要从县城赶到市里面陪孩子。

当然,孩子也争气,始终保持着年级前十的水平。现在上了市里面最好的高中,读文科,年级前五的水平。目前除了数学稍差之外,其他科目都很好。

家长从小学就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目前看进入一个好大学是没问题的。


这么多年下来,我们的感受是他们确实付出很多。但是同样的,收获也非常大,孩子始终学习都让人放心,学校老师也极其看重孩子。

这样的例子,身边还有很多。其实农村有很多素质不错的孩子,只要有好的环境,学习上肯定可以更进一步。

我个人的体会就很深:当年我上初中的时候,基本上都能考年级第一。但是到了重点高中上学之后,第一次考试只能考300多名。环境不一样,给人的提升空间就不一样。从身边的优秀同学那,其实可以学到很多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和知识。可以说,如果我不上重点高中,我就不可能考上后面的好大学。

所以说,我是建议有能力的家长,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去上学,特别是孩子本身素质不错的情况下。

农村夫妇,把孩子送到县城上学,首先说明家长有了想法,并且有了行动。至于说经济实力,只要不让自己生活变得窘迫,自己能够接受的情况下,其实都没有太大问题。

当然,这里说的前提是家长确实是愿意为了孩子的教育付出金钱和精力,而不是简单的买个房,择个校就完事那种。


翼翔老师的儿童教育


看到这个话题,我是不请自答!

本人目前就处于陪孩子读书的阶段,虽然本人是租房,但一起陪读的家长为了孩子在县城买房子的很多。

在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县城唯一的重点高中周边房子的租金丝毫不输于北上广的某些地段。也正是这所学校把周边的房价拉升到比地级市的水平还要高。一个人均年收入不到5000元的小县城房价竟然达到每平米七八千左右。

我一个同学孩子在2013年也是进的这所高中,当时他就选择贷款买房的。一开始因为要让老婆陪孩子读书,只有他一人去打工,压力确实很多。幸运的是他也就那两年的压力抗过去,后来随着房子的升值,孩子毕业考上大学的同时,他那房子也增值了几十万了,等于享受到了当时的红利。

当然现在再去买县城的房子,估计就很难有那种增值空间了。虽然每年为了陪孩子读书,光房租就花费2万多元,有的家庭为了买房陪孩子读书,不只是要还房贷,可能还要还首付。但陪读父母聚在一起聊天,即使感到经济压力山大,好像也没有家长说感觉不值得的。

很多朋友跟我说,陪读对于孩子而言不一定是好事,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溺爱,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大人来照顾,孩子的自理能力就得不到锻炼,温室里的花朵一旦暴露在阳光下,问题就会很多。

其实这些说法也不无道理,但真的面对现如今的学校读书环境,体会孩子的学习状态,就感觉真的很有必要去陪读。

说实在的,现在的孩子无论初中还是高中,只要是面临升学的压力,只要孩子成绩还行,读书的孩子真的比上班的父母都辛苦很多。

像我们家孩子那所学校,孩子每天从早上5点半就进了教室,到晚上10点多才能回来,中途吃饭都只有半小时,午睡都是趴在课桌上打个盹而已。而且一星期只有星期天上午是休息状态,其他时间都在学校。这样的一种作息时间,孩子哪有时间去打理自己的饮食起居,家长肯定就很有必要做好孩子的后勤生活保障工作。

也有朋友跟我说,这样让孩子闷头死读书的孩子都是害了孩子。其实我倒不这么认为,学校有学校的活动和教育方式,但学校也是鼓励孩子要能吃苦,如今的孩子如果读书的这点苦都吃不了,那走上社会还能吃什么苦?我看到从那所高中走出来的很多学生,走上社会成为社会有用之才的占大多数,最后成为行业中佼佼者的也不少。

在陪读的同时,当然也会碰到不陪读的。也不是说所有不陪读的孩子最后都不行,但也确实有因为父母不管导致孩子不行的案例。像我们村里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其实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到了初三年级,孩子住校因为迷上了手机游戏,家长又没有及时跟进,结果就是只考了一个很普通的高中。而且到了高中,当时很多人劝孩子妈妈去陪读,但家长放不下自己的工作,就是不肯去,孩子在那所学校都没有混到毕业就出来打工了,现在好像说是去杭州美团里面送外卖。也不是说他现在的工作有多差,但这个孩子纯粹就是家长不管造成的,陪读的过程不仅仅是保障孩子的生活,还能起到监督作用,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很多时候还不可能做到自觉自律的,再说老师也非常辛苦,要面对几十号甚至上百号学生,也不可能做到每个学生都能雨露均沾的管理。

所以说为了自己的孩子,家长付出的一切我认为都是值得的。毕竟您的事业做得再大,也没有把子女教育好来得更重要。我是裁缝方师傅,希望我的分享对您有所帮助!目前我在头条写了一篇关于父母陪读的专栏文章,欢迎陪读家长们去我的专栏订阅。也欢迎同更多的陪读家长多多交流。


裁缝方师傅


在我们老家这是普遍现象,为了孩子读书在县城租房买房,而且一人专职陪读,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还要夫妻分离,家人不能团聚。大部分情况都是爸爸在外打工,养活着一家人。妈妈陪读其实主要也就是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孩子上学去了,就没事干了,在县城里要找个时间自由的工作真不容易。时间长了,对陪读妈妈的身心健康也不好。这么多问题存在着,为什么大家还争先恐后的要去租房防霾陪读?我觉得主要是几个方面的原因: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普遍重视,竭尽所能的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

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愿意竭尽所能在这方面投入,当城市里里的中产阶级挤破脑袋,花天价给孩子上私立幼儿园的时候,农村父母也在努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只是他们能做的就是把孩子送到县城或城市去上学,然后陪着孩子一起,监督也好,提供生活保障也好,照顾陪伴也罢,总之这就是他们为孩子的教育做出的努力,一颗爱孩子的心与那些中产并无差异



教育资源差异悬殊,家长不得已

教育资源和条件差异太大,尽管国家一直在投入,一直想缩小差异,可事实上,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是一点两点,而是天壤之别。我们那边山区,很多村里都没有幼儿园,没人上,没人教,恶性循环。因为师资差,大部分不愿意上,因为大部分不愿意上就更不会有什么投入,想上的也没法上了。只能去县城或其他地方。其实仔细想想,如果村里有学校,也不差,我想大部分人不会舍近求远,丢下家里的一切,甚至是夫妻分离,承担更多的经济压力,去城市里陪读。


家长的教育焦虑

教育焦虑已经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如此。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深入人心,看到人家去县城买房,县城上学了,如果自己的孩子还在村里上学,还在镇上上学,好像就已经落后了。这怎么可以,很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我爸妈当年也是这么想的,不管孩子日后能不能成龙成凤,当父母的先得尽心竭力。只是他们实在没能力在县城买房。



作为一个妈妈,作为一个通过上学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我特别理解他们。不管阶层如何固化,不管寒门是否再难出贵子,知识改变命运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通过读书实现逆袭仍然是很多农村孩子最好的出路。身为父母,不论贫穷富贵,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虽然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一样,但竭尽所能想给孩子最好的心意是一样的,爱孩子的心是一样的。如果有能力,能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自然是好的,毕竟环境也是很重要的。


同时,我也想说,如果我们没能力或者能力不足,也不要太纠结,不要觉得歉疚。不管是学区房,还是陪读,都是外在因素,它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性,孩子的成长,孩子的未来是什么样,关键在于孩子自己。外力只是锦上添花的事。


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去买房,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力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我们没有高学历在学习上给孩子更好的辅导,我们不能去陪读,也没关系,我们热爱生活,我们积极向上,我们乐观豁达,我们勇敢坚毅,我们期待更好的生活,我们努力奋斗,这些就是我们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