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7 長期主義者地平線餘凱

每週三8:00更新

學習優秀創始人的成長體系

長期主義者地平線餘凱 | 舵舟

院校:南京大學,慕尼黑大學。

出生日期:1976年

地域:江西南昌

融資輪次及估值:B輪6億美元/估值30億美元

團隊規模:1000人

行業:AI

導讀:

地平線創始人餘凱的採訪,舵舟跟蹤了一年最後得以成行。在這一年時間裡,地平線完成了B輪6億美元融資,成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芯片公司,團隊規模發展到1000人規模。

這些發展,使得這次採訪更具有意義,因為四年前開始大火的AI行業,兩年前開始歸於冷靜。行業週期長,創業公司想要生存下去,發展成沒有什麼想象力的項目公司,成了不得已的選擇。而地平線在突圍過程中,底層是如何思考的?

這是身披博士、科學家,海歸、頂級企業高管身份的70後餘凱的首次創業。創業就像任何事物的發展一樣,有它自身的規律。餘凱說在這個過程中每一天都是逆境,但他很享受,目前“踢球”正踢得很嗨。

餘凱說:"很多人把創業當作一個party,而我們一開始就認為創業是一個很難很長的journey。當你心態準備好了以後,你就不會覺得有gap。"

全文7128字。

1

AI是一個長期的大方向,地平線做好了準備

舵舟:從2015年AI大火,到現在4年了,您眼中的行業狀況如何?

餘凱:AI是未來的大方向,但肯定無法一蹴而就。它甚至不像移動互聯網,十年時間就結束了。AI肯定不會像抖音一樣,會瞬間爆發,它是一個幾十年的長期趨勢。既然是長週期,就需要堅持和耐心。行業的現狀是,從前幾年高期望,進入到現在的慢發展。

現在已經把人工智能成功應用了的,是那些有成熟場景和大流量數據的互聯網企業。人工智能的應用讓他們的效率更高,比如今日頭條、阿里、百度,都僱傭了很多人工智能人才,幫他們掙更多的錢。

純正的AI公司在幹什麼?很多公司變成了項目制公司。因為擁有技術,幫助傳統行業做技術服務加諮詢加集成商,這種商業模式讓人不是那麼興奮。因為都是複雜程度很高的定製化,它不像一個產品可以批量複製。

舵舟:現狀對於長遠的夢想來說,當下有很多挑戰。

餘凱:是否覺得有挑戰,取決於你的心態。如果你出發的時候,就知道事情會這麼發展,那就不會太煎熬。取決於你怎麼認知這件事,因為你怎麼想不會改變事情會如何發生。

客觀規律就是客觀規律,三歲的孩子還在穿開襠褲,你讓他一下子就去結婚生子,太不實際了。中間還是需要有上學、到處玩、做個工作慢慢過度。

從地平線的角度來講,我們一開始就選擇了人工智能賽道里最難的一件事情。而且是絕大部分人都想不到的事情——AI芯片。毫無疑問,地平線是中國第一家做AI芯片的企業,其他企業都是16年以後出來的。

對於AI這件事情的思考,不是機會驅動,我們是一家使命願景的驅動的企業。

很多人把創業當作一個party,而我們一開始就認為創業一個很難很長的journey。當你心態準備好了以後,你就不會覺得有gap。這個gap,是指reality和你的認知之間的gap。

2

長期主義的認知從何而來

舵舟:您以前創過業嗎?您的這個認知是怎麼來的?

餘凱:我沒有進行過形式上的創業。但我在百度工作的時候,我會跟我的同事說,不在於你身處什麼地方,也不在於你處於什麼階段。更重要的是你是不是有創業心態,你在大平臺上也可以進行創新。

因為創業的核心第一是創新,去做別人沒有做過的事兒。第二就是能夠創造價值。

當你在做一個有未來感的事情,一個別人沒有做過的事情,其實已經在創造價值了。什麼叫價值?價值就是對社會有用,表現形式是別人願意付錢給你, 因為你為別人做了他們需要的事情。

要達到這個“有價值”的結果,你除了要有提出創新的目標, 還要有手段、路徑和組織。這些挑戰你在大公司也會遇到,所以身處何處並不重要。你可以在大公司養老,也可以在小公司非常的passion。

如果說我和別人做AI不太一樣的地方是,中國人裡很少有人像我從事這個領域這麼長時間。我從本科開始到現在,就專注於這個領域,從來沒有變過。無論這個東西對於社會來講,是冷門還是熱門。

2012年,我從美國回到百度,創立百度深度全球研究院,招人的時候找不到人才。我們都知道中國的高校,包括中科院其實培養了一些人才的,但這些人不知道去哪兒了。

那個時候阿爾法狗還沒火,AI也沒這麼熱鬧,這些人都轉行了。這是我和別人不一樣的地方,我相信這件事的價值,同時也很喜歡,所以不管外界如何,我都堅持下來。這是第一。

第二,你是願意去重複別人做的事情,還是自己敢於對未來下一個判斷?當你敢下判斷,你就敢去實踐。 很少有人像我一樣,在2006年就投入到深度學習的研究中。

2010年,在首屆ImageNet大規模視覺識別競賽中獲得第一名。我也是在國外比較有名氣做算法研究中第一個回國的。其實那時中國的人工智能還沒完全啟動,工資也很低。大批人才迴歸是等行業熱了以後。

很少有人認真思考,如果未來要用算法真正撬動世界的話,就應該去做硬件的底層中心。2015年,我對此進行了深度思考,要做硬件芯片,隨後創立地平線。當時招人的時候,一些算法的人不敢進來,覺得自己是做軟件的,現在要去做硬件,太陌生了。

很多人是被恐懼駕馭的,而不去思考是不是有價值。 但世界從來都是非線性變化的,歷史從來不是直線往前走。你敢於做預判,敢於邁開第一步,這些都是創業。

地平線跟很多公司不一樣的是,我們不認為人工智能創業是個party,它就是一個很難很長的journey。你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並願意為此投入和付出,以及打破常規,而不是去人云亦云。

有這個認知是性格使然,我一直不願意去參加party,我喜歡躲在一個比較冷靜的地方去思考,這時你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

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在北邊,因為溫度適中,比較冷靜。冷靜的性格是適合創業的。如果溫度比較高,大家就喜歡在戶外去party,而比較冷的地方,大家有更多的時間獨處,思考,就容易產生更多的哲學家、科學家、數學家, 當然也會有幸存者偏差。如果創業的目標很高,你必然就會處於逆境中,那就更需要冷靜。

昨天晚上跟以前老百度同事吃飯,大家在那裡自嘲,覺得自己六個月前就是個傻逼, 六個月前覺得12個月前自己是個傻逼。認知是在快速的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如果你現在的思考,跟三年前是一致的話,那你的成長速度就太慢了。

有人把創業的目標定為要買多少套房子,賺多少錢。另一種人的心態是,把每天的成長當作他人生的常量,他更加關注每天的思考、學習、進步、實踐和反思。 所以你要問我是怎麼想到這個的,我不知道。你就做一個漫遊者就行了,擁有開放的心態,不斷的去學習和覆盤。同時你也得是一個實踐主義者,因為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支撐認知,而不是幻想。

舵舟:您能解釋一下漫遊者嗎?

餘凱:漫遊者,就是你不斷的踏入無人之境學習,以開放的心態接受信息,並不去過多的預設立場。你知道大方向,但你不一定有地圖。你通過在路上不斷的蒐集信息,不斷看不斷想不斷決策。

《反脆弱》這本書裡說了兩種心態,一種心態叫做觀光客,另外一種心態叫漫遊者。觀光客的特徵是,你去羅馬之前一定要把早上看什麼,中午在哪吃飯,下午在哪喝咖啡等內容全部規劃好。如果某個時間點原本要露天喝咖啡,但突然下雨了,他就會很不舒服。

另外一種人是我只知道要去羅馬,揹著包就去了。他只會規劃大流程,不會規劃到細節。路上他會不斷看不再想,依據蒐集到的信息做決策。這樣的心態會讓他享受更多,沒有心理負擔,沒有包袱, 不脆弱,所謂叫反脆弱。

3

要對未來判斷準確,

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時間尺度拉長

舵舟:做一個長期主義者,如何做到對未來判斷準備?

餘凱:如果想對於未來判斷大致正確的話,你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時間尺度拉長。你很難預測下一年經濟形勢如何,但你比較容易預測20年後的狀況。比如說自動駕駛明年會不會實現?沒人知道。20年後會不會實現? 大概率是會實現。

所以正確判斷使命願景的方法是把時間尺度拉大,因為眼見為虛,馬雲說因相信才看見。但大部分人是看見了才相信,但往往是這種人受欺騙。

企業很難一蹴而就,市場定位需要時間,打造團隊需要時間,建立流程需要時間,產品的研發和推向市場需要時間,形成規模化都需要時間。如果你的商業模式是不需要時間打磨的,意味著什麼?

舵舟:意味著什麼?

餘凱:沒有壁壘。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掙十塊錢,一定有另外一個人在很短時間裡衝進來,把價格砍成五塊錢。另外一個人在更短的時間裡衝進來,把價格砍到一塊錢。沒有壁壘的公司,是很難長期掙錢的。任何有效的商業模式,一定需要時間積累,所以我們要做時間的朋友。

使命、願景驅動一家企業非常重要,而不是機會驅動,而中國的創業大多數是機會驅動。好處是你能一下子抓住機會,但問題是你沒法創造長期價值,構建足夠的護城河。

舵舟:使命、願景和價值觀驅動一家公司,這個話題可以展開講一講。

餘凱:一定要做一件有壁壘的事情,它能在未來某個時間點成為大勢,而不是現在。

4

長願景公司的組織建設要點

舵舟:目前一些AI公司生存困難,我們在地平線轉了一圈,你們的組織狀態很不錯。

餘凱:我們不去評論同行,大家都有各自需要面對的情景。企業如果解決的是一個現實的需求,好處是它能立刻進入到實質性的生意階段,同時內部好管理。

為什麼?因為人人看得到需求,各部門之間不會有太多不同意見,直接做就好了。

但它的問題是什麼呢?團隊日子太好過了,並沒有機會去打造一支特別強大的組織。當他生意的紅利吃光之後,就很難走向第二曲線。

另一種企業就像地平線,一開始思考的就是一個大的願景。就意味著你需要很長的時間積累,你沒有辦法獲得貼身短打式的反饋。這個時候就需要組織對這種生意模式有信仰,我們在形成統一決策時,有現實的困難。因為你還沒有經過市場檢驗,那麼每個人的意見都沒辦法證偽。

這種組織要凝聚起來並且耐下心做事,是很難的。因為人的天性就是想短平快,快速拿到利益的果實,所以使命跟願景驅動的企業特別難管理。好處是當這種組織經歷過黑暗,厚積薄發的能量就很大。它能夠贏一次還能贏兩次,還能贏三次。

長期主義者地平線餘凱 | 舵舟

地平線從成立至今,一直處於逆境中,從來沒有在順境中待過。 所以就無所謂行業冬天這一說,沒什麼落差,都很OK。

舵舟:講一講,可以講的逆境。

餘凱:太多了,我們15年成立,大家覺得地平線做的事情太奇怪了,沒人聽得懂。 你要做個人臉識別,投資人能聽懂,能不能做大不知道,但是有用。你說你要做 AI芯片,這什麼玩意?我們早期見了七八十個投資人,一分錢都不給。

這種挑戰還包括內部的管理。很多年輕的工程師其實是沒耐心的,巴不得馬上做個東西就可以賣。 很多年輕工程師跟我講,說老闆咱們做自動駕駛芯片半天見不到效果,開發和測試時間那麼長。你看現在自動駕駛這麼火,我們也可以做啊,搞幾輛車就可以在路上跑了,做demo演示大家都能看得明白,雖然是在沒人的地方跑。

短平快對不對?你為什麼不去做呢?在那時,這些年輕人給我的壓力是很大的。你要不斷的去糾正他們,跟他們說產業發展的規律,這東西不是一蹴而就的,商業模式也不是想象得那麼簡單,但大家天性是喜歡熱鬧的事情。所以我們花了很長時間,去理順內部的管理。

舵舟:市場現在到了下半場,人還是喜歡熱鬧?

餘凱:人性如此,永遠都這樣,不會改變。 好的投資人和企業家都是稀缺的。所謂稀缺是指他的底層和方法論上面,一定是反共識的。顯而易見的認知都不是有價值的。

舵舟:我以為市場下行,大家會越來越趨於冷靜。

餘凱:大部分人趨於冷靜是被動的,並不是主動的。如果現在出現一個party,大家更願意去參加party,只不過現在沒有party。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人性的貪婪, 沒有堅持,更願意墮落,往下走,不願意往上走,因為往上走太費勁。

每次經濟週期裡,真正掙大錢的都是意識到並且會利用人性弱點的人,但也有人把自己玩進去。

舵舟:你能說服你年輕的同事嗎?

餘凱:要說服一群人是很難的,要花很長時間。

舵舟:煩嗎?

餘凱:不能用煩來形容,你會覺得這是一個很tough的事情,這是更加真實的認知。其實有時候你會覺得有一種孤獨感,但好在我們在做時間的朋友,時間會站在我們這邊。慢慢他們會意識到和看到,其他熱鬧的企業其實並不是那麼順利,商業模式最後也沒有成立。轉變來自兩個力量,一個是我的說教,另外一種是外力牽引。但還是很難,一旦現實中出現party,他們還是會把眼光投向那裡。

舵舟:但認識到這點,可以讓自己減少痛苦。

餘凱:你知道什麼叫痛苦嗎?痛苦是現實和預期不符,比如你為什麼會暈車?因為你所處環境的運動,跟你預期的運動不符合,你就暈車了。所以你把眼光看得更遠一點,你會發現它的移動趨勢會更容易判斷,你眼裡看到的那些點也不是那麼晃動了。這是一個好的類比,我的point是說你儘量讓你的預測跟那個時間點的現實相符。

舵舟:創業以後每一天都是逆境,最煩人的是什麼?

餘凱:其實確實最煩的是組織,你怎麼打造一個有使命願景的組織? 如何讓大家不被眼前的機會點給迷惑住?能夠去更長遠一點,更腳踏實地。

第二,我們希望內部的管理更加目標導向,而不是把精力放在爭辯你我之間的邊界上。這是人性的弱點,就是對於不確定性,不舒適性的恐懼,人的恐懼會戰勝他對於目標的關注。

很多人做事情的desire,花的精力,是出於害怕,而不是出於passion和love。我看到的很多人都這樣,但還要去管理這群人。

長期主義者地平線餘凱 | 舵舟

我經常說別人多做一點,你就少做一點,但你也要滿足目標的達成,別人少做了,你就多做,無論做多做少,都不能妨礙最終大目標的達成。但很少有人會這麼想。

歷史上的組織走向衰亡,都是因為內部混亂,文化無序導致的。著名的企業都是如此,當然有更多的小企業,從來就沒有走向過有序就衰亡了。我們公司到了1000多人,其實有了一定的組織複雜度了,就必須要思考組織和人性了。

舵舟:你們的增長狀況可透露麼?

餘凱:去年我們翻了七八倍,今年可能要翻五六倍。

舵舟:有沒有總結出一些方法,來支撐這麼高速的增長。

餘凱:一開始你靠十個人掙十塊錢,當你要掙到100快的時候,人也要到一百人規模。 最後你會發現你從十人增長到100人,效率並不是十倍的增加,因為人跟人之間的交流總是很難的。 所以你要打造流程,建立機制,建立文化,讓組織一邊打仗,還能保持有序。這裡面有一個核心就是市場導向,有一個外力的牽引,組織會更加有序。

所以我們要打造“成就客戶”的企業文化,這些都是常識。 我覺得牛逼的企業,中國不超過五個,優秀的企業都是最尊重常識的。

舵舟:常識簡單嗎?

餘凱:牛頓三大定律簡單嗎?

舵舟:簡單吧。

餘凱:一枚硬幣拋向空中,落到地面是正面朝上,還是反面朝上?你能夠簡單猜中嗎?它很複雜,因為影響因素太多了,風速,地面摩擦等。但它follow的是什麼?不還是牛頓三大定律? 其實所有複雜的事情,都是能夠迴歸到最本質、簡單的常識上。大部分的企業最後沒有做好,還是對常識缺乏足夠的敬畏。

舵舟:特別經典,有多企業從未走向有序,就直接衰落了。

餘凱:大部分企業都這樣,可能一百家企業裡,90家企業是這樣的命運。能夠往上走的10家企業裡,有9家成長到一定程度又走向無序,然後死掉,最後剩1家企業,最終還是沒能逃脫。

這就是人性,人的天性就是容易墮落,這個改變不了。好的企業家會去通過各種各樣東西去反熵增,任正非提的反熵增。馬雲說讓阿里巴巴活到102年,跨越三個世紀。第一個世紀是一年,第二世紀是100年,第三個世紀跨一年。他們都在思考企業終局的問題。

永遠存在的企業幾乎沒有,所謂的制度流程文化一旦建立,確實能夠為商業模式的起飛帶來增長引擎。但跑了一段時間,人的惰性會使這些制度流程異化。 比如說你制定KPI,互聯網行業衡量大家的業績,核心指標是用戶量、流量。這個制度的確定在一開始會幫你把產品給做起來。過了一段時間,產品經理會變成老油條。他會想老闆要的是流量,那我就跟友商去換,你給我導一些流量,我給你導一些流量,至於有沒有質量增長,我不管。

5

做一個長期主義的創始人

舵舟:這個時候老闆怎麼辦?

餘凱:企業永遠會面臨這些問題。所以企業文化很重要,讓你的企業永遠擁有很強的生命力。年輕還是老年並不重要,精氣神非常重要。人天然有周期,有些企業為什麼要讓年紀大的員工提前退休?你年輕的時候,很激情澎湃,房子沒有,也沒結婚,你什麼都沒有,就會特別的拼,沒日沒夜的幹, 等到有家有口,有孩子了,你還會這麼拼嗎?等到一定程度,人也疲了, 戰鬥力也沒有了。組織的成長跟人的機體是一樣的,都會從充滿鬥志,生命力到歸於平淡。

長期主義者地平線餘凱 | 舵舟

舵舟:文化也會異化嗎?

餘凱:文化當然會異化,甚至會被人用到很誇張的地步。有人會把文化當作一個死的東西,而忘卻了我們當年設定文化背後的原因。

舵舟:所以老闆永遠疲於奔命。

餘凱:我所經歷的老闆,包括我自身的感受,好的企業家首先是稀缺的。他一定是最辛苦最累的,但不知疲倦,很奇怪的群體,特殊人群。 他們的機體總是能處於亢奮的狀態。

舵舟:你後悔選擇做老闆嗎?現在有這麼多痛苦和煩人的事情。

餘凱:選擇去創辦一家公司,還能做到不錯程度的人,通常都是企業家自己的選擇。這是他很passion的事情,所以怎麼會後悔呢?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從來沒有用過痛苦這個詞,我會使用tough這個詞。老闆肯定是個樂觀者,哪怕再硬的牆,都可以想辦法用鐵錘敲碎。有些事情雖然很難,但還是有招的。保持冷靜、學習的狀態。

舵舟:很多人有很堅硬的哲學觀,甚至讓他們難以跟上時代。但是創業讓一部分人的哲學觀發生了變化。您讓我覺得您的哲學觀很堅硬,但是又可以適配現在。

餘凱:我以前不太思考人,我以為我以前懂,後來我創業以後,我才知道自己不懂。我其實深深的憂慮跟我同輩的中老年人未來的生存狀況。 因為世界變化如此之快,一切事物都在不斷的發生演進和變化。年輕人和老年人的界限不是在40歲,可能就是35歲到40歲之間。

你會發現年輕人是真的擁有未來,他們對於不確定性的舒適度,學習能力和拚勁是完全不一樣的。等過了界限,腦子裡就塞滿了,然後就更願意靠過去的經驗來判斷當下和未來,而不是去吸納新知識。

舵舟:你是怎麼保持的?

餘凱:我覺得有兩點,第一主觀上,我希望自己的思維比跟我在一起工作的年輕人更加活躍。 第二,客觀上,我所處的CEO的位置,讓我必須站在更高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內因和外因,一個推動,一個拉動,使我相對來講,還能保持比較年輕。

但很多中老年朋友,是沒有我所具備的這兩個條件的。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40歲以上的朋友人特別固執,就跟廁所裡的石頭一樣,他接受不了新東西,一開口就是我當年怎麼樣了,所以未來也會如此。

而年輕人不一樣,他說看到新事物會興奮,這也行,那也行,行,幹。所以很多大公司,變著法兒的淘汰老年人。令人悲觀以前國企也這樣,我父母那輩經歷了國企改制,全部下崗,也都是在40歲左右。

舵舟:年輕人渴望party,老年人固執不想改變,所以留給人類真正有價值的那一條道其實很窄。

餘凱:沒錯,好企業總是稀缺的,好機會也是稀缺的,真正能創造未來的,永遠是一個小眾的事情。

舵舟:在公司打造上,您更擅長什麼?

餘凱:no idea,我擅長帶著大家試錯、摸索、成長,我跟核心管理團隊說,你們不要把我看成是老闆,我就是個班長。你們參加這個班,就是一起來學習,一起來錘鍊的。說白了就是一個不斷的學習成長試錯的過程。

舵舟:班長和老闆的差別在哪?

餘凱:老闆的話,大家會覺得是給我做事。這實際上不是企業的初衷,也不是企業的使命。一個企業的形成是因為一個願景,一個Dream。好的企業會把這個Dream內化成每一個人的夢想。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的話,企業會越做越難,大家都很被動。尤其是你規模越來越大,複雜度越來越高的時候,主人翁精神的缺失,會導致最後沒法做這個事。

想要完成願景內化為每一個人的夢想,企業不斷進化是核心,每個人都能感受到自我否定和進化的過程和快感。如果你沒有這種體驗,是很難跟上的,所以我們講要打造學習型組織。我們的核心團隊,每次到了假期都有學習列表,回來要交讀書筆記。

舵舟:最後可能變成為老闆讀書。

餘凱:如果他這麼看問題,他就會被淘汰。不是被我們拋棄他,是他自己把自己拋棄。因為他跟不上時代的變化,大家應該做自己的主人。

舵舟:創業四年了,您自己有什麼成長嗎? 有時候做老闆不一定特別有成長,因為你身邊的團隊可能一直在誇你:“我們老闆很不錯,進步很快”。

餘凱:有沒有成長,這個別人來說更客觀,自己的感受是成長很多。兩年前,我對什麼是市場什麼是銷售都搞不清楚。享受內部誇獎的老闆,在現在這個時代其實很少了,內部的人誇你有什麼用?因為市場在不斷打你的臉,客戶在不斷打你的臉。

過去我對於組織管理是沒什麼感覺的,雖然也在大公司帶過幾百人。但跟現在複雜度完全不一樣。大公司已經把體系和架子都搭好了,你以為自己很牛,其實不過是在一個成熟的體系上,做點加機油的工作,螺絲鬆了擰緊一點。

在大企業裡很多人會支撐你,就容易導致會過高評價自己。你說我們部門今年掙了20個億,但這麼多部門支撐你對不對?而真的從零到一把一套東西建立起來,是非常難的,因為他完全是在黑暗叢林裡摸索出來的。你要是發揮得不好,系統給予你的反饋非常明顯。

舵舟:你有給自己設定交班時間?

餘凱:好問題,人家在玩球玩得很嗨的時候,你問我什麼時候下場! 沒想這個,如果你現在要問的話,我在內部也說過,地平線應該是十年小成,20年大成。(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