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和李鴻章相比,誰更厲害?

lienlien


看到這麼多人黑諸葛亮,我不得不出來說一句話!

我只能這麼說,很多人說諸葛亮被三國演義誇大了,但是我想說三國演義卻是黑了諸葛亮。

演義裡諸葛亮身邊人都是菜雞,諸葛亮輕輕鬆鬆吊打他們。

正史裡諸葛亮身邊人卻都是一群大佬,諸葛亮小心翼翼吊打他們。

這樣答太草率了,我本來要認真寫回答的,可是這麼大的問題,要詳細說可以出本書了,寫著寫著跟寫論文也沒什麼區別了啊。等我閒下來試試看吧。還有那位邀請我答諸葛亮治軍那一題的,那要認真寫又是論文啊。

再說那麼多大佬珠玉在前,我可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關公面前耍大刀,徒費筆墨。

貼兩篇歌詞,一篇寫的是正史諸葛亮,一篇寫的是演義諸葛亮,我個人覺得《漢相》寫得感人至深,因為正史諸葛亮是個有血有肉會犯錯的活人,他以一己之力重整季漢,燃燒自己的生命以換來漢祚延續,難道不比演義中那個多智近妖、一千多年來被塗上無數油彩的神棍形象更加偉大嗎?

正史版本

《漢相》

遺廟懷先人 丹青半落浩氣存[1]

階上新苔落塵 千年前曾照乾坤

夜涼春茶溫 參天翠柏作經綸

豪傑事不曾問 胸中卻已定三分

聲名未曾揚 整綸巾 披鶴氅

隨君自此出南陽

半世再思量 醒一場 夢一場

中原共逐鹿誓以弱為強

困龍得水起 方廓開天下計

一朝騰萬里

東風乍起 天地同力[2]

說吳主 舌上作風雷戲[3]

管樂何須比[4] 自垂名風雲際

千秋仍熠熠

終得興繼[5] 君王事濟

還舊都 敢受十錫[6]

欲作霸王圖 何事生死分兩路

半生一炬盡付 入淺灘再無尋處

敢忘魚水濡 盡瘁十年不曾負

恍惚草廬相顧 夤夜驚醒已遲暮

豈不諳窮途 疲弊中 尋變數[7]

擾敵廷伺時傾覆

豈不諳勞苦 攬朝政 支病骨

英雄漸零落獨將漢祚復

一州難偏安[8] 兩朝冠劍在眼[9]

瀝膽白帝前

誓扶季漢 誓較長短

驅六師五出再駐渭南

秋風入帳來 孤星三墜而返

照我心中憾

若可假年 若見歸雁

春來代我入長安

建安遠 荊益連 帝業將展

青龍敗 閬中哀 夷陵不還

向宛洛 出秦川 皆作空談[10]

孤臣隻手 願以擎天

空坐九倍土[11] 教我來去自如[12]

長驅雍涼路

宣王不出 十哲昭著[13]

應變將略豈孺子可述[14]

蜀中不閉戶[15] 遺甘棠稱殷富[16]

公誠諡忠武[17]

薄衣斂骨[18] 遠夷賓服[19]

留丹心足耀今古[20]

註釋:

[1] 化用唐代杜甫《武侯廟》“遺廟丹青落”一句。

[2] 出自唐代羅隱《籌筆驛》“時來天地皆同力”一句,不過它還有下一句是“運去英雄不自由”。

[3] 化用《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中贊諸葛亮詩“縱橫舌上鼓風雷,談笑胸中換星斗”一句。

[4] 語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此處反用。

[5] 語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所載劉禪詔策“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

[6] 此處典出《三國志·蜀書·李嚴傳》裴松之引《諸葛亮集》,“嚴與亮書,勸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亮答書曰:...若滅魏斬叡,帝還故居,與諸子並升,雖十命可受,況於九邪!”藉以自明心志。

[7] 借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草廬對中“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作者認為,諸葛亮後期北伐戰略目標之一是尋機生變,藉以創造隆中對中所言進取中原的前提條件。

[8] 語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引《漢晉春秋》後出師表“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9] 出自唐代羅隱《籌筆驛》“千里山河輕孺子,兩朝冠劍恨譙周”,兩朝冠劍:指歷經劉備劉禪兩朝的文臣武將,一說特指諸葛亮。

[10] 語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草廬對中“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的藍圖。

[11]“九倍”此處只指所佔州數,不指領土面積。天下十三州,曹魏佔冀州,幽州,幷州,涼州,豫州,青州,徐州,兗州,司隸州共九州,季漢佔益州一州。若只看土地面積,相差並無九倍之多,但算上人口密度和區域實際控制力後,曹魏確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12]化用《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所引《袁子》“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

[13]唐開元十九年,玄宗皇帝所立武廟中,以姜子牙為主祭,張良為配享,並以歷代名將十人從之。“十哲”即武廟十哲,諸葛亮位列其中,與他並列的人還有白起、韓信、李靖、孫武、吳起、樂毅等人。

[14]引用並反對《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陳壽所評諸葛亮“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一句。作者認為,時勢複雜,古今相異,往來讀書人並不比劉弘、李靖、李世民等人更有談論諸葛亮軍事水平的資格。李靖有云:“但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15]《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引《袁子》“亮之治蜀,田疇闢,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以說明諸葛亮治下的政治景象。

[16]《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中引《襄陽記》“步兵校尉習隆、中書郎向寵等共上表曰:臣聞周人懷召伯之德,甘棠為之不伐...”。又有成語“甘棠遺愛”,表達對離去的地方官的追思和頌揚。

[17]“公誠”語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陳壽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其後有成語“開誠佈公”。

[18]“薄衣斂骨”指諸葛亮為官一生兩袖清風,去世後薄葬。《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載“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又載諸葛亮表後主書“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19]《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引《漢晉春秋》孟獲語“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20]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加粗的段落是我最喜歡的部分,特別是“建安遠”一段,先寫劉備取益州,又取東三郡,眼看荊益連成一線,十四年前隆中對時兩路出兵的戰略藍圖就要實現,眨眼間,關羽毀敗,張飛被殺,秭歸蹉跌,昔年四海昇平之願,又將化為空談,怎能不令人心痛如割啊。

“秋風入帳來”一句,還原當時場景,然後寄情於北歸的大雁,願其“代我入長安”,也是感人至深。

之前的回答裡提過這首歌,再貼一次,太喜歡它了~

演義版本

空城絕

琴聲清雅殺機四發

笑看兵臨城下

遺世一身風華

一片忠心比赤霞

不懼千軍萬馬

千年之後還有 英雄為你煮酒

奏空城一首 一生傳奇被寫就

生於亂世天下 獵獵風沙

殺氣密如麻

你指點了江山如畫

羽扇綸巾儒雅 七絃輕劃

成敗一剎那

這一曲 定千秋浮華

一首空城千古絕響

指下玄機暗藏

智謀舉世無雙

當年赤壁火中浪

借東風 戰吳江

百世之後還有 英雄為你煮酒

三國的恩仇 史官筆下被寫就

回憶半生戎馬 南征北伐

沙場誰稱霸

你執筆繪江山如畫

草船順勢而下 萬箭齊發

生死一剎那

談笑間 定千秋浮華

Rap:

隆中對 論乾坤天下 三分

名揚古今

撫琴 退罷三軍

撥響傳世的餘音

用兵如神

君臣 一壺酒 情義相斟

南陽諸葛臥龍

浮萍如戲唱平生

生於亂世天下 獵獵風沙

殺氣密如麻

你指點了江山如畫

羽扇綸巾儒雅 七絃輕劃

成敗一剎那

這一曲 定千秋浮華

“公誠”語出《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陳壽評“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其後有成語“開誠佈公”。

有點問題,這裡的“公誠諡忠武”我認為是“諸葛公的確應該得到“忠武”的諡號”的意思,也即“誠”作“的確”解,不是“開誠心,布公道。”

對於“吊打”這個詞我也覺得不妥當,評論區有兩位提出來了。我搜了一圈,終於找到原文,在這裡:

六出祁山?那是演義,我們在討論歷史。你能說出六出祁山我覺得你根本連蜀書五都沒看過。

劉備遠在他之上?要不是諸葛亮,劉備說不定已經投奔交州吳巨去了,雖然我是個先主粉,但你這樣吹劉備黑諸葛我是不接受的。

且問備曰:"豫州今欲何至?"備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

公司日漸虛弱?你是不知道夷陵戰後季漢是多大一個爛攤子吧,曹魏上下都認為可以傳檄而定,欲使舉國稱藩,等到建興六年諸葛亮一伐,曹魏上下都沒有防備,打出關中響震的局面,到你這裡就成了國家日漸虛弱。

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國志·吳書·陸遜傳》

是歲,魏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各有書與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諸葛亮集。

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注引魏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