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單從三八式步槍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的資源多麼匱乏

三八式步槍和6.5毫米有板步槍彈在中國軍迷口中的評價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部分人認定其殺傷力小、子彈直穿而過。還從子彈口徑、纏距等方面論證自己認知的準確性;另一部分人則強調三八式步槍近距離內命中人體子彈會翻滾破碎,殺傷力很大。

單從三八式步槍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的資源多麼匱乏

日軍的制式武器,民間俗稱“三八大蓋”

三八式步槍發射6.5毫米友坂步槍彈,優點是口徑小,後坐力也小,對射擊精度也有好處。

但是同時期的歐洲主流步槍的口徑幾乎都是七毫米以上,哪怕是清朝新軍列裝的“漢陽造”也是7.9mm的口徑。民國時國軍的中正式步槍也是使用德式的7.92毫米尖頭型毛瑟步槍彈。事實上,日軍的小口徑三八大蓋確實威力不及國軍的中正式步槍,於是後期日軍又裝備了口徑為7.62mm的九九式,結果威力還是比不上中正式。

單從三八式步槍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的資源多麼匱乏

三八大蓋的子彈

由抗日老兵劉流所創作的小說《烈火金鋼》中,就有史更新被一顆六五子彈從眼窩下打入,又從後腦穿出,其人仍然可以堅持戰鬥的情節。忻口戰役中,國軍第21師師長李仙洲也曾被一顆子彈從前胸打入,從後背穿出,但李仍沒有馬上倒下。

單從三八式步槍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的資源多麼匱乏

國軍的中正式步槍

在戰爭中,子彈無疑是最大的耗材。在保證足夠殺傷力的前提下,能夠儘量地降低成本,以更大地維持長期戰爭的消耗,就是到了今天,也是輕武器研究者們往往以百分之一克百分之一毫米的加以計較的的問題。

單從三八式步槍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的資源多麼匱乏

左為漢陽造,右為三八式

其他國家的步槍槍托往往是由一整根木材切削而成,然而日本人為了節約木材,對三八式的槍托採用了拼接設計,這個設計其實也不錯。下面將由一張高清圖片向大家展示三八式步槍的槍托拼接結構。

單從三八式步槍的身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日本的資源多麼匱乏

三八大蓋的槍托部分

還請大家注意槍托上的那條水平拼縫,這是兩塊木材的拼接痕跡。

二戰時期日本軍工水平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列強當中墊底,墊底的列強”。即日本的軍工水平應該是當時世界工業化大國當中最低的,但是日本至少擁有了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組織化的工業社會及工業運作體系,因而其戰爭動員能力相對於廣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是高出一個等級的。日軍步兵使用“三八式步槍”,槍身長,強調射程,雖然有射擊精度好,白刃戰佔優勢的特點,但是總重過大,攜行困難,不符合當時步槍設計要求和運輸車輛有機結合。這從側面上也揭示了日軍資源嚴重匱乏的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