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說如果你行善後因為別人沒感恩心理不平衡,那就不是真善,你認同嗎?為什麼?

農在天涯


前天武漢又下了雨,天空陰冷陰冷的,站在我家陽臺看到院子裡那個熟悉的身影,拎著貓糧,喂完了東門就貓又去四棟的花園邊喂另外幾隻貓,看到一隻白貓跟著她跑,我心裡真是對她產生敬意,她的善良是發自內心的,是不求回報的,只是用自己的方式維持差弱小的生存,維持著大自然的和諧,因為愛,所以愛。我微信給她:下這麼大雨,你還在喂貓,我在樓上看到你了,還有一隻白貓跟著你。她回信:喂習慣了,買不到貓糧,我用雞肉煮飯它們吃,別的貓都吃,小白不吃,跟著我要貓糧吃……。人群中,其實有很多善良的人,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愛。


蘇姐884


我有一個毛病,就是行善之後需要別人的肯定和表揚,而不需要金錢的回報,這算不算假善呢?因為我從小到大都沒有得到過我媽媽芝麻大點表揚,所以我無比渴望別人的肯定和表揚。每當我做了好事以後,別人對我說聲“謝謝”時,我的心情就變得無比愉悅,覺得自己非常有價值,是一個有用之才😁假如我幫助了別人之後(一般都是替人指路、扶人過馬路等舉手之勞,因為我沒錢,所以只有出力),別人漠然視之,一副心安理得的樣子,我就會失落😭所以我不知道自己是真善還是假善😔


鳳146983974


你行不行善那是你的事,他感不感恩是他的事。

當他被你的善良解救得以平安後,他並不一定會感恩,因為牽連他的自尊,他背後會說,就憑你那點施捨我就能好起來嗎?

我那時候處困境與現在順風順水歸根結底是運氣。

所以行善不必望回報,望回報就不必行善。


思維287751999


行善,是本人發至內心,心甘情願,不求回報的一種行為。

如果行善是為了得到回報,那就不叫行善,而叫交易。行了善,因為沒有感恩而心理不平衡 者,還叫真善嗎 ?打個比方,你把迷路的老人送回家,老人的家人,千恩萬謝,感激不盡,說你學雷鋒做好事,是個好人。結果,你卻要收好處費 ,給了你“勞務費”,你心裡美滋滋的,今天又做成了一項買賣,不給你,心裡憤憤不平,甚至說以後碰到,再也不幹這種事了。違背了初心,當初做的時候,動機就不純。你說別人會說你是在行善嗎?

人之初性本善。人生性善良,幫助,扶持他人是人特有的品質,只不過受社會的影響,環境的變化,使有些人的個性也發生了變化,漸漸對行善行為觀念淡泊,扭曲行善之根本,感覺付出就要回報。

縱觀天下 ,各種善舉成出不窮 ,做慈善成了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捐款捐物給貧困山區,建學校,修路等,哪裡有難哪裡就有慈善,做自己想做的事,誰又求回報呢?廣積善緣,陶冶情操,這才是行善積德的根本。

行了善,不求回饋。受了善 ,感恩圖報,讓我們都來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楊柳依依7485


這種想法是不正確的

善人者,人亦善之。——管仲

這個世界上有因果定律,地藏經裡有一段琢磨起來很有意思的文字: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是大鬼王主命者,已曾經百千生,作大鬼王,於生死中,擁護眾生。是大士慈悲願故,現大鬼身,實非鬼也。卻後過一百七十劫,當得成佛,號曰無相如來,劫名安樂,世界名淨住,其佛壽命不可計劫。

通俗說。主命鬼王,170劫後成佛,佛號無相如來。

然後有人就會問,那這170劫咱們玩兒點兒啥。似乎啥都不用幹。等著,等著170劫後。成佛了。

如同題主的問題,如果一切都是註定的,幹嘛要行善,甚至於,幹嘛要修行,幹嘛要佈施,幹嘛要學佛……

其實這裡有一個很嚴重的邏輯漏洞:

在認為一切都是註定的時候,把“行善”排除在了一切註定之外!

既然一切都是註定的,那麼行善也是註定的。既然行善是註定的。那幹嘛又要問為什麼還要行善?——因為是註定的!

佛的無上智看到了主命鬼王的因果,看到了他170劫後的因果,成佛無相如來。這是無上的智慧引發的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這是三明,不是五通六通。一定是般若智慧引發的,而非單靠外道禪定。

那麼170劫後成佛的事兒確定了,這170劫裡的事兒也同樣是確定的。換言之,佛家說的因緣果報,俗話說的一切註定,不是僅僅註定了一個結果,而且還包含了一整個過程。其實過程中的每一個當下,都是一個結果。

聽說170劫後可以成佛,所以不用修了。難道“修不修”這件事不在因果而在“我們的妄念”裡麼?更直白說,170劫後成佛是註定的,難道你想不修就能不修麼?

170劫後,主命鬼王成佛的事兒是必然了,如果這事兒被改變了,那佛就是妄語者。那麼這170劫內的每一天也是必然,就是這麼每一個因果循環,每一個即因即果聯繫起來,才有了170劫後成佛這個果報現前。

至於行善能不能改變命運?你行善,他們接受行善。本就都是彼此的命運。不能單拿一個結果來討論命運,也不能單說一個現象來討論因果,因為真的一切一切都在因果裡。

結果在,過程也在。


宋獻南


完全贊同這種論點。

行善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統美德,行善是人性本質的反映。行善者在行善時,絕對不可能想到行善後,要受善者給多少回報。行善應該是人性本質所能。怎麼會有“不回報就心裡不平衡”的狀態出現呢?

我們常看到或聽到的“飲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美好經典故事。不是行善者要求被施者該怎麼做,而是被施救(受施善)者,發至自我深處噴發出的心聲。社會對這種知恩感恩行為是讚賞的。這也是當今社會應該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的傳統美德。

至於有沒有行善以後,受善人沒有回報他,他就心裡不平衡,我以為應該沒有。如果真有,那麼這個行善者是被行善~被迫行善。他根本就不配稱之為“行善者”,而是偽善者。應該受到社會涶棄。


木易拙見


如果一個人選擇了善良,那麼他們會帶著這種教養,去感化別人去溫暖旁人。如果別人有難,他們必定伸出援助之手,不為求得回報,只為給這個世界增添陽光。

善良的人是最有福氣的,我們每個人的頭頂都有一本功德簿,上面記錄了我們一生的功德。佛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一個善良的人終究會收到好的回報,因為當他們的功德不圓滿時,上天自然給他們分發福氣。





學習做人


善,是發自內心的自然本性,真正的善良,不會因外因的變化而變化。

有人幫助一位乞丐,反而被對方罵,他依然不改初心去幫助。而有的人,去幫助別人卻得不到感謝便不舒服而終止行善。可見,前者是本性驅動,而後者的行為是做給別人看的。若兩者換位,當做給別人看的人如果被對方罵,他必然打人,這是肯定的。直到得知該乞丐為精神病患者時才會停手。

所以說,真正的善心,是發自內心的行為,不會因外因的變化而變化。


怪才高手


不認同。行善就是行善,行善的事實本身之後所產生的與之有關的任何影響都不能否定其善。若得到了回報或更多,則其會鼓勵行善者進一步的善行,若反之,則可能使原行善者改變一一不再行善,但也不作惡一一或者使之從此變惡,藉以達到所謂的心理平衡。人的善惡可以改變。善即使是善,惡即是惡。即使惡者改邪歸正後行了很多的善,也不能說其先前未作過惡。


67郝劉起


我認為,

行善是發自內心的行為,自己的事,感恩是別人對你的行為的回饋。我們行善只是希望心靈得到滿足,同享福與樂。而不是為了交易和索求。水利萬物而不爭,天育萬物而不有,我們或許無法達到德善乃至道善的高度,但我們廣種善因,多植善根,最終定會得聞善香,長養善心,少疾多樂。也算是一種得享善果。

像圖片中說說的,積德無需人知,行善自有天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