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到底有多可怕?听听国际最新说法!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到底有多可怕?听听国际最新说法!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到底有多可怕?听听国际最新说法!今年公司体检,35岁的莉莉拿到体检结果:超声所见甲状腺轮廓清,表面平滑,形态大小未见明显异常。于右叶内均可见一个低回声结节,大小约7x4mm,其边界欠清,回声尚均匀,内部未见细小钙化,后方无回声衰减,CDFI:结节周边见条状血流信号。左叶、峡部未见明显占位回声。超声提示:甲状腺右叶结节,建议定期复查。

莉莉一下子懵了,甲状腺结节,什么鬼?怎么现在得甲状腺问题的人越来越多,到底跟什么有关?可怕吗?会发展成肿瘤吗?莉莉想想就有点不寒而栗。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到底有多可怕?听听国际最新说法!

别担心,一半人都有甲状腺结节!

随着体检的普及和超声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被诊断为甲状腺结节。其实,甲状腺结节非常常见。有调查显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高达18.6%,意味着中国有1.5亿人患甲状腺结节,其中需要进行医学干预的仅在2%左右。还有调查表明,目前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大约为50%,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人都有甲状腺结节。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不需要治疗,就如同体表长了一颗小痣一样,对身体没有伤害,无需处理,没有必要过度担心,更不必恐惧。

不是所有的甲状腺结节都会发展成肿瘤

很多人担心甲状腺结节会发展为恶性肿瘤,整日惴惴不安。一般来说,被查出甲状腺结节中大约有10%的结节是恶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甲状腺癌。而这10%的甲状腺癌里,有超过90%的人患的是乳头状癌。

乳头状癌的预后极好。怎么说呢?好到今年,美国甲状腺学会把这种甲状腺癌的都改名,认为它是一种非恶性肿瘤,不再称之为癌这样可怕的字眼,而称为肿瘤。即将"包裹型滤泡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名称改为"带乳头状细胞核特征的非侵袭性滤泡型甲状腺肿瘤"。

所以,对于甲状腺结节患者来说,也就是只有不足1%的可能性患有预后不好的甲状腺癌,有超过99%的可能性可以继续安享晚年。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到底有多可怕?听听国际最新说法!

为何甲状肿瘤更偏爱女性?

有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甲状腺肿瘤成为女性发病率增长最快的实体肿瘤,其发病约是男性的3倍。这与女性的心理性格特征、生理特征、遗传特征都有一定的关系。

据不完全调查,70%左右的甲状腺肿瘤发病前有精神刺激史。不良情绪因素是甲状腺问题的主要诱因,而女性更容易受情绪困扰。

甲状腺肿瘤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而且遗传女性的几率大于男性。

35岁~45岁的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高,女性甲状腺肿瘤多发于此阶段。很多更年期女性服用雌激素保养品延缓衰老,这可能诱发甲状腺肿瘤,还可能会导致乳腺癌、中风等疾病的发生。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到底有多可怕?听听国际最新说法!

患上甲状腺结节,怎么办?

排除误诊。体检也会出现误诊的情况,将一些不是真正的甲状腺结节情况误判。所以体检中心一般会将怀疑提出来,让患者去专科医院或科室复查确诊。比如,桥本氏甲状腺炎,只是炎症改变,但在B超下看起来容易误认为多个结节。还有亚急性甲状腺炎,如果低回声非常不规则,也容易判断为恶性结节。还有甲状旁腺结节、周围淋巴结、异位甲状旁腺、异位胸腺都容易影响判断。所以,体检查出有问题,先不要惊慌,要尽快去正规医院复查。

鉴定其良恶性。去医院除了排除误诊,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一些手段,比如穿刺等,来确诊问题是否严重,进而进行必要的处理,比如乳头状肿瘤、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以及淋巴瘤等必要的时候需要进行手术。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到底有多可怕?听听国际最新说法!

远离甲状腺结节,4点要小心

控制情绪

情绪起伏不定会严重影响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诱发甲亢、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激动,保持平常心。

日常饮食要注意

查出甲状腺结节后,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减少碘摄入,但由于碘对甲状腺滤泡有刺激作用,所以大多数人需要低碘饮食。最好选择无碘盐,或者烹调时用酱油/生抽代替盐。如果仍然吃加碘盐,那就必须控制在每天5克以下。避免高碘食物,比如海带、紫菜、裙带菜等海藻类。少吃鲜海鱼(淡水鱼除外)、蚶干、蛤干、干贝、淡菜、海参、海蜇、龙虾等。每日少吃一点,比如25~50克。十字花科类蔬菜,比如花菜、卷心菜、萝卜、西兰花等,可以正常食用。

避免过度劳累

过度劳累会加重甲状腺的负担,甲状腺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就容易发生病变。因此,劳逸结合、保持健康的生活与工作方式。

远离污染

外界环境因素,如空气、土壤、水以及食物中的有害化学物质都会刺激甲状腺,引起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因此要预防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就要远离有害化学物质。

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到底有多可怕?听听国际最新说法!

这些情况不宜避食含碘食物:甲状腺囊肿(囊性结节)、甲状腺肿结节+弥漫性增生就一定要吃加碘盐和高碘食物了,因为它们经常与缺碘有关。具体指导请咨询医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