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25万亿来袭:何以解忧?唯有大基建

01


2020年,堪称多灾多难,遇到建国以来传染性最强的疫情。

之前就说过,打完疫情阻击战只是开头,经济保卫战才是重头戏。

毫无疑问,疫情已经严重影响经济。疫情之下的众生,都很忧虑。

何以解忧?唯有大基建。

到目前为止,10省市公布的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合计总额达到25.5万亿。


25万亿来袭:何以解忧?唯有大基建


而且这只是目前公布出来的数据,后面肯定会继续上升,执行过程中必然会进一步上升。

注意单位:万亿、万亿、万亿

这些钱,让一贯软趴趴的大A坚挺了一些时日。尤其是基建股,更是难得红旗飘飘。

众所周知,改开以来,中国经济是“投资、消费、贸易”三驾马车驱动。

投资,搞建设。

消费,享受生活。

贸易,搞钱。

三驾马车之间的逻辑: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过程中,需要有钱搞建设,然后去享受。所以引进外资啊,培养本土企业啊,ZY与地方博弈啊,都是这么回事。

按道理讲,现阶段城市化建设已经进入下半场,基建其实也进入下半场,当务之急是产业升级,而不应该继续这么大张旗鼓地大搞基建。投资这匹马应该缓一缓。

但是疫情这只黑天鹅,严重影响内部消费;它又在外部继续扩散,同样影响贸易这匹马。这种情况下,只能往投资这匹马身上抽鞭子。能容纳巨额投资的,只有大基建这么一条。


25万亿来袭:何以解忧?唯有大基建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东方基建狂魔都是依靠大基建应对。这次也不例外。因为只有大基建,投入产出才能看得见;才能拉动就业,减少不安定因素。

毫不夸张地说,大基建不仅反映了东方基建狂魔之本色,也是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压仓石。虽然是压仓石,但并不意味着万能。

对比之前历次大基建,那是城市化上半场,必须要干,算是主动出击。此次处于城市化下半场,算是被动应对。


02


城市化的上半场和下半场区别很大么?当然很大。

大基建本质上是砸钱。

常言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大炮是啥?不就是机器么。

坦克车和挖土机,都是机器,开动起来都要钱。

在大基建领域,马达一响,黄金万两,绝不夸张。

25万亿来袭:何以解忧?唯有大基建

这么多钱从哪里来?

钱途一,增加税收。过去很多年,随着经济体量的增大,税收一直是增加的。但现阶段疫情影响下,中小企业需要减税才能度过难关。而且中小企业也必须减税,因为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的主力。

钱途二,搞PPP。就是公私合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参与社会基础建设。这块从2017年开始,为了金融去杠杆,很多项目被叫停。再次重启,怕是也不容易。

钱途三,土地出让金。就是土地财政。2019年,全国TOP50城市卖地4.41万亿,同比增长19.3%,再次刷新记录。为什么可以一直那么玩土地财政?因为房价一直在涨,所以土地财政一直在增加。

那么接下来房价会不会继续涨?说不清楚,但有两个不利因素。

不利因素一,房子说破天,最后还得大众买单。然而相比2008年,中国居民杠杆率飞速上升。2008年,中国GDP还只有32万亿,国民的总负债还只有GDP的19%,也就6万多亿。如今GDP已经攀升到100万亿,居民负债为GDP的60%,已经接近60万亿。对于许多人来说,每个月的房贷已经占了收入的一半以上。如果再加上消费贷、经营贷,大众抗风险能力将大幅减弱。而且现阶段“鬼城”也很常见。

不利因素二,房地产的体量已经太大,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资本市场。如果继续涨,那么至少得冻结二手房交易,防止炒房客资金出逃。因为哪怕房地产领域只有5%市值的资金出逃,对外储也是巨大的压力。所以给房地产松绑,应该外松内紧。外松,让能力强的去接新盘。内紧,控制资金外流。

换句话说,城市化下半场,土地财政的功效会慢慢减弱。

钱途四,发债。关于这条路,前几天财政的重磅会议透露出关键内容。


25万亿来袭:何以解忧?唯有大基建

文中提到:“适当提高赤字率。研究发行特别国债”;“保证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市场贷款利率下调”。

这就意味着那个坚守了很多年的3%的财政赤字红线要阶段性破掉。

由此可见,同样是大基建,上半场和下半场差距很大。


03


虽然是城市化下半场,但优势也很突出。

大基建,会过时么?会,也不会。

如果从定势去看,仅仅修路建桥盖房子,迟早产能过剩。这中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教训,就是19世纪末的美国铁路。经过几十年狂飙之后,美国铁路产能严重过剩,几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铁路公司引发的。最后美国人被迫承认,铁路实在是过剩了。

直到现在,美国还有20多万公里铁路,但已经成为老爷车一样的老古董。此后一百年,美国几乎没有大规模搞过大基建。其实美国现在差不多到了一个轮回,可以把那些老古董铁路更新升级为高铁。然而因为资金和债务问题,搞不下去。其实我一直猜想,美国会不会在下一轮经济危机之后变回基建狂魔形态。

如果从变量角度看,基建其实是无止境的。

农耕文明时代,秦直道和隋运河,都是大规模的基建工程,在当时都很先进。

后来公路、铁路是先进的基建。

现阶段的大基建,已经升级到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

再往后,基建重点肯定在信息化与智能化上。别的不说,5G成熟之前,首先需要大规模基建建设。没有5G基建,无人驾驶、万物互联等等看起来就像是空中楼阁。

所以大基建不是问题,搞什么样的基建才是问题。按照之前那么搞,问题很大。但是如果把握住未来的趋势,机遇很大。相信决策的精英们肯定看得更远。在描述重点项目时,都在突出“新基建”。

对于普通人来说,看到这25万亿时,不要去对比08年4万亿的逻辑。因为历史虽然常常相似,但绝对不会简单重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