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1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最近一段时间,我的朋友圈被一张图片刷屏了···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看到这张图片后,我很生气:“这是污蔑!”然后转发了一波。

再然后,一些朋友觉得我在嘲讽他们,于是他们把我拉黑了。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在摄影技术完善的今天,欣赏一幅画的时候,“画得真像”似乎成为了一句饱受诟病的评语,那么它真的不能成为绘画的评价标准吗?

答案是,可以,但有一定的条件

我们今天就通过七幅画,来聊聊这是为什么。

第一幅画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倒牛奶的女佣》1658年

约翰内斯·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1632—1675

这幅画没什么了不起的,真的。

这幅画只是精确得可怕而已,比如把墙上的钉子和墙洞都画得像真的。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看着流动的牛奶,尖嘴器皿倒牛奶会产生的扭曲波纹都被画出来了。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还有左上角篮子的重量感,右下角的灰尘,等等。

在距今360多年前的时代,维米尔就能画出如此精细的作品,一方面原因是跟荷兰地区的画家普遍继承了弗兰德斯细密画的传统有关,另一方面原因,则是仍有争议、但被许多学者认可的关键原因:

维米尔用了透镜、暗箱等光学器材辅助作画。

简单来说,就是维米尔很可能使用了笛卡尔式暗箱,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将绘画对象和场景投射到画布上,然后进行复写式绘画,具体原理如下图所示: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这一技术也是照相机技术的理论雏形(图片来源《蒂姆的维米尔》)

现在我们来稍微思考一下,这一项能够拓宽艺术史研究领域的发现,最初的来源是不是因为维米尔的作品被人们评价为“画得真像”?

P.S. 对这项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大卫·霍克尼的《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以及纪录片《蒂姆的维米尔》

第二幅画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埃普松赛马》 1821年

籍里柯

Theodore Gericault, 1792—1824

在聊这幅画之前,先请各位读者仔细看看这幅画有什么问题。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这幅画的问题就在于,马在跑动的时候,四蹄是不可能一字排开腾空的!

这一简单的道理我们的老祖宗早就懂了,然后做出了“铜奔马”这个玩意儿国宝: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然而这幅画在完成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觉得有问题,大家都觉得这几匹马奔跑的造型“画得真像”

直到60多年后,迈布里奇的一组照片才完成了迟来的打脸: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中国的老祖宗其实早就把他们这脸打了

聊这幅画,其实就是为了说明这么一个道理: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像”和“真实”,不一定是正确的,但是就绘画艺术而言,不正确的“画得像”则是人类视觉机制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一环。

因此,籍里柯和迈布里奇二人的作品,都成为了人类视觉发展史上的经典案例。

第三幅画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舞台上的舞者》 约1877年

埃德加·德加

Edgar Degas,1834—1917

前面提到了照相技术,那么在这里必须补充一个由“画得真像”衍生出来的讨论,就是绘画与摄影之间的关系探讨。

来看印象派大师德加的这幅画,咳,这幅画也有个小问题,不知道大家看出来没有?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真的有问题!不信你们看右边舞女的手!像是裁画的时候被裁掉了!真不是我在找图的时候裁的!

如果不行的话,我再重新找一幅把:

第四幅画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给德加的舞女补手》 2018年

周七慎, 1994—

好了不闹了···

德加作为一个出色的富二代画家,不可能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唯一的解释就是,这幅画可能是德加参考照片画的,原照片没把手拍进去。

要么,就是德加故意画出这种“裁剪照片”的效果

除了德加以外,还有许多画家利用摄影技术进行绘画创作,例如这位:

第五幅画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绝望的男人》 1845年

居斯塔夫·库尔贝

Gustave Courbet, 1819—1877

19世纪摄影技术出现对传统绘画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这种能真实记录客观图像的技术引起了推崇现实主义的库尔贝的兴趣。

因此,他将摄影照片的视角引用到了自己的绘画当中,例如在这幅他的自画像《绝望的男人》中,画家双目睁大,双手拉扯自己的头发,这一姿态和画中光线的明暗对比都是模仿摄影照片常用的设置。

对照片的模仿可以理解为对客观现实的模仿,而这一点正好符合库尔贝的艺术思想。

自从1839年达盖尔发明真正意义上的照相机以来,艺术界就一直存在着一个争论:

有人认为,有了照相机就不需要绘画了,画得再像也不如拍个照。

另一拨人则反过来,认为绘画才是真正的艺术,照相只是单纯的记录。

其实,德加、库尔贝等绘画大师早已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我们,绘画和摄影都是不可少的艺术门类,不但没有冲突,还能互相学习借鉴。

第六幅画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大自画像》 1968年

查克·克劳斯

Chuck Close, 1940—

克劳斯的人物肖像画一般有两个特点

其一是尺幅巨大,例如这副《大自画像》,规格为2.63米×2.13米

其二是超写实,远观他的作品就像被放大的照片一样。胸毛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呢

克劳斯在创作时,会将一张真实的照片进行打格放大,然后利用投影仪放大到画布上,再进行精细描绘。

因为是对照片的直接投影复写,所以照片特有的失焦效果也会被画家直接还原到画布上。

这种创作的意义何在呢?

我们都知道,从视觉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会对体量巨大的事物产生敬畏感,观看大尺幅的绘画会给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偏向压迫性的审美体验。

同时,远观克劳斯的作品会让人觉得超写实,但是近观就会发现组成作品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抽象,这种介于超写实(画得真像)与抽象(画得真不像)之间的视觉体验,加上巨大尺幅带给人的视觉体验,共同形成了异化的心理效果。


这种异化的心理效果,从形式上影射了当时美国社会的一个群体现象:人与人之间十分疏远、冷漠。

第七幅画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肖像之相-小雯》 2015年

冷军, 1963—

传说中的人肉照相机来了!

相信稍微关注一下中国艺术的朋友都知道冷军这个名字。

知道人们对他“人肉照相机”的戏称。

知道他的这副《肖像之相-小雯》拍卖到了6000万的天价。

“画得真像啊!”

除了这句话外,似乎很难找到别的评语来评价冷军的作品,也正是因为他的作品太像是照片拍出来的一样,他也成为了国内艺术圈备受争议的人物。

其实吧,我个人觉得,应当给予冷军正面的艺术评价。简单来说,写实技术作为绘画的形式,是属于可以被艺术家进行选择的,写实的绘画可以是艺术作品,非写实的绘画也可以是艺术作品。当写实技术被发展到极致的时候,绘画艺术的形式本身就成为了它的内容,一句“画得真像”就是对它最大的肯定。


但是就像我的一位老师说的那样,中国有一个冷军就够了。

关于冷军作品的争论实在太多了,这里也只能给出我自己的一个看法,如果各位读者有不同的看法,嗯,我不听。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本期的【七幅画】到这里就结束啦,希望读完这篇文章的各位读者对“画得真像”这句话会有一些新的认识,我们下期再见!

「七幅画艺术史」“画得真像”不能作为绘画评价标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