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长要小心,太懂事的“讨好型人格”娃不快乐

家长总是教导孩子要听话,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懂事。殊不知,这样下去孩子会变成“讨好型人格”,变得越来越不快乐。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一个语言节目,嘉宾是知名作家蒋方舟,在谈话中道出自己其实是“讨好型人格”,她说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总是在不停地满足别人的期待,为了别人的期待而努力,她害怕和别人起冲突,尽全力地去讨好别人。即使在一段亲密的婚姻关系里,自己的原则被触碰到,也依然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因为她会害怕对方因此而不开心。她在聊天中也尽力顺着对方的话聊,为的就是让对方不讨厌自己。这个节目的播出引起了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共鸣和讨论,很多人表示自己也是“讨好型人格”的一员。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长要小心,太懂事的“讨好型人格”娃不快乐


那到底什么是“讨好型人格”,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危害呢?“讨好型人格”在心理学中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名称,更多的是一种行为倾向和心理模式。通俗的说,就是一个人具有明显的讨好行为,而这种行为大多都是潜意识下发生的,在还没有意识到发生了什么,就下意识的按照以往的习惯完成了。就像电脑里设定好的程序,一旦遇到这个问题,程序自动解决。而这种心理模式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比如孩子会变得自卑,对于人际关系的退缩,长期处于悲观之中等。

在了解了“讨好型人格”是什么和危害后,给了家长们一个警示,如果孩子开始去讨好别人,常常把问题归咎于自己,可就要小心了。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长要小心,太懂事的“讨好型人格”娃不快乐


那究竟是什么情况会让孩子有了“讨好型人格”的特征呢?

第一、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安全感”

日本电影《被嫌弃了松子的一生》中就形象的描绘了,主人公一生中都在讨好别人,即便在死后还带着内疚说了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电影里的父亲偏爱主人公松子的妹妹,导致松子一直希望能够获得父亲的关注和爱。爸爸偶然被的一次鬼脸逗笑,让松子有了讨好这个观念的形成,而后松子在成长中对每一个人的讨好和缓和关系都是鬼脸,希望借此让人们喜欢她。但这样并没有逗笑别人,而是把别人吓走。她从家庭中获得的安全感,就只是因为自己的鬼脸,才换来了父亲的关注。所以她觉得,只有讨好别人才能换得别人的关注,才能让别人爱自己。但久而久之,松子失去了自我和生活的意义,带着孤独离开了世界。

所以,从电影中可以看出来,父母没有及时的对孩子报以主动地关怀,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足够的“安全感”而感到内心的孤独,变得敏感自卑和悲观。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长要小心,太懂事的“讨好型人格”娃不快乐


第二、父母的人格影响孩子

有精神分析理论表明,一个人的早年经历会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在与孩子早年互动模式中,会对孩子的人格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长中常常会面对,父母严格要求孩子顺从和迎合自己。有些家庭中,父母会由于自己本身自尊的不足,从而将孩子变成他们价值的支撑。他们把自己不足的安全感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只需要听自己话的“乖孩子”。结果导致了父母本身的意愿压制了孩子本身的意愿,让孩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也成为讨好产生的因素。

比如我们可以在大街上经常看到父母训斥孩子,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事情不是家长的意愿,家长甚至会大声批评,丝毫不在意孩子的自尊心。有的孩子反抗还会被家长采取行动上的惩罚。因此,孩子逐渐发展成违背父母,就变得内疚,慢慢地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所以,家长们一定要引以为戒,杜绝这类情况的发生。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长要小心,太懂事的“讨好型人格”娃不快乐


如果有的家庭已经有了“讨好型人格”的孩子该怎么解决呢?

第一、父母帮孩子辨认什么是讨好

“讨好”作为孩子人际关系中的模式之一,其动力存在于孩子本身潜意识中,一般情况下难以察觉。孩子尚且还处于对事物的认知和接纳阶段,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发现孩子有“讨好”行为发生时及时地帮助孩子,让孩子自己意识到什么是自己想做的,什么是自己不想做的。比如,朋友让帮忙买文具,孩子顺口答应,但孩子自己的内心真的愿意么?父母要让孩子面对自己“讨好”的行为本身,对问题的出现有一种自我审视的意识。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长要小心,太懂事的“讨好型人格”娃不快乐


第二、调整与孩子的关系

父母作为孩子性格形成最主要的人物,对孩子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状态。所以父母要及时的调整好和孩子的关系,自我反思,比如父母要与孩子之间要有平等的关系,让孩子去理解而不是服从。如果情况太严重,可以借助外来力量,比如心理咨询,通过专家来改变孩子心中对父母的固有形象,从而改善父母与孩子的心理关系。

第三、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孩子在长此以往的讨好中,会开始不停的追寻能认可自己、接纳自己的人。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跳出自己的认知圈,不再恐惧不满足别人就会被抛弃的心理。让孩子明白讨好的人格是可悲和可怜的, 同时也要帮助孩子拥有做真实自己的勇气。让孩子接受,不是非得人人接纳自己,爱自己,要接受有人不爱自己,和值得自己去爱的人。通过上述的三种解决方法,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对处理“讨好型人格”,有了更多的见解。


孩子乖巧懂事才好?家长要小心,太懂事的“讨好型人格”娃不快乐


最后,我想告诉各位家长,和孩子的相处一定要细心,一旦孩子心里的裂缝出现,就意味着它总有一天会坍塌。每一个孩子都有着独属于自己存在的价值,它可能会在过程中有千百种形态,但这都是孩子自己选择和改变的。父母作为孩子最亲密的人,一定要尽力的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心里有着避风的港湾,和面对外界的底气。

就像电视剧《小欢喜》里的方子凡一样,从小被父母爱着长大,性格率真又活泼,成为孩子堆里明媚的小太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