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教父》系列,Michael Corleone因為要承擔起家庭的責任,不得不犧牲自己原本的未來規劃,走上了黑幫之路。

久而久之,他失去了自我。

在阿爾·帕西諾的演藝生涯當中,Michael Corleone絕對是最具代表性的角色。

但只有一個Michael,並不能代表阿爾·帕西諾的全部。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因為那些處在瘋癲邊緣的麻煩角色,才是阿爾·帕西諾真正的拿手絕活。

《至尊神探》裡動不動就咆哮的悍匪Caprice;

《愛爾蘭人》中張揚偏執的工會老大Jimmy Hoffa;

還有《疤面煞星》中的Tony Montana,一個和Michael Corleone完全相反的黑幫人物。

自始至終,Tony Montana都堅守著自我,釋放著自我。

他是一個典型的自我中心主義者。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與類似《阿甘正傳》,《洛奇》這些關於小人物崛起的正能量故事不同,講述Tony Montana從街頭小混混到黑幫老大的《疤面煞星》是悲劇性的。

《教父》、《美國往事》等黑幫史詩之外,《碟中諜》導演布萊恩·德·帕爾瑪製造了一部個人化的黑幫電影。

電影改編自1932年上映,以阿爾·卡彭生平為藍本的《疤麵人》

阿爾·卡彭是20世紀20到3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黑幫老大,他有著“芝加哥地下市長”之稱,相傳有一半以上的芝加哥警察為他工作。因為學生時代時被人用刀劃傷,臉部留下疤痕成為了他日後的傳奇標誌。

Tony Montana的角色原型就是阿爾·卡彭。

不過布萊恩·德·帕爾瑪不打算像原版電影那樣做一部阿爾·卡彭的“偽傳記電影”,他拿著奧利佛·斯通的劇本,敘述了全新的人物和故事。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首先,故事的時代背景從30年代變成了80年代。

自從菲德爾·卡斯特羅的反獨裁革命成功,古巴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鄰居”美國就開始麻煩不斷。

20世紀60年代,豬灣事件和古巴導彈危機險些釀成戰爭。

1980年,卡斯特羅想繼續給美國製造麻煩。

他開放馬裡埃爾港口,表面上是讓一些古巴難民到美國和親人團聚,實際上是為了把一批罪犯送到美國。

Tony Montana便是難民潮中的滄海一粟。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二代教父Michael Corleone深沉內斂,而草根流氓Tony Montana暴戾張狂,和那個在地下世界掌控大局的阿爾·卡彭完全是兩回事。

小時候在貧困和混亂中長大的阿爾·帕西諾有過和Tony類似的經歷,他曾經也是出生在社會底層的街頭小混混。

《市政大廳》編劇的肯·利佩爾透露,阿爾·帕西諾是他們小男孩幫派的大哥,性格張揚,常常為了維護自己人而跟別的小幫派打架。

所以Tony一個是比Michael更加適合阿爾·帕西諾的角色。

雖然出身卑微,但Tony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做“大茶飯”。

第一場審訊室戲,阿爾·帕西諾就表現出了Tony的“煞星”氣質,他毫不怯場,一個人面對幾個警察都絲毫不落下風,甚至一度反客為主。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無論是面對誰,Tony都不會低聲下氣。

在和美國黑幫人物打交道的時候,他直接就一頓怒懟。

對方稱他叫洗碗工,他就十分不爽,可見他是一個自尊心極強的人。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哪怕即將被人殺死的時候,他也絕不求饒,寧死不屈。

他覺得憑藉滿腔熱血,就能在黑暗世界裡殺出一條血路,所以只要天不怕地不怕,他就能夠所向披靡,為所欲為。

就連幫派老大Frank他也沒有放在眼裡。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誰都知道勾引大哥嫂子是黑幫禁忌,而Tony一眼就看中了Frank的女人Elvira,並且毫不忌諱地展開了追求。

扮演Elvira的是柏林影后米歇爾·菲佛,也就是在

《蟻人2》中出場的那位“初代黃蜂女”。

年輕時候的她驚鴻豔影,她把一個花瓶角色演得不可忽略。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唯獨跨國大毒梟Sosa能夠勉強鎮得住心高氣傲的Tony。

在與Sosa的談判後緊接與Frank商議,兩場戲可以作為對比。

見識過Sosa的厲害之後,Tony已經明顯不服Frank,覺得Frank做事情過於保守,根本不配當自己的老大。

從對抗Frank開始,阿爾·帕西諾的情緒徹底打開。

他可以說一些在現實中一直想說但永遠不會說的話,做一些想做但永遠不想做的事,表演“解放”了他。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自我中心主義主張完全自由,隨心所欲,沒有倫理約束,一切決定根據“我”的意願。

Tony只受他自己的思想支配,他的道德也只是受到自身的思想約束。可以說,除了他自己之外,一切都是虛假的,對他沒有作用的。

只是,客觀世界的規則是無法忽略的。

Tony的自我和俗世形成了一種對抗的關係。

第二次和Sosa見面之後的餐廳戲,Tony怒懟路人。他認為這些有點身份地位的“好人”都是虛偽的,只有他這個“壞人”活得最真實。

這論調有點像是《好傢伙》中Henry Hill的論調,那些普普通通的上班族只是因為沒膽子,才會無奈做“好人”。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世界好像只允許你去做好人。

敢於直面真我的Tony只想要做自己,不管是好人還是壞人。

他罔顧世界的規則,極端的自我中心主義令他開始對抗整個世界,也令到他邁向了孤獨的深淵。

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

基本是有勇無謀的Tony註定很難當很長時間的老大,所有人的意見他都聽不進去,結果就是身邊的人一個個離他而去。

即便如此,他還是自我感覺良好,認為自己一個人就能征服世界。

浴室戲妻子和好兄弟相繼離開,鏡頭從近拉遠,暗示著Tony的渺小,和他“誰都不需要”的狂妄臺詞相互矛盾。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關於他的家庭戲的安排是成功的。

原版《疤麵人》,Tony和妹妹Gina有著亂倫關係。

新版《疤面煞星》做出了不一樣的開放性解讀。

在第一次回家的時候,Gina興奮地出來擁抱Tony,很容易會讓觀眾誤認為他們是夫妻。

到最後Gina質問Tony是不是喜歡自己,男女之情那種,算是致敬了原作的情節。

觀眾可以認為Tony暗地裡真的喜歡Gina,所以才有著強烈的佔有慾。

如果結合主題和角色塑造,其實Tony對Gina的感情解讀為“家庭責任感”更為貼切。

Tony有著自己的道德和原則,家庭就是他良知猶存的地方。

好兄弟Manny是懂他的,他說Gina是Tony生命中唯一純潔的東西,所以才不允許任何人玷汙她。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過度的保護引起了Gina的反抗,他最終失去了所有的人,掉進了孤獨的深淵。

而自我中心主義與孤獨是孿生概念。唯有自我孤立的人才能徹底孤獨。

絕對的自我中心主義在形式上等同於絕對的自由,即不對他人的理性負責。所以,很難有絕對的符合所有人的自由感在現實中出現,除非所有人都成為的絕對的自我中心主義者。但對道德的尊重在某種意義上緩解了這之間的緊張感。

這說明Tony的“壞”也是有限度的。

他對女人和小孩有著強烈的保護欲,這是他“好”的一面。諷刺的是,正因為他自身的這一道德約束,最終毀滅了他。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即使失去了所有,Tony仍然擁有著極致的自我。

最後一場槍戰戲稱得上是影史經典,Tony單槍匹馬對抗一支武裝部隊,寓意著他和世界的“對抗”,明明實力懸殊,他卻能充滿自信。

阿爾·帕西諾的癲狂演繹爽感十足,猶如當年夸父逐日,不是自不量力,只是想要征服世界的慾望,無法被有效抑制而已。

教父變身地痞流氓,一場自我中心主義的悲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