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这里是福建的“武术之乡”,你了解吗?

武术是古代军事战争一种传承的技术。习武可以强身健体,亦可以防御敌人进攻。

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

千年历史文化的洗礼,造就了永泰人尚文崇武的乡风。早在南蛮时期,闽人善武,手上功夫了得,十分威猛,故称南拳,男女老幼多习有武术,武文化博大精深,因此成为南拳的故乡。


这里是福建的“武术之乡”,你了解吗?


南宋之时,北方沦陷,国家处于军事人才紧缺之际。除了正常的每三年开武进士科举之外,又追加了武射中、武推恩、武恩赐、武特奏、武正奏、武释褐、武举人等科举,选拔人才急用。并由于国都南迁浙杭,对于永泰县考生进京赶考大大方便了许多,故此,永泰当时大兴练武,出现了文武各中三状元的魁首盛事,并有22人考中武进士(含武正奏,武特奏,武释褐),35人次考中武举人,一时轰动全国,此时永泰武术发展到鼎盛时期。


这里是福建的“武术之乡”,你了解吗?


至明代初期,北人南下移民甚多,尤其是西山一带,移民人数超过土民,常出现移民与土民之间为了争地盘,发生宗族械斗现象,由此,亦使武术得到各家族的高度重视,促进了永泰县武术的普及与提高。

  后来,小日本倭寇入侵我沿海,明将戚继光曾到永泰聘请拳师训练士兵利用竹筅,丈二杖与大刀、长矛配合打阵地仗,打出了国威,更进一步促进了永泰武术的发展。


这里是福建的“武术之乡”,你了解吗?


  明万历年间(1580),洑口白沙村人蔡积山在精研牛、猴、狮、犬四形拳的基础上,揉合诸拳特点,创出新拳种,曰“积山拳”,在洑口与德化一带得以流传。

  乾隆年间,洑口村人李元珠,在精研积山拳的基础上,取山区之猛虎形意,创拳曰:“虎尊”,授拳于本村郑登光,巧坑村李昭北。登光擅长腿法,脚踢柱偏移。昭北精“虎爪”技艺,击爪入木,掌击牛毙,后人以“登光脚,昭北手”之美名称颂至今,登光艺成隐居山里,传人甚少,只传郑家子孙,昭北艺成闯“三山”,路见不平,在福州中亭街大打出手,尽显虎威,后从军,任千总职,因不愿开拔上海镇压、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而意忤上官,随后被罢职回乡,在西山一带授拳,传人甚多,郑登光故居安在,县武协,将其列为“虎尊拳发源地”。


这里是福建的“武术之乡”,你了解吗?


  清代,永泰县又有4人考中武进士,48人考中武举等武科。

  清末民国初,嵩口邹湖人郑仙纪,字友度,号步恭,外号永福四,得虎尊真传,长期在福州三保码头开武馆兼开船栈,授拳予闽侯南屿岐田村周子和,外号宽宽及日本琉球人上地完文。宽宽艺成后在福州授拳,上地完文艺成后回日本,收徒授艺,逐步形成实力雄厚的上地流空手道流派,后来该道传至西欧、北美等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郑仙纪是我县武术史上第一个把武术传到国外的人,1985年、1992年、2009年日本武术界先后三次来我县访问,寻根觅祖。英、美、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武术团体及武术界人士曾多次慕名来访,交流武术。


这里是福建的“武术之乡”,你了解吗?


  新中国成立后,永泰民间习武活动方兴未艾,他们提倡武德立身,志在健身强体。发源于永泰的南拳有龙尊、鹤拳、虎尊、鸡法、牛法、猴法、狮法、安海法、地术大法、罗汉拳、波浪拳等15种。这些拳种经过几百年的孕育,创新发展,更具博大精深,长盛不衰。1977年县政府的重视,成立了“少体校”,开设“武术班”,1983年永泰县成立了武术协会。由于永泰县是南拳发源地,武术成为该县民间文化传统全民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11月永泰县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首批“武术之乡”光荣称号。民间武术活动的蓬勃开展,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武术新人在国际、全国、省、市武术比赛中屡屡获奖。如今永泰的武术,深受国内外朋友的关注。


这里是福建的“武术之乡”,你了解吗?


  1992年11月,被国家体委授予全国首批“武术之乡”。自宋代张圣君首创“牛法”、“猴法”、“鹤法”,后人又创了“龙尊”、“虎尊”等13种拳(虎尊拳为福建7大主要拳种之一)。在南拳发展鼎盛时期,先后二十五年时间内就有江伯虎、黄东叔、张景忠3人中武状元,历史上还有几十人中武进士,上百人中武举人。2007年12月,虎尊拳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