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楊蕾:是天使,也是戰士

26歲的楊蕾是陝西省康復醫院的一名護士,她喜歡稱自己為“楊小護”。大年初二,楊蕾就毅然奔赴“戰場”。

楊蕾:是天使,也是戰士

● 楊蕾(左六)

楊蕾的母親是黃陵縣隆坊鎮衛生院的一名退休醫生,得知女兒要去武漢,她心裡充滿了擔憂與不捨。“女兒說,媽媽,武漢‘生病’了,我們一定要去救它!”看到女兒態度堅決,楊蕾的母親叮囑女兒一定要做好防護,平安歸來。

楊蕾:是天使,也是戰士

“穿上這身白大褂,我們就是戰士”

“1月26日,大年初二,我有幸成為陝西省援助武漢醫療救助隊的一員,出發武漢。”到達武漢後,楊蕾在她的《“楊小護”援鄂日記》裡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在武漢,無論多麼辛苦,多麼忙碌,楊蕾總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把樂觀的情緒帶給患者和同隊的戰友。

“1月28日,為了更好地防護,我一個人對著鏡子把頭髮剪了,沒覺得難過,責任最重要。”

“1月29日,馬上就要進駐醫院了,穿上這身白衣,我們就是戰士!加油!”

“我就是想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傳遞給大家,讓患者不要過度恐慌,讓家人和後方的同事都能安心。在抗擊疫魔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心態不能崩。”在日記中,楊蕾這樣說。

看似輕描淡寫的背後,有不少常人想象不到的辛苦與壓力。

楊蕾:是天使,也是戰士

楊蕾每班需要在病房工作8個小時,她要提前一小時從酒店出發。上班期間,她裡三層外三層,常常感覺到汗珠順著身體往下流。護目鏡、護目屏也因為出汗的原因不停地起霧。抽血、動脈血氣、留置針穿刺,看似基礎的護理操作,卻因為厚重的防護變得困難重重。

起初,楊蕾被分在普通病區,每天除了原本要做的治療之外,打水、熱飯等原本家屬做的事,現在也全由楊蕾和她的同事們代勞。20多個患者、4個責任護士,平均每人負責6到7 個患者。打針、換液體、鼻飼、翻身、打水、發飯……一個早班上到一半,大家的腿就已經邁不動了。

楊蕾:是天使,也是戰士

工作兩班後,楊蕾被調到重症病房。同樣的裝備,分管的患者變成 2 個,但是護理和治療難度卻更大了。重症病房的患者必須嚴密監測生命體徵,給翻一次身都要請其他護士幫忙才能完成。工作中大幅度的動作容易引起外層隔離衣綁帶崩開,增加感染風險。但楊蕾從沒喊過累,每天都在給自己鼓勁:“‘楊小護’,加油!竭盡全力,不辱使命!”

楊蕾:是天使,也是戰士

● 楊蕾(左)在瞭解病人身體狀況

“最渴望儘快摘下口罩,在家陪陪父母”

疫情就是命令,崗位就是戰場。與死神賽跑,上班期間顧不得吃飯休息是常態。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酒店,整個脫衣過程有30多個步驟,最後還要把防護服裡面的內穿衣全部進行清洗、晾曬,把上一班使用浸泡後的護目鏡清洗、晾乾,既耗費精力,也要花費不少時間。

楊蕾說, “只要防護做得到位,病毒並不可怕,但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小到戴口罩的順序、兩個手怎樣捏鼻夾,大到穿脫防護服等,處處都需要注意細節,稍有不慎就會增加感染風險。好消息是,陝西援鄂的醫療隊員,無一人感染。”

楊蕾:是天使,也是戰士

“我只是很普通的一名醫務工作者,只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事。無論是醫護人員,還是警察、消防員,大家只是職業不同,但都是在為抗擊疫情作貢獻。”楊蕾說,她在新聞上看到了家鄉黃陵縣的父老鄉親們也在為抗擊疫情積極行動,她非常感動,並祝願家鄉人民一切都好。

“渴盼疫情儘快過去,摘下口罩在家陪陪父母,吃遍三秦美食。有機會再來武漢,再來看看這個可愛的城市。”楊蕾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