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村居》裡,天,煙,鳶,為什麼只有這三個字是押韻的?

用戶9966489769893


問題:《村居》裡,天,煙,鳶,為什麼只有這三個字是押韻的?


前言

這首《村居》是清代詩人高鼎的作品: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種詩體叫做七言絕句,第三句不押韻,1、2、4句押韻,這是近體七絕的一種形式:仄起平收。

早期的七絕也有第三句押韻的,但是後來就改為不押韻了。

一、句句押韻的七絕

東晉時,王嘉編寫的《拾遺記》中,記錄了一首歌謠《行者歌》:

文帝(曹丕)所愛美人,姓薛名靈芸,常山人也......... ....靈芸未至京師數十里,膏燭之光,相續不滅,車徒咽路,塵起蔽於星月,時人謂為“塵宵”。又築土為臺,基高三十丈,列燭於臺下,名曰“燭臺”........故行者歌曰:“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闕望崔嵬。清風細雨雜香來,土上出金火照臺。”此七字是妖辭也。

這首詩中每句都押韻: 埃、 嵬、來、臺。

在東晉時還有一首《豫州耆老為祖逖歌》:

(祖逖)嘗置酒大會,耆老中坐流涕曰:“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將何恨!”乃歌曰:“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恩歌且舞。”其得人心如此。 《晉書》 列傳第三十二中記載

祖逖就是聞雞起舞的那個人, 非常受百姓的愛戴,在一次宴席上,老人們歌唱讚頌祖逖:

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思歌且舞。

這首詩也句句押韻:虜、父、脯、舞。

二、句句押韻的七言長詩

句句押韻不僅是七言絕句,早期的七言詩也有句句押韻的,例如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
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何為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

到了唐朝也有句句押韻的長詩,例如杜甫的《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鬥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世賢...

但是在詩歌律化的過程中,詩人們開始注意句句押韻改為了隔句押韻。

三、格律詩的隔句押韻

詩歌最早的格律化出現在齊梁永明體盛行的時期,詩人們開始注意四聲八病。因此在一首詩中,開始注意到雙數句押韻,單數句除了第一句外,3、5、7等句不再押韻。

格律詩的押平聲韻,白腳仄收(不押韻的尾字叫做白腳)的規則,在齊梁以後基本就確定了。到了唐朝,格律詩的規則完全固定下來,就形成了成熟的格律詩。

隔句押韻是格律詩的特點之一,例如杜甫秋興八首之一,首句以外,其他單數句都不押韻,雙數句押韻: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四、七絕的隔句押韻

在格律詩種,七言近體絕句就是最常見的一種詩體。

近體七絕和七律一樣,有四種形式,兩種首句押韻,兩種首句不押韻。

高鼎《村居》就是首句押韻的仄起平收七絕: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相同詩體的如:送劉萱之道州謁崔大夫(唐·劉長卿) 

沅水悠悠湘水春,臨岐南望一沾巾。信陵門下三千客,君到長沙見幾人。

望廬山瀑布水二首 其二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結束語

齊梁以後,隔句押韻不僅僅是格律詩的專利,很多大多數古體詩也是隔句押韻。

剛才舉例的時候,有句句押韻的唐詩,這種詩都是古體詩。近體詩(格律詩)的要求非常嚴格,必須隔句押韻(首句不一定)。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村居》是清代高鼎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為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是一首近體律絕詩,要求平仄合律。

簡言之,這首作品的格律應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第一句是完全符合平仄,仄起平收,

第二句平起平收,根據換韻規則,一三不論,也是符合格律的

第三句平起仄收,一三五不論,雖不合律,但是最後以仄聲收,完全符合正體格律的,“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用韻規律

第四句一三不論,其他也是合韻之作。

所以,這首詩天,煙,鳶押韻是完全符合聲律規則的。

推薦樓主看一看王力的《詩詞格律》,解釋的更加詳細清楚。

謝謝


少女心與文士夢


題主問:為什麼只有天,煙,鳶這三字是押韻的?看來題主對古詩詞的知識不太瞭解。

在這裡我先作一個簡單的科普吧。

所謂韻,大致等同於現代漢語的韻母。所謂押韻,是指在詩詞中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韻部的字,放在幾個句子的相對、相應的位置上,一般都在句尾。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押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幾乎沒有不押韻的,哪怕現代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因為句子押韻,不僅便於吟誦和記憶,更使作品具有節奏、聲調諧和之美。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詩詞聲韻的諧和,把兩個以上同韻部的字放在幾個句子的相同位置上,就可以達到同類樂音在同一位置上重複迴環的音韻美。

古人寫詩詞押韻,是有韻書的,韻書是由朝廷頒佈的,由專人編寫的,按韻部編排漢字的,像現代詞典一樣的書。古韻書或稱韻典,歷史上有好多部。魏晉六朝的韻書大都依據方音編寫,直至隋代統一南北朝以後,才出現了適應當時政治統一形勢需要,便利各地人士應用的《切韻》。此後,唐,宋,明,清各有“官韻”。目的在於為全國各地的士子讀書寫詩規定一種標準的字音。韻書很多,不少已經失存,現在最常用的大約是《平水韻部》,《詞林正韻》,其他的有《廣韻》《唐韻》《集韻》《中原音韻》《佩文詩韻》《五音集韻》等等其中又分為詩韻及詞韻,至於是哪些我弄不清,最多知道,寫詩用的是《平水韻》,寫詩曲的《詞林正韻》。現在很多人分不出平,上,去,入,除了部分人堅持用古韻,也有不少人用《中華新韻》

《平水韻》是因為刊行者劉淵原籍為江北平水(今山西臨汾)而得名。平水韻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劃分成106個韻部,是更早的206韻的《廣韻》的一部略本。

依據漢字的聲調不同,韻又有平韻和仄韻的不同,所謂平仄,簡單地說大致可按代漢字的陰平,陽平為平,上聲,去聲為仄來區分。按古音韻學說字有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入聲字的發音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基本上沒有了,只是在少數方言中(比如上海話)還有保留】,平上為平,去入為仄。

古詩詞的押韻規律,大致分三種情況:一是古風(相對於近體詩而言),二是近體詩,三是詞。

古風的押韻不太嚴格,可押平韻,也可押仄韻。可鄰韻通押,也可一韻到底,還可換韻。可每句押,也可隔句押。

格律詩的押韻是比較嚴格的,不論絕句(共四句,每句五言為五絕,每字七言為七絕),律句(共八句,也分七絕,七律),排律(八句以上為排律),都必須是雙句必押平聲韻,單句除首句外必須不能押,而且要用仄聲字,至於首句則可押可不押,如不押則必用仄聲。押韻的句尾字叫韻腳,不押韻的叫白腳。

題主問到的這首詩《村居》,是清朝詩人高鼎的一首絕句。

村居

[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仄中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從這首詩的平仄韻律看是一首首句入韻的近體七絕,所押韻為平水韻下平一先。所以就是隻有天,煙,鳶三字押韻了。

零零散散講了這麼多,不知可有用否?

就此分享。錯誤之處,望高人批評指正,謝謝![祈禱][祈禱][祈禱][祈禱][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望憂草


《村居》裡,天,煙,鳶,為什麼只有這三個字是押韻的?


這首村居總共才四句,有三個字押韻。

村居 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是一個押韻的相關問題。這個問題由於我們平時習以為常,就好像很多人一聽到絕句就自然知道是四句一樣,只要看到詩就認為第三句肯定是不押韻的。

其實這是一種常態認知帶給我們的知識盲區。

說簡單點,就是因為我們平時看到的多是這種結構,單句不押韻,雙句押韻。看得多了,就認為所有的詩都是這樣,所有的押韻格式都是這樣。

大部分人只要提到唐詩,第一反應就是“床前明月光”。其實李白的這首《靜夜思》是一首古體詩,根本就沒有平仄格律的限制。說到了這裡,很多人又會驚訝了,怎麼可能?最偉大的詩人,最偉大的時代,流傳最廣的作品,居然不合格律?

事實就是這樣。

我們學習的知識有很多沒有必要涉及的盲點。比如初高中古文詩詞教學根本就不會涉及到平仄格律,也就連中國古詩中最基礎的兩種類別:近體詩(格律詩)、古體詩(不遵守格律)這種常識,大部分人都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最偉大的詩人是李白,模模糊糊知道中國古詩後來都是格律詩,就想當然地誤以為李白寫的流傳最廣的作品肯定是符合格律的,而且大部分人就算知道有平仄格律一說,區分格律體與非格律體也就是看字數和句數。

這沒什麼關係,因為格律知識對於今天的寫詩的人來說並不重要,對不寫詩的人來說更是毫無用處。所以,不知道沒什麼關係。

押韻也是同樣的道理。其實押韻分為隔句韻和排韻。

隔句韻就是隔句押韻,排韻就是句句押韻。

在中國詩歌發展早期,這兩種押韻格式就是並存的。我們看《詩經》裡的句子:“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們可以看到前兩句就是排韻,後兩句就是隔句韻。排韻可以迅速形成語氣的節奏感,而隔句韻則是打破這種規則,讓詩句的吟唱表現方式更加靈活,更加新穎。

那麼有沒有單獨用排韻,或者單獨用隔句韻組成的詩歌呢?

到了西漢時期,因為音樂越來越複雜,作為歌詞而存在的詩,長度就必須增加來適配。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七言詩,而七言詩最早是漢武帝在柏梁臺與群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這就是最早的七言,由於一人一句的聯詩,沒有一氣呵成的感覺。當然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每人一句,這個人就必須在這一句中把意思表達完整,不會形成斷句,沒有必要用不押韻來區分上下句,所以在這種詩體中一直保持著排韻。

這種格式一直在七言中流行,直到東漢末的曹丕,開始真正把七言送上一個比較正式的詩歌位置,但還是使用排韻,比如他最著名的《燕歌行》: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細讀《燕歌行》,我們會發現它因為使用排律,所以內容的分割是靈活的,可以兩句為一小段,也可以三句為一小段。這種情況在格式自由的古風中是沒問題的,而且在古風中押韻還可以轉韻。但是這首《燕歌行》是一韻到底,慢慢地開始向唐詩格式靠近。這首排韻詩是七言詩的一個關鍵節點,因為當時的詩還在曹操的四言,曹植的五言這些主流詩歌體式中創作,七言屬於後來者。

而到了曹植開創漢字音韻學之後,這種排韻的格式就基本上退出了詩歌主流。

因為詩在這個時候已經獨立在音樂之外(西漢初就出現了“徒歌”),成為了文本文體,不再僅僅用於演唱。漢字音韻學在魏晉南北朝飛速發展,沈約、周顒總結出“平上去入”四聲標註法並且應用到詩的創作,直接催生了唐武則天時期的平仄劃分和近體詩的格律標準。

押韻也產生了變化。既然不再歌唱,成為詩人抒發感情的吟誦體,自然就回到了《詩經》時期的隔句韻格式或者排韻和隔句韻混用的兩種方式。

即使到了今天的現代詩詞,我們也只在歌詞中能看到句句押韻的排韻,因為音樂的調整變調,漢字本身是否押韻、平仄都沒有關係,並不會影響我們的演唱。

詩成為朗誦作品,就必然是隔句韻或者兩者混用,這樣才能保證聲調起伏,同時在古詩中還起到句讀的作用,讓我們知道如何斷句。

而在近體詩中,隔句韻的格式就是平(仄)起不入韻格式,就是單數句都不押韻,只有雙數句押韻,比如《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而使用隔句韻、排韻混用的,就是平(仄)起入韻格式,一、二、四句押韻,第三句不押韻。

《村居》就是這樣: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就是近體詩的兩種基礎平仄格式,已經被固化。所以只要是近體詩,第一句有押韻、不押韻兩種,但是第三句絕對是不押韻的。否則的話就不是近體格律詩了,甚至連不遵守格律的古體詩也拋棄了完全的排韻押韻法,因為不適合吟誦。

我們把“兒童散學歸來早”改成“兒童散學歸來前”,就得到四句押韻的排韻古風作品,寫在紙上看不出來,但是我們朗讀一下,就會發現問題所在了。

但是如果譜上個曲兒拖長了音調,發生變音的演唱,又沒什麼關係了。

這是詩發展到獨立於音樂之外,依靠漢字音韻本身來保障節奏、音律的必然結果。


梧桐樹邊羽


老師您好!很高興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村居》是清代高鼎的一首詩。原詩如下:《村居》 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絕句和律詩統押平聲韻,就是韻腳為一聲、二聲的字。從形式上講是隔句押韻,即偶數句要押韻,而奇數句不押韻。押韻的字要求是在同一韻部裡面的。

這首《村居》,第一句的韻腳是“天”,拼音為tian,一聲,屬於平聲韻;第二句的韻腳是“煙”,拼音為yan,一聲,屬於平聲韻;第三句的韻腳是“早”,拼音為zao,三聲,屬於仄韻,它不押韻;因為它第三句是奇數句,不用押韻。第四句的韻腳是“鳶”,拼音為yuan,一聲,屬於平聲韻。所以,這首詩裡只有“天”、“煙”、“鳶”押韻。它們都押“an”韻,一聲,屬於押平韻。


魯呦萍


春居,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輕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這首詩的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天,煙,鳶三字屬於平水韻下平"一先"部。

這是一首平起的七言律絕。需要說明兩點,一,第二句的"拂"字和第三句的"學"字在平水韻中是入聲字,因而也是仄聲字。我們無論讀詩還是寫詩,如果你用的是平水韻,哪就不僅是在韻腳按照平水韻來.規則,而且在整首詩中的所有的字都按照平水韻來規則。另一方面,如果你用新韻,那就在整首詩中都用普通話的發音來規則。

這首詩中,第二句的第一字,該平用仄,第三字,該仄用平,對第一字可以解釋為救拗。第四句的第一字該仄用平,是可以的。所以,這首律絕是合格的。





木山文


【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其實,作為一首七言絕句,二四句最後一字必須押韻,第一句並不強求。比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然而,許多七絕包括這首《村居》,第一句也是押韻的。比如李白《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多讀幾遍,多讀幾首,我們會發現,一二四句押韻,整首詩便更加朗朗上口,富有韻律感。但是,如果四個尾字都押韻,卻會過猶不及,猶如打油詩、順口溜一般了。不信請看,如果把第三句給隨便改一下,全詩變成: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樂顛顛,忙趁東風放紙鳶。讀後是否令人滑稽感頓生。

所以,《村居》這樣就對了,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如今,又是這個季節,我的村居呢?放紙鳶的少年呢?如煙的楊柳,如煙的鄉愁啊……





橫舟待故人


押韻是同韻母的字在相同(按:說“相應”為好)位置上重複出現。在相同位置上重複出現的同韻母字,自然稱為韻腳。第一個韻腳的出現,稱為起韻。

、近體詩、古體詩和詞的押韻

(一)近體詩

1、一般只押平聲韻

2、兩句一押韻,韻腳在偶句的句末。有一部分是首句起韻的。

3、必須一韻到底,不能換韻。

4、必須在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不能鄰韻通押,更不能四聲通押。只有首句起韻的可用鄰韻(只有首句起韻的才允許在首句用一個鄰韻字)。

5、不能出現重複的韻腳字。

(二)古體詩

1、可用平聲,也可以用上、去、入聲。

2、有的是兩句一押韻;有的是一句一押韻;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韻。

鮑照以前的七言古詩都是一句一押韻的。一句一押韻的七言古詩稱為柏梁體。

3、可以一韻到底,也可以換韻。

如王維的《桃源行》,全詩32句,平聲韻和仄聲韻交替使用。一至四句用上平十一真韻,五至十句用入聲一屋韻,十一至十四句用上平十三元韻,十五至十八句用入聲十四緝韻,十九至二十二句用上平十五刪韻,二十三至二十八句用入聲十七霰韻,二十九至三十二句用下平十二侵韻。

4、可以從一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屬用本韻。同近體詩);也可以從相鄰的兩個或幾個韻中選擇韻腳字(屬通韻。近體詩除首句起韻的特例之外,不存在這種情況)。

5、在通韻方面,不僅同聲中的鄰韻相通,而且聲之間也可通韻。聲之間通韻的,上、去聲通押的為多。

6、可以出現重複的韻腳字。

(三)詞

1、押韻有密有稀

⑴一句一押韻的。如“長相思”

⑵兩句一押韻的(較常見)如“卜算子”等。其中也有首句起韻的。如“玉樓春”

⑶在兩句一押韻間雜著一句一押韻或間雜著天、四句一押韻。

⑷三、四句以致五六句一押韻的。這在長調節器中較多見

2、有的一韻到底,有的可以換韻

3、換韻的幾種情況

⑴相隨式。如“菩薩蠻”,第兩句一韻,依次換下去,不出現同韻。

⑵迴環式。如“釵頭鳳”、“惜分釵”現韻相換,先是甲韻換為乙韻,然後再由甲韻換乙韻。

⑶懷抱式。如“定風波”。詞的上片首尾為甲韻,中間為乙韻。

⑷兩韻或幾韻相換,但以一韻為主。如“相見歡”、“定風波”。“定風波”有甲乙丙三韻相換,以甲韻為主,韻腳步字最多(丙韻字最少)並且詞不達意的首尾都為甲韻

4、有的用本韻,有的通韻

通韻方面的幾種情況:

⑴不同部的韻通用

⑵同部不同聲的韻通用 ①有一些是隨便通用不同聲的韻,平、上、去、入四種聲通押的都有,但以上、去聲通押為常見。②有的詞則明確規定,平聲要和上、去、入通押。如“西江月”、“換巢鸞鳳”。

5、有的可以出現重複的韻腳字



令狐騷俠


《村居》是一首七絕詩,是屬近體律詩的一種形式,我們知道詩詞,歌曲,以及我們平時說話,每句的最後一個字如果押韻,聽起來就感覺舒服好聽。而格律詩的句式和押韻都是有嚴格規定的。這首村居;

草長鶯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

忙趁東風放紙鳶。

是屬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平平平仄

平仄平平仄仄平

形式的。按格律規定是一、二、四句押韻,

所以這首詩也只能是天、煙、鳶三字押韻。


苦樂皆隨遇


我查了一下,題主提問的《村居》,是清代高鼎所作。原詩為: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輕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在這首詩中,高鼎釆用的是仄起首句入韻七言絕句、平水一先韻律。我學詩時體會,採用該韻律寫詩,主要應遵守兩項要求的約束:

1:四句各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韻,且不超出"一先"的範疇,第三句不要押韻。

高鼎的這首七絕,第三句未押韻,第一、二、四句的尾字分別為天、煙、鳶,都在平水一先韻範疇之內,完全符合要求。題主所問,為什麼只有三個字押韻?我的回答是:因為該詩韻律只要求這三個字押韻。

②:仄起首句入韻七絕的平仄要求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實際應用時,每句的第一、三、五字,可平仄靈活應用,但除首末兩字外,不可孤平,也不可三仄尾。必要時可釆取拗救措施。

高鼎的這首七絕,實用平仄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句詩文中,一、二句平仄完全合拍,僅第二句的首字、三字,第四句的首字,共三個字變換了平仄,但也完全符合上述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