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文化大革命之後人才奇缺——“少年班”計劃的誕生和隕落

1974年5月,物理學家李政道回國訪問後,看到“文化大革命”後的中國教育十分落後,便向毛主席建議,從全國選拔出一批約十三四歲 各方面符合條件的青少年,送到大學裡去學習,培養一支能為社會做貢獻的隊伍。

李政道的這建議在4年後 的1978年3月9日得以實現。當時,經過千挑萬選來自全國各地的21名青少年,組成了首個“少年班“。


文化大革命之後人才奇缺——“少年班”計劃的誕生和隕落


被送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國科技大學學習。在這21位被選中的青少年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只有11歲,他們被稱作“知識荒原上的少年突擊隊”。

1979年,在總結前兩期招生經驗的基礎上,科大少年班對招生方法進行了改革,將高考作為初試,中國科大批閱試卷,然後選擇優秀者進行復試,以達到檢驗考生是否達到高中文化程度的目的。

在學生入校後,少年班又提供了一種與眾不同”的教育模式一少 年班學生可以自由地選課、選專業、選導師。


文化大革命之後人才奇缺——“少年班”計劃的誕生和隕落


在過去40年中,少年班共畢業4140人,已畢業校友中約90%進入國內外教育科研機構繼續深造。大 批優秀畢業生在國內外著名學府、 科研機構脫穎而出,成長為國際一流的科學家。

許多人在IT、金融、製造等行業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為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40年來少年班桃李滿天下,實現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質量人才”的辦學目標。

雖然少年班拿出瞭如此傲人的成績單,但同時幾乎每年,少年班裡都會有幾個“問題學生”被退學,有的是因為自控力差、學業跟不上,有的由於品行不端,有的因自理能力差而休學。這使得少年班頭頂那耀眼的光環徒增了幾分灰色。


文化大革命之後人才奇缺——“少年班”計劃的誕生和隕落


當年第一批選出的21名孩子中,有3名已經是家喻戶曉的“天才神童他們分別是寧鉑、謝彥波和干政。然而,被裹挾在時代洪流中的個體,在群體的聲浪前毫無招架之力。

幾十年後,寧鉑出家為僧,謝彥波和普林斯頓導師鬧翻,干政患上精神疾病,--個時代自此落下帷幕。這未必是他們“不行了”,而是”神童”” 的光環給了他們遠遠超出常人的壓力,因為周圍人常常都會忘了一個事實:神童也是人。

伴隨著幾位明星少年的“隕落”,有關少年班“拔苗助長”的質疑聲四起,社會的輿論對少年班造成了很大的衝擊。曾經一度有多達13所高校開辦少年班,近年來陸續停辦至只剩3家。


文化大革命之後人才奇缺——“少年班”計劃的誕生和隕落


而中科大少年班學院經歷了兩次擴容,1985年成立教學改革試點班,2010年開辦創新試點班。傳統意義上的少年班反而成了學院內人數最少的群體。喧囂過後,少年班日漸常態化。

2018年是中國科技大學建校60週年,也是少年班辦學40週年。少年班學院官網用這樣-句話概括:這是成果豐碩的40年,也是風風雨雨的40年。

可以說,少年班40年,見證著我國教育從整體匱乏到過度焦慮的歷程。少年班的早慧、早培以及進入社會後的發展,也是一面鏡子,有助於我們從一個側面審視這種“趕早 ”教育的內在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