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少年班"的天才神童們,後來都怎麼樣了?

看到這個標題估計很多人內心的第一反應就是冒出了3個字,"傷仲永"。這麼武斷其實也大可不必,我們先來看一組關於"少年班"的數字好了。

2008年,中科大少年班創辦30年之際出了這麼一份數據。在過去的30年間,少年班總共招生31屆,學生共1220人,當時已畢業1027人。其中有91%的人考取研究生,且單單是1983-1998年這16屆590人當中,就有64%獲得博士學位,剩餘的人數中,26.9%也獲得了碩士學位。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

如果有人覺得讀書本領代表不了什麼,那麼我們再來看幾個數據。根據不完全調查結果顯示,少年班的學生有約20%終身投入科研事業,93人擁有國內教授、副教授職稱和國外終身教職,成為著名科學家的也不在少數;其他的那些人當中有70%活躍在海內外各熱門領域,世界500強任職的有35%左右。

這些數據一擺,已經足夠說明一個道理:"這世界上真的有天才,天才們的道路就是會比普通人走得更好更平坦。"可除開這些"光榮"數據之外的人呢?說起來很多人可能不太信,他們其實曾是少年班的"招牌"。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

中科大少年班的建立跟一個名為寧鉑的天才神童有著密切關係。1977年,江西冶金學院的教師倪霖給時任副總理的方毅寫了一封信,長達10頁的內容只為了推薦江西贛州一名13歲的天才兒童,寧鉑。

倪霖在信上表示寧鉑的天賦真不一般,沒上過幼兒園就能2歲背詩,5歲自主閱讀,看箇中醫書就能開藥方,看個圍棋書就能跟人對弈,沒人對他進行過系統性教育,他卻能夠通過自己對書本的理解,在很多方面碾壓大部分同齡人。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

方毅的批覆看起來很重視:"如屬實,應破格收入大學學習。"要說一位全國副總理真有那麼多時間去關注某個地方出了位神童嗎?可能性很小;但如果這個神童正好貼合了一份早就被擺在桌案上的提議,一份因某些特殊原因被擱置,如今又再度提起的提議呢?

1974年,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到中國訪問時,面對全國已經廢除高考的情況,在希望中國人才培育不要全面停滯的動機下,表示是否可以小範圍儘快培養一批頂尖人才?但當時那個情況大家也都懂,所以一直到1976年一切結束後,這個提議才又重新進入大人物們的視線,恰好寧鉑的事就這麼"撞"了上來。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

說造勢也好,說寧鉑真的有優勢也罷,總之在後來的考察中,寧鉑直接用圍棋連贏方毅兩局,一時間捧成了"中國第一神童",中科大關於天才神童的選拔也正式開始。1978年3月8日,21位僅僅13、4歲左右的孩子正式成為了大學生中的一員。

這些天才們大多數是衝著寧鉑的名氣來的,寧鉑在當時的全民推崇下成為了一個代表,一個家長用來激勵孩子們的"正面教材",因此他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全部都被放大了,人們對他的要求超過了他的承受能力,大家都忘了這不過是個13、4歲的孩子。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

他開始惶恐,開始不安,開始感到壓力,在日復一日對於失敗的懼怕之下,他"傷仲永"了,成為了寥寥無幾的沒有繼續考研的人之一。順便說一下,寧鉑本身還是有繼續"發光發熱"的可能性,因為在1年後的分專業時,寧鉑的目標本來就是自己更為擅長,更為感興趣的天文學,但偏偏中科大沒有開設這一門專業。

中科大沒有的專業南京大學有,寧鉑提出申請想轉學,但是遭到了學校的拒絕,並告訴他:"既來之,則安之。"到底是老師們真的覺得寧鉑能夠學好物理,還是不願放棄這塊"活招牌",全看你自己怎麼去想。後來寧鉑迫於外界壓力,毅然選擇出家。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

少年班裡"高開低走"的不止寧鉑一人,也包括了11讀大學,15讀碩,18讀博的物理天才謝彥波。謝彥波三年級自學完初中數學,四年級自學完高中數理化,五年級就開始研究幾何跟微積分;當時剛進少年班的少年們迎來了一次關於熱力學考試的"下馬威",完全沒有複習過的謝彥波卻得了98分。大家問他學習方法,他表示:"難道不是上課聽聽就行了嗎?"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

但是後來為何謝彥波沒了消息呢?因為少年班教會了他學習,卻沒有教他如何去交際。少年成名者難免傲氣滿滿,謝彥波無論是隨當時的中科院副院長周光召讀博士時,還是後來轉到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師從197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菲利普·安德森時,都跟導師們關係不太好,這在當時的圈子裡並不是一個秘密。

謝彥波最後的結局其實比起普通人來說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他成了中科大的近代物理系的一名教師,結婚,分房;但跟他曾經的年少輝煌相比,的確挺讓人唏噓。跟寧鉑跟謝彥波相反的是另外一名"拖後腿"的學生,張亞勤。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

張亞勤看了媒體上關於寧鉑的報道後,暗自下定決心好不容易考進了少年班,卻沒想到一來中科大直接傻了眼:原本在學校裡能夠傲視群雄的自己,如今卻成了班上"拖後腿"的人,這裡的天才實在是太多了。

張亞勤的母親一直告誡他:"你只是個普通孩子,不是什麼'神童',被記者過多報道,被人過多談論,只會給你帶來壓力。"後來也有人說,張亞勤之所以如今這般出風頭,也跟他當時"不太受關注"有關。忘了說,張亞勤,先後擔任過微軟(中國)的董事長、微軟公司全球資深總裁,百度總裁。

那些從全國各地聚集到

今天講這麼個事其實就是想說明,神童存在,天才也存在,且他們的確比普通人更容易獲得成功一些;但問題是再出色的天才,如果過於受到旁人影響,後天的培養沒有跟上,一樣容易泯然於眾。

後天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比先天天賦更為重要,第2導師論文輔導,提高論文寫作能力,明確論文寫作思路與方法,鍛鍊論文學術思維,培養論文語言的寫作能力,讓您在之後的工作學習當中都能夠繼續受益。學論文,就上第2導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