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章草《隋贤出师颂》


章草《隋贤出师颂》

章草法帖。书者未详。 传世墨迹有二:一、绍兴内府本。 也称《隋贤出师颂》。淡牙色纸本,凡十四行,笔法淳古,结体遒密,墨采如新。清安岐称之为“神妙之迹”。卷前引首有宋高宗赵构题篆书“晋墨”二大字 。 卷后有米友仁跋,定为“隋贤书”,又有太平公主、锺绍京及宋内府诸印,明代王世贞以为帖系“ 幼安临出 ”,优于天府本。详《龠州续稿》。二、天府本,卷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题签“征西司马索靖书”,帖字大小与行次均与绍兴内府本相仿,《 宣和书谱 》有著录,《戏鸿堂法帖》据以刻入。王世贞尝谓: 天府本, 黯淡不甚可别,细玩其行笔处,似微蹇涩, 往往有枫落吴江之恨。 以上二种均有影印本行世。又传南宋王崧《云泽法帖》曾收有萧子云所书《公师颂》,已佚。


《出师颂》释文

茫茫上天 降祚為漢 作基開業 人神攸讚 五曜宵映

素靈夜歎 皇運未授 萬寶增煥 曆紀十二 天命中易

西戎不順 東夷構逆 乃命上將 授以雄戟 桓桓上將

實天所啟 允文允武 明詩閱禮 憲章百揆 為世作楷

昔在孟津 惟師尚父 素旄一麾 渾一區寓 蒼生更始

移風變楚 蕩伐獫狁 至於太原 詩人歌之 猶歎其艱

況 將軍 窮域極邊 鼓無停響 旗不踅(該字左上部為“車”)褰 渾御遐荒 功銘鼎宏(去蓋右加金)

我出我師 於彼西疆 天子餞我 輅車乘黃 言念舊勞

恩深渭陽 介珪既削 裂壤酬勳 今我將軍 啟土上郡

傳子傳孫 顯顯令聞

《出师颂》自唐朝以来,一直流传有序,唐朝由太平公主收藏,宋朝绍兴年间入宫廷收藏,明代由著名收藏家王世懋收藏,乾隆皇帝曾将其收入《三希堂法帖》。1922年,逊位清帝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将该卷携出宫外,1945年后失散民间。2003年7月突然在中国嘉德2003年春季拍卖会上亮相,引起业界轩然大波。

本幅无款。鉴藏印记有22方,计为:唐太平公主梵文印“三藐母驮”,唐邵王李约“约”和“邵约之印”,唐中书侍郎王涯“永存珍秘”(钤两处);宋高宗“绍”、“兴”(联珠印)、宋内府“书印”(半印)和“内府秘书之印”;明以前人之“蓑笠轩印”、“历代永宝”、“刘氏中守”、“刘完私印”、“安元忠印”及二印文不辨之印;清安岐“仪周珍藏”,清内府“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乐寿堂鉴藏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诸玺。

后纸宋米友仁跋:“右出师颂,隋贤书,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米友仁审定。”右下钤“监书画博士印”。左鉴藏印记6方,计有:“物”(半印)、“□轩”、“□□山牧”、“古希天子”、“寿”及一印文不辨印。右鉴藏印6方,为“安仪周家珍藏”、“五福五代堂宝”、“八徵耄念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鉴赏”、“无逸斋精鉴玺”。

引首篆书“晋墨”两字及花押“伍”,押上钤“御府图书”,据押和印,前人定为宋高宗书,实为明人仿写。另有清内府鉴藏印“太上皇帝”、“石渠定鉴”、“宝笈重编”、“宁寿宫续入石渠宝笈”。左上乾隆癸巳(三十八年,1773年)御题一段。

前隔水鉴藏印有:明王世懋“琅琊王敬美氏收藏图书”,清安岐“安”、“仪周鉴堂”,清内府“八徵耄念之宝”。后隔水乾隆戊辰(十三年,1748年)御题一段,下钤“乾”、“隆”印,另有清安岐鉴藏印“麓邨”。

此本见于著录的有:明•詹景凤《东图玄览》、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吴其贞《吴氏书画记》、孙鑛《书画跋跋续》、清•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吴升《大观录》、《石渠宝笈续编•宁寿宫》、阮元《石渠随笔》、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倪涛《六艺之一录》等书。刻入《三希堂法帖》。

根据著录书及鉴藏印记,此本称为“绍兴本”《出师颂》,据米友仁跋,多定为隋贤书,也有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写,乃至唐人作。流传情况大致是:唐代经太平公主、李约、王涯先后鉴藏;南宋绍兴年间入内府;明归王世懋;清初由安岐收藏,后入乾隆内府;民国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初九日,溥仪以赏赐溥杰的名义携出宫外,1945年后散落匿于民间不彰60余年;2003年由拍卖公司征得,故宫博物院以巨资购回。

《出师颂》作为流传有绪的章草墨迹曾留存有两本,一为此“绍兴本”,一为“宣和本”,后者曾入北宋内府,有宋徽宗标题“征西司马索靖书”及“宣和”瓢印,一般定为西晋索靖书,也有认为是梁•萧子云书,经北宋《宣和书谱》、明•文嘉《钤山堂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著录。其流传情况大致是:北宋入宣和内府,明代似从严嵩家辗转入文彭手,后售于项元汴,入清后不存。“宣和本”曾刻入董其昌《戏鸿堂帖》,王肯堂《泼墨斋帖》亦曾摹刻,今仅存法帖拓本。

绍兴本《出师颂》本无名款,后人认为是西晋索靖或南朝梁•萧子云作,或谓隋贤或唐人书,并无定论。从本幅中有唐太平公主、李约、王涯等人鉴藏印看,书写不会晚于初唐。据宋•米友仁跋定为“隋贤书”当较可信。此书属较典型的早期章草书体,“蚕头凤尾”带有隶书遗痕,“银钩虿尾”具草书特征,整体书风规整而不失变化,劲健中见自然飞动之势,古朴又典雅,是六朝以来创立规范章草的传统体貌,唯稍增飘逸之势,与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草体大致相近。故定为隋人书是合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