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蘋果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你還敢說它沒有創新能力、在擠牙膏、割韭菜嗎?


蘋果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你還敢說它沒有創新能力、在擠牙膏、割韭菜嗎?



最近蘋果股價再創歷史新高,僅2019年一年就實現了翻倍,這,都不能說是大象起舞了。


簡直是大象蹦迪。


蘋果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你還敢說它沒有創新能力、在擠牙膏、割韭菜嗎?

蹦迪的原因主要是利潤好,尤其最近的AirPods系列簡直是印鈔機,割的消費者不要不要的。


蘋果雖然賺的錢越來越多,但是質疑也從沒少過:

蘋果還在創新嗎?



蘋果這叫創新嗎?


蘋果還能創新嗎?

確實,這些年 iPhone 的外觀變化並不大,新品賣一年,換個顏色又一年,多個攝像頭再一年。


這打補丁的方式,跟我姥姥有一拼。

那消費者自然就抱怨了,蘋果是不是把賣點都攢著,隔兩年放一個來誘惑消費者換機。

蘋果真的是沒有創新能力、在擠牙膏、割韭菜嗎?

我們看就不見得。

如果以外觀來看,好像修修補補,但如果深入內核,就會發現,蘋果依然如此強大。就像蘋果CEO庫克接受採訪時自證清白一樣:

公司的精神和基因在創新方面從未如此強大過,產品線從未如此強大過。

那麼,蘋果真實的創新能力到底如何?


我們來捋一捋。


Part1.不再看重面子


既然不少人在說蘋果現在不創新了,那麼至少肯定了一點:蘋果以前創新過。至於多“以前”,見仁見智。


我們先看一個列表,關於歷代 iPhone 用到並被業界追隨的新技術:


  • 2007 年初代 iPhone:電容觸摸屏、玻璃顯示屏、光感傳感器、接近傳感器、重力傳感器;
  • 2008 年 iPhone 3G:3G 通信技術
  • 2009 年 iPhone 3GS:8 GB 起大容量閃存、256 MB 內存
  • 2010 年 iPhone 4:A4 自研芯片、視網膜屏幕、雙面玻璃、陀螺儀
  • 2011年 iphone 4S:Siri,iCloud
  • 2012 年 iPhone 5:nanoSim,A6X 芯片支持高分屏的 iPad
  • 2013 年 iPhone 5S:按壓式指紋識別技術,蘋果首款 64 位 CPU A7
  • 2014 年 iPhone 6 系列:大屏幕,光學防抖,4K 30 幀/秒視頻錄製
  • 2015 年 iPhone 6S 系列:3D touch 壓感式觸屏
  • 2016 年 iPhone 7 系列:雙攝
  • 2017 年 iPhone 8 系列:4K 60 幀/秒 4K 視頻錄製;A12 仿生芯片
  • 2017 年 iPhone X:全面屏,TrueDepth 攝像系統,FaceID
  • 2018 年 iPhone XS:攝像頭單位像素提高至1.4 μm;智能 HDR 合成技術
  • 2019 年 iPhone 11 系列:三攝;DeepFusion 照相合成技術;超級視網膜屏幕

可以看到的是,與其說是創新越來越少,不如說是和外觀有關越來越少,功能也越來越集中於攝像拍照上,自然給消費者的衝擊越來越小,甚至出現了 iPhone 6的三段機身一直沿用在iPhone 8 身上,幾乎成了祖傳設計,吸引媒體火力並不奇怪。


在許多重要的設計和功能件的跟進上,蘋果的表現也確實不盡如人意。

2012年,三星旗艦Galaxy S5 已經把屏幕尺寸提高到 5.1 英寸,而三星的Gaxay note系列 也已經證明了大屏手機是市場剛需的時候。蘋果給出的解是 4 英寸屏幕iPhone 5s。並信誓旦旦的表示,大屏幕並不適合單手操作。

等用戶買完5s,蘋果第二年就發佈了最為暢銷的iPhone 6系列,買了5s的群眾望著身邊的5寸大屏幕欲哭無淚,你這拖上一年賣是幾個意思,小屏幕零件清庫存嗎?


蘋果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你還敢說它沒有創新能力、在擠牙膏、割韭菜嗎?

當年iPhone 6 發佈的時候,後置千萬像素攝像頭已經成為國產手機的標配。


結果,庫克卻拿著800 萬像素的手機,自豪地站在臺上,宣稱這是蘋果發佈過的最牛逼的手機。


蘋果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你還敢說它沒有創新能力、在擠牙膏、割韭菜嗎?

怎麼說呢,連果粉看著都有點尷尬。

至於 iPhone X 用的全面屏,在消費者看來也已經落於人後, 畢竟小米Mix已經提前搶下了第一臺全屏手機,再發布個帶著劉海的手機反而強化了蘋果不再創新的印象。

所以蘋果不敢創新,拿著業內老方案擠牙膏賣是實錘了嗎?

另一個維度上,可能故事並不相同。


Part2.功夫都在裡子


蘋果的外形變化雖然不給力,但在芯片、系統方面的突破,蘋果可謂是愈戰愈勇。

在 Geekbench 的跑分表裡,高通最新8核的驍龍 865 跑輸了6核的 A13,論單核性能,甚至只能勉強和蘋果兩年前的A11打個平手,而9年前,蘋果還沒有自己的手機芯片。

這個突破可沒少花錢。


從 2012 年以來,蘋果研發支出佔營收的比重從 2% 提高到 8%,2019 年研發支出高達 160 億美元,其中自研芯片更是重中之重。

蘋果為什麼這麼執著於芯片?


因為,如果要實現軟硬件無縫配合,就必須把芯片和系統,這一硬一軟兩大核心抓在手裡。

比如在照相領域,哪怕有1億像素,碰上暗光,還是會噪點多。而蘋果雖然沒喊出6400萬像素,但是卻推出了針對暗光的Deep Fusion技術:


用戶按下拍攝鍵的瞬間,光學發抖功能激活,相機自動完成多張相片的拍攝。然後, A13 仿生芯片會比對多張照片,去除模糊的部分,融合清晰的部分,並統一這些照片的對比度,最終合成為一張完美清晰的照片。

這一系列的操作都在瞬間完成,用戶毫無察覺,你以為你拍了一張照片,其實iPhone已經拍完九張不同的曝光的照片並且合成好了。相比之下,哪怕1億像素,碰上暗光,還是感覺照片躁點多,不自然。


蘋果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你還敢說它沒有創新能力、在擠牙膏、割韭菜嗎?

而AirPods 和 AirPods Pro 也是大有創新,蘋果自己開發的芯片革命性的解決了藍牙耳機雙耳音頻時間差問題,為自己高溢價的耳機構築了三年以上的技術護城河。更詳細的剖析,可以參見我們之前文章《半夜突發的新耳機,將成為蘋果的二號殺器》

其他領域的芯片,例如音頻編碼解碼器、音頻放大器、電源管理 IC,Apple Watch S 系列處理器,Apple Watch 心率傳感器,手機GPU等等,這些都是蘋果自研


蘋果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你還敢說它沒有創新能力、在擠牙膏、割韭菜嗎?

2018年發佈第一款自研GPU,2019年霸榜

為了解決通信問題,蘋果還收購了英特爾的基帶芯片業務“含硅量”進一步攀升。

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一張表,來看看蘋果在芯片領域的突飛猛進:

  • 2010 年:A4(CPU)
  • 2011 年:A5(CPU)
  • 2012 年:A5X、A6、A6X(CPU)
  • 2013 年:A7(CPU),Touch ID 和 Apple Pay 安全組件,M7 協處理器
  • 2014 年:A8、A8X(CPU),M8 協處理器
  • 2015 年:A9、A9X(CPU),M9 協處理器,Apple Watch S1 芯片
  • 2016 年:A10 Fusion(CPU),AirPods W1 芯片,Apple Watch S1P、S2芯片,MacBook Pro T1 芯片
  • 2017 年:A10X Fusion、A11 仿生(CPU),M11 協處理器,集成 GPU,AI 芯片,Apple Watch W2、S2 芯片,MacBook Pro T2 芯片
  • 2018 年:A12、A12X 仿生(CPU),iPhone XS電源管理芯片,Apple Watch W3 芯片
  • 2019 年:A13 仿生(CPU),AirPods Pro U1、H1 芯片

如果把A12,A13的出貨量按驍龍855的價格計算,蘋果的手機芯片營收能超過200億美金,穩居世界半導體企業前五

而且在半導體之外,蘋果還在另一條隱形戰線突破:系統層面不斷融入服務,構建用戶長生命週期生態。這方面的深入分析,可以在我們文章《萬億美金的蘋果,在樂視的路上越走越遠》中瞭解。

芯片、操作系統方面的創新,不容易被察覺,但這是品牌差異化、深挖護城河的重要措施。


Part3.國內如何創新


相比於蘋果執著的提升“

含硅量”,大部分中國廠商選擇了另一條創新之路:供應鏈創新。

道理很簡單。


國產手機廠商,在軟件方面,沒有辦法左右 Google Android;在芯片方面,對高通的影響也非常有限。

內事無法做主,就只好在手機產業鏈方面做些動作。因而國內手機廠商選擇積極地和供應鏈上下游深度合作,進行了一系列創新。

比如在全面屏領域,就有升降式、水滴式、打孔式、摺疊式、環繞式等多種方案,真正實現了一整塊玻璃通往數碼世界的美感。

而攝像頭方面,像素向億級別進軍,變焦水平向五十倍突破。至於快充、多卡多待、屏下指紋則更是標配。

這些功能式創新,好記好宣傳,也能滿足需求,帶來了一次次尖叫,因此,國產創新超越蘋果的印象,也就逐漸形成。但,客觀來看,這些創新構要構成護城河還是有難度的。


畢竟供應商今天給你,明天就給他,如果蘋果開口採購,那更是笑嘻嘻的就交出去了。

蘋果股價再創歷史新高,你還敢說它沒有創新能力、在擠牙膏、割韭菜嗎?

所以打破砂鍋說到底,只有加強自研芯片可能才是最後的護城河。不然,一直是“被捏著脖子的創新”。

因此,與其指責蘋果還能擠多久牙膏,不如思考一個問題:

系統裡子和硬件面子,氣宗和劍宗,這兩條創新之路,到底誰能走的更遠。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