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回溯“非典”,本次疫情對銀行業的衝擊有多大?

回溯“非典”,本次疫情對銀行業的衝擊有多大?

✓ 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銀行業整體資產質量不會出現較大滑坡。

✓ 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銀行小微企業貸款、普惠型貸款總量佔比較低,疫情對銀行業整體影響可控。

✓ LPR利率走低擠壓銀行息差,但或因“對稱降息”及信貸總額擴大,銀行利潤不受或少受影響。

✓ “非典”期間數據揭露,疫情過後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顯著下降,尤其是受疫情影響嚴重的地區,我們判斷,此次新冠疫情後武漢金融業增速或出現較大滑坡。

出品 | 零壹智庫作者 | 楊茜雯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已一月有餘,銀行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其影響究竟如何呢?我們在總結現有觀點基礎上,結合自身判斷後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基本面穩健向好,銀行業整體不會出現較大風險,資產質量也不會出現較大滑坡。但從整體行業景氣度來看,在疫情之後金融業增加值增速或將下滑。

一、經濟基本面穩中向好,銀行整體資產質量不會出現較大滑坡

我們認為,只要中國經濟不發生較大程度的滑坡,銀行資產質量就不會太差。銀行主要面向大型企業、國有企業、政府平臺以及中小企業,大型企業及國有企業在疫情中韌性較大,疫情期間鮮受影響,疫情之後或迎來更大面積的反彈。

對於受影響較為嚴重的中小企業,我國銀行信貸整體投向中小企業貸款總額佔比較小,銀行整體風險可控,資產質量不會出現較大滑坡。

(一)經濟“弱企穩”,長期向好趨勢不變

決策層認為,“我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同時,2019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指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不過“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2018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受到嚴重影響,但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仍實現了31.54萬億人民幣的進出口規模,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國際貿易佈局日漸優化。2019年全年GDP總額99萬億,同比增長6.1%,符合預期目標。經歷2017年全面風險整治,結構化去槓桿,到了第三季度各項政策趨於寬鬆,經濟基本實現“弱企穩”。

2020年1月信貸保持高增,疫情之下M2仍然突破200萬億,總量增加的同時增速逐步回升。整體而言,1月信貸投放並未受疫情產生較大影響,同時我國經濟雖面臨較大壓力,但短時間內並不會因為疫情產生趨勢性的變化,整體經濟基本面向好。

(二)中小企業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但信貸體量在銀行體系佔比較小

此次疫情中,中小企業受到的影響較為嚴重,國有企業、大型企業韌性較足,受影響不大,且在疫情過後或將迎來信貸需求的大面積反彈。從我國銀行信貸投放上看,投向大型企業及國有企業信貸佔比較大,中小企業貸款佔整體比重較小。

據銀保監數據,截至2018年末,我國全口徑小微企業貸款餘額33.49萬億元,佔各項貸款餘額的23.81%,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9.36萬億元。我們統計了我國2018年六大行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總額(2019年年報未出全,2018年依然有部分參考價值)。

表1:2018年各大行小微貸款餘額(單位:億元人民幣)

回溯“非典”,本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有多大?

可見,小微及普惠類貸款總額佔比較小,對銀行整體風險影響可控。

(三)資產質量或不會出現較大滑坡

在我國整體經濟向好,銀行信貸風險較小的情況下,銀行資產質量不會出現較大滑坡。我們可通過回顧“非典”期間部分上市銀行信貸資產質量情況管窺一二。

整理“非典“期間部分上市銀行的微觀數據發現(因部分數據缺失,我們按照趨勢進行擬合,實線部分為真實數據,虛線部分為擬合數據,且未考慮大幅波動的情況),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不良率水平在疫情過後並未顯著提升,部分銀行在2003年3季度至4季度不良率有短暫上升,但之後迅速回歸正常水平,整體而言不良率水平超預期保持良好。

圖1:2002-2005商業銀行不良率(%)

回溯“非典”,本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有多大?

需要說明的是,2003年末國有銀行正經歷股份制改革,經債務重組、引進戰略投資者等運作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故不良率的大幅下行並非因“非典”引起。

整體而言,我國經濟目前實現“弱企穩”,長期基本面穩健向好;同時銀行信貸投放中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中小企業貸款佔比較小,銀行整體風險可控,資產質量將不會發生較大滑坡。

二、LPR下行,但銀行利潤少受或不受影響

自2019年8月18日央行完善LPR形成機制後,LPR利率持續下行。受疫情影響,國家密集出臺政策支持企業融資及復工生產、緩解企業融資壓力。貨幣手段包括下調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和LPR利率等。

圖2:LPR:1Y

回溯“非典”,本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有多大?

從數據上看來,2020年1月1日央行下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2月2日央行釋放流動性1.2萬億元;2月3日央行分別降低7天和14天逆回購利率10個基點;2月17日央行開展1年期MLF操作2000億元,調降10個基點;2月LPR利率報價下調至4.05%。2月26日1年期SHIBOR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1.499%。部分觀點認為,大規模下調貸款利率或擠壓銀行息差,對銀行利潤造成不利影響。不過,多數觀點認為銀行利潤受影響幅度並不會很大。

疫情發生以來,央行通過政策利率引導市場貸款利率下行,但超預期提供的流動性保證了銀行體系內的流動性充裕。流動性充足,政策加碼將促進銀行信貸投放,信貸提供的利差較高,增加資產端收益,另外LPR、SHIBOR同步走低將緩解部分銀行負債端成本。央行副行長劉國強透露未來或將適度調整存款基準利率,利率或迎來“對稱降息”。

同時,2月21日央行召開的2020年金融市場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要求今年徹底化解互聯網金融風險。一方面對第三方金融公司進行控制和約束,一方面引導全社會儲蓄利率中樞下移。故我們判斷,疫情疊加LPR走低對銀行利潤影響可能較小,甚至為正向作用。

三、二月信貸投放承壓,主要影響居民端,需求恢復需要時間

受疫情影響,二月份信貸需求承壓。部分觀點認為,企業端受延遲復工影響,短期內信貸需求減弱,待疫情結束後將迎來反彈,但居民貸款受疫情影響或許較大。我們認為,企業端信貸不同行業影響不同,其中批發零售業受到較大影響。居民端消費貸款、經營貸款受影響較為嚴重,住房貸款部分受影響較小。

(一)企業端批發零售貸款受影響較嚴重,其他行業少受或不受影響

整體來看,二月份信貸需求短期內將受到較大程度的影響。從微觀行業看,受到疫情直觀影響較嚴重的行業分別為旅遊服務、批發零售、交通運輸等,而製造業、建築業、採掘業、農業受到的影響程度一般。從我國銀行信貸行業投放結構看,製造業貸款投放比例最高,其次為交通運輸及倉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以及批發零售業(詳見零壹智庫報告《信貸與不良資產全景圖:十九個一級行業分佈與敏感度》)。

目前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已經大面積完成復工,但批發零售業或恢復較慢。從復工情況來看,據中企聯調查報告,中國製造業500強復工復產率達97.08%,部分地區製造業復工率超90%。截至2月22日,交通運輸部門及交通投資項目復工率超過66%,且已有27個省份恢復了省際省內的客運班線或者包車。除了疫情較嚴重的湖北省以及因氣候原因暫時不具備復工條件的西北、東北省區外,全國其他省區鐵路在建項目復工率達到36%,預計到2月底3月初將實現較大範圍的復工。批發零售業受疫情影響較重,目前也有超50%的企業已經恢復工作。

銀行貸款投放較大的行業已實現大面積復工,企業端信貸投放受影響可控。同時由於一月份信貸投放高增,普遍而言二月份信貸增速本就相對全年各月份較低,對銀行對公類貸款全年影響較小,另外疫情結束後企業端貸款也將補需求,迎來較大反彈。

(二)居民端受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在消費及經營貸款上

居民端貸款受影響較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1)因新冠疫情影響,居民購房受到抑制,按揭貸款投放後移,但由於二月份購房體量在全年銷量中佔比重不大,這一影響將得到控制;2)因“被困”在家導致消費減少,基於消費場景的信用卡、消費貸款類業務受到較大影響,且復工後恢復速度較為緩慢;3)個人經營貸款受到一定影響,節後復工後有望反彈。

1、就購房需求抑制而言,看房、面籤等受疫情影響確有減少,不過每年房地產銷售“大季”一般集中在四、五月份及九、十月份,一二月份銷售增速一般而言全年最低,在房需求上對住房貸款影響或較小。

圖3:商品房銷售額累計增長(%)

回溯“非典”,本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有多大?

2、疫情期間居民足不出戶,消費大幅減少。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預計受疫情影響,1、2月份消費將減少1.38萬億,約為2019年全年總消費的5%,主要影響在於餐飲業、電影票房、專業演出及賽事、旅遊消費等,且這部分雖然在疫情結束之後會出現反彈需求,但恢復也會較慢。因此衍生出的信貸需求隨之減少,從而影響銀行信用卡、消費貸等業務。

不過就歷年數據來看,2-3月份的短期消費貸款投放量佔全年比重依然不高,可能原因是雖然春節前後居民消費旺盛,但現金流同時較為充裕,未必通過借貸進行消費,相反,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實行降薪、減免公積金甚至裁員等方式縮減開支,控制現金流,在這一層面上,員工的現金流影響受影響較為嚴重,反而會催生短期借款需求。不過受此疫情影響,短期內客戶還款能力或有所下降,逾期等可能有所增加,將對零售貸款不良率產生一定影響,但影響是可控的。

3、個人經營貸款方面,個體工商戶遭受疫情衝擊較大。對不同類型的銀行,影響也有分化。股份制銀行和國有商業銀行在個人經營性貸款投放上普遍佔比較小,地方性銀行佔比較大。短期內個人經營性貸款在貸款總額和還款上或承擔壓力。

不過目前我國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各項政策支持小微企業貸款,比如為中小企業增加再貸款再貼現專項額度,下調貸款利率、上調銀行對民營及小微的考核力度、放鬆對業績、不良等的要求,同時部分省市為小微企業提供減免手續費、無還本續貸等,不過疫情給小微企業經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短期內此類貸款質量承壓。

四、金融業整體增加值或有下滑,需較長恢復期

關於金融業整體增加值的走勢,我們通過對比“非典”及“新冠”略作分析如下:

(一)“非典”後全國金融業增加值增速下滑,“新冠”後金融業增加值可能下

1、“非典”時期:2002年我國GDP增速觸底回升,2003年非典爆發之前GDP增速約為9.1%,2003年第一季度GDP增速達到11.1%,而受疫情擴散影響的第二季度GDP下滑至9.1%,隨後GDP增速實現10%的韌性。

從金融業增加值上看,2002年末金融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8%,2003年一季度金融業增加值增長到11.3%,超GDP增速,但在三、四季度下滑嚴重,分別放緩至7.7%和7.2%。到2003年12月,金融業增加值當季同比增速僅有3.7%,且在2004年全年恢復較慢,截至2004年底僅恢復到6.8%的水平。

2 、“新冠”時期:自2017年起,我國GDP增速(累計同比增速)呈逐年下降趨勢,從2017年一季度的7%下降至2019年末的6.1%,當季同比增速下滑至6%。可見,不同於“非典”時期我國GDP增速向上增長的狀態,此次“新冠”疫情爆發時我國面臨著較大的經濟增長壓力。但與非典相同的是,金融業增加值觸底回升。2018年一季度我國金融業季度同比增速僅有2.6%,直至2019年末逐步回升至7%,2019年全年金融業增加值7.7萬億,金融業顯著回暖。

圖4:我國金融業增加值&貢獻率同比(%)

回溯“非典”,本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有多大?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非典”前我國金融業增加值保持高增,但金融業累計同比貢獻率較低,說明金融支持實體力度較大。但2012年至2015年前後,影子銀行繁榮、資金空轉帶動金融業增加值同比提升2015年2季度達到了19.5%的峰值。之後我國開啟去槓桿,引導金融業“脫虛向實”,到了2018年3季度,金融業增加值貢獻率累計同比壓降至3.5%,但2019年3季度又出現了明顯的回升。

自2019年3月起,金融業增加值增速又反超GDP增速,截至2019年末,金融業增加值當季同比增速7%,但GDP增速僅有6%。是否能在疫情中引導金融業進一步服務實體,仍要觀測後續數據。不過從“非典”後金融業的表現來看,金融機構在短時間內(約計一年)承擔較大壓力。

(二)“非典”疫區廣東省金融業增加值增速承壓,“新冠”後武漢地區亦將承壓

“非典“疫情主要發生在粵港兩地,2003年3月以後疫情向全國擴散,尤以北京為烈。直至2004年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佈解除對北京的旅遊禁令後,才表明我國抗擊”非典“取得勝利。

從”非典“時期受影響最大的廣東來看,GDP增速受影響並不大,當期針對疫情,央行及國務院也出臺了多項政策組合拳推動經濟發展。廣東省GDP之後依然保持高增。反觀金融業就並不那麼樂觀了,疫情後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顯著下滑,從2002年末的11.8%下滑至2004年9月的2.4%,隨後才逐步回升,且直至2015年末仍未回到初始水平。

圖5:

廣東&全國GDP&金融業增加值當季同比(%)

回溯“非典”,本次疫情对银行业的冲击有多大?

五、小結

整體而言,就銀行端的風險和資產質量角度,我們保持樂觀態度。但金融業增加值或在短期能承壓。從全國範圍上看約計1年左右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但受疫情影響較為嚴重的地區或承擔更大壓力。但最終受影響程度也應根據疫情發展情況再做出合理推斷。

End.

疫情之下,對中國經濟影響有多大?各行業如何發展?哪些行業迎來商機?點擊下圖看經濟學家們的最新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