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人工智能崛起,是否會帶來就業威脅

如果說AlphaGo戰勝李世石讓全世界重新認識了人工智能,升級版的AlphaGo戰勝柯潔則將人工智能概念徹底引爆。而2017年底,Alpha Go全新迭代版本AlphaGo ZERO的橫空出世,其不依賴人類經驗的“強化學習”AI技術則徹底令人們啞口無言。

據PitchBook統計,2010年全球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領域獲得的風險投資尚且不足5億美元。但到2017年,這一領域的投資額已經超過了108億美元,2017年也因此被稱為世界人工智能元年。在這種大環境下,眾多的人工智能企業應運而生,如曠視科技、極鏈科技等企業都是建立在AI的基礎之上的。

人工智能技術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更能夠極大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近年來,人工智能與電子終端和垂直行業加速融合,已經湧現出了智能家居、智能汽車、可穿戴設備、智能機器人等一批人工智能產品,而且人工智能正在全面重塑家電、機器人、醫療、教育、金融等行業,亦將帶來大量的經濟效益。


人工智能崛起,是否會帶來就業威脅


但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在各行業的普遍使用,極有可能會引起大量現存的工作崗位的消失,尤其是一些簡單重複性的工作。目前產業界的共識是:跟之前數次機器大規模取代人工一樣,AI在消滅某些職位的同時,也在創造新的職位,但新職位與舊職位之間的關係、數量、時間、過程,可能會有顛覆性的變化。

去年,《美國經濟評論》 雜誌發表了一篇名為《人與機器之間的競爭:技術對增長、生產要素分配和就業的影響》的論文,由麻省理工經濟學院的Daron Acemoglu教授和波士頓大學經濟學院的Pascual Restrepo教授撰寫。在文中,Acemoglu把AI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AI取代人的工作,另一部分是AI創造新的職位。

技術提高勞動生產效率,從而減少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這是AI的第一個影響:自動化的替代作用,這也是大量影視作品渲染的人類被AI統治的恐怖場景,或者“資本家利用AI賺了大部分錢,廣大勞動人民失業,極度貧富分化”的悲慘場景。


人工智能崛起,是否會帶來就業威脅


其實,AI對人的替代作用不過是從工業革命開始就有的“自動化對勞動者替代”的延續。但如果你把資本的因素加進來考慮,就不一樣了。新的AI技術必然有新增資本進入,就帶來了全新的工作職位,這是AI的第二個影響——技術變革補充勞動力。

企業投入資本用AI取代人工,為的是提高資本回報,企業效益提高後,剩下來沒有AI取代的職位,收入反而是上升的。而那些失去工作的人,可能永遠無法適應新產生的職位,收入必然是下降的,這造成了整個社會加速貧富分化。

但這只是第一階段的暫時失衡,資本的力量會讓其再次恢復均衡。過程可能是這樣的:資本用AI取代人工的前提是勞動力太貴,可一旦某個行業失業人數太多,就會壓制該行業的工資,讓這個行業的人變得相對便宜,資本就會失去AI改造的動力。於是就進入“AI技術發展平臺期”,此時,在周邊行業將出現一個完全相反的過程。

資本進入AI創造出的新興職位(比如軟件行業)後,因為不能立刻得到足夠的勞動力,就會出現高薪職位。這些職位會吸引其他行業的優秀人才加入,其他行業又會空出職位,一級級地吸收相應的勞動力。所以被AI取代的勞動力並不需要重新學習勞動技能,他們在遭遇一段時間的失業後,很快就能重新找到跟他們原來相同或相近的工作。

這就是“AI技術發展平臺期”,就像排隊一樣,每個人都進了一步,重新找到自己更理想的位置,最終會形成一個新的均衡。

然後,隨著該行業人力成本上升到一定程度,一旦行業的技術發生突變,均衡被打破,出現了更高性價比的AI技術,AI取代人工的老故事又將重新開始。總之,AI對人類社會就業的改造將會是一個長期而漸進又不可逆的過程,資本、勞動力、技術三股力量將會相互制約,技術躍升期和技術平臺期將交替出現:

當資本的長期租金率比勞動便宜,就是“技術躍升期”,自動化技術將迅速發展,勞動力將變得多餘,這個過程一直延續到勞動力比資本的長期租金率便宜,就進入“技術平臺期”,經歷前面說的一系列複雜的變化。


人工智能崛起,是否會帶來就業威脅


總體上看,Acemoglu的模型是非常樂觀的,AI導致的失業率的上升,只是恢復均衡過程中的陣痛。雖然AI取代的職位將多於AI創造的新職位(因為勞動效率上升了),但由於資本回報率的提升,企業盈利將通過稅收,惠及更多的人。因此從整個社會來說,全社會總的勞動時間變少,但平均收入卻上升了。

AI在做刻板重複的工作時最有效率,而且沒有個性,不怕成為極權的奴隸。在把這一部分工作剝離之後,很可能未來適合人類去做的工作,其形態會發生本質的變化。屆時,勞動或許將真正成為勞動者的權利,而非揹負著的沉重義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