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心肌缺血应该怎样调理?

李明瑾2580


我是晓薇,曾于临床工作,然感疾病预防胜于治疗,顾后从事国家慢病非药物生活方式干预课题研究及健康科普宣教工作,希望我的回答能让大家有所获,关注我的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可获取更多健康资讯,如有助于您请点赞支持,有疑问可评论留言!

人体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下方的位置,分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主要功能是为血液流动提供压力,让血液流到全身去供给能量及营养。同样,心脏也需要血流提供能量及营养,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会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就被称为心肌缺血。

导致心肌缺血的原因众多,但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管腔改变、血流减少,常会出现心前区闷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伴大汗,体力活动后出现胸闷、气短、心悸,还会出现不典型的症状如胃部不适、恶心、牙痛、背痛等,休息后可自行缓解,但由于严重的心肌缺血会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猝死等危及生命的情形发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应及时正规医院诊疗确定病情,并对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等进行治疗干预,生活方式方面应戒烟戒酒,避免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方面应避免摄入高糖、高盐、高油的食物,运动方面不应强度过大,要根据心肌缺血的具体情况儿定,要预防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


薇健康


看到这个问题,张大夫很高兴,因为提出这样的问题,显示出了我们国家的老百姓,越来越注意自己的身体健康,越来越注意疾病的科学预防和治疗。下面,张大夫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您需要明确自己是否是在专业心脏内科医生的帮助下,正确诊断了心肌缺血,以及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如果诊断正确,心肌缺血患者应该怎样调理,请遵循下面的方法

1. 按照临床医生的建议,规范的使用药物,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

2.治疗或者控制相关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3. 控制体重,尤其不能肥胖或者超重。

4. 戒烟戒酒,这是心肌缺血发生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5. 在临床医生指导下进行有计划地适当的运动锻炼。

6. 科学饮食,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7. 缓解和控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8.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及时解决便秘的问题。

9. 如有胸闷等症状加重时及时就医,非常严重时,请拨打120急救电话。

上面是张大夫想到的(可能并不全面),请您按要求执行,这就是心肌缺血患者如何调理的方法。


张之瀛大夫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中医是如何认识心肌缺血的?心肌缺血在中医里称之为“心悸”,它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慌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呈多发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生多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等导致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心主不安,或痰、饮、火、瘀阻滞心脉,扰乱心神!

由以上知道了心悸的病因病机,那么该如何调理呢?中医认为心悸病位在心,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故应配合安神宁心或镇静心神之法!那么具体该如何诊治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辨证论治:1.若患者表现为心悸不安,心中憋闷,心痛时作,痛如针刺,面唇紫暗,爪甲青紫,舌质暗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则辨证为:瘀阻心脉,法用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用桃仁红花煎加减,药用: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等!2.若患者表现为: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则辨证为痰火扰心证,法用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药用:黄连、山栀子、竹茹、半夏、胆南星、瓜蒌、陈皮、枳实、远志、石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等!3.若患者表现为: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甚至咳喘,不能平卧,可伴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胖,脉沉细而滑,则辨证为:水饮凌心,治法为: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药用: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等!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医调理“心悸”即“心肌缺血”多从患者病情的整体出发,注重患者脏腑的功能,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再到理法方药,从而使所用药物更加适合患者的病情!

关注“医学慕课”头条号,更多健康问答轻松看


医学慕课


心肌缺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供血不足的表现,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冠心病。个人认为,心肌缺血的调理主要内容是二级预防,也就是根据患者个人体质制定的ABCDE方案。

A:抗血小板治疗,对于存在冠心病的患者,如果没有特殊禁忌症。抗心绞痛治疗,包括硝酸脂类药物,β受体拮抗剂,钙通道阻滞剂也可适时应用。ACEI制剂也可以用于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B:控制血压,比如应用β受体拮抗剂既可以降低心血管发生率,又能预防心律失常,减轻心脏负荷,还能够有效控制血压。

C:控制血脂及血糖:高脂血症是动脉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所以控制血脂也是心肌缺血的预防中的重要环节,药物治疗常用他汀类药物。同时,血糖也需要控制,有研究显示,糖尿病可以大大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D:饮食控制及戒烟戒酒。生活中注意少油少盐,多吃一些富含纤维、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都是生活中需要注意的方面。

E:适当运动。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通过规律的运动有效控制体重、增加心肺功能。

通过以上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的症状,降低心肌梗死等急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本期答主:陈泳淼,医学硕士

欢迎关注生命召集令,获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识。


生命召集令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引起心肌缺血,临床上可出现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严重危害公共健康问题,医学界一直治理于探寻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必须改变日常饮食结构。经常说,健康就掌握在自家的厨师手里,是十分有道理的。提倡少盐、烧油和少热量,老年人尤其要注意。吃的太咸、太油、太多对健康不利,容易引起体重超标,血压、血脂、血糖升高,损害血管,导致心肌缺血。老年人还要注意少吃甜食。

其次,必须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烟酒无度、熬夜打牌、“葛优躺”而不爱运动等等不良嗜好和习惯,是健康的死敌,冠状动脉硬化的帮凶,正所谓“不良习惯多一点,危险就会多一份”,故应坚决予以改正上述不良嗜好。

第三,心肌缺血患者必须保持心情舒畅,心境平和,不要有过多的恐惧,要注意心态的调节。因为当人过分激动时,可使血压上升,心肌收缩增强,加重心肌缺血、缺氧。

第四,必须坚持服用下列药物。

硝酸酯

硝酸酯类药物主要通过扩张周围静脉,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室壁张力而减低心肌耗氧,通过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而改善心肌供血。常用的药物有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酯片等。

抗血小板药物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片等药物是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已成为冠心病防治的必备药物。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血脂康等,在多个层面对冠心病患者提供保护。不仅能够有效延缓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还能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而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其抗炎作用,保护血管免受炎症的侵蚀。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片等可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低心肌收缩力和耗氧,从而缓解心绞痛的发作。

中医中药

传统中药主要包括活血化瘀和芳香温通两大类,如山海丹胶囊、通心络胶囊活和养血清脑丸等。这些中药能够对抗凝集的血小板,能使血液中的“垃圾”一扫而净无法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从而使血流顺畅,且可以保护血管内皮,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让血管内皮变得光滑。多年来一直在临床广泛应用,并获得满意疗效。


凤林谈心


过去我们总以为类似心脏缺血这样的疾病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得的,但现在,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年轻人长期吸烟、喝酒、熬夜,心肌缺血的发病人群也逐渐向他们发展。

据统计,中国人口疾病死亡原因的前十位,癌症居于榜首,而心脑血管疾病稳稳地占据了第二名的位置。

30岁左右发生心悸梗死、脑梗死和脑出血的患者越来越多,平均每15秒就有一个中国人因冠心病而丧命,而心肌缺血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

心肌缺血的症状有哪些?

1、胸闷: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心悸、气短,休息时自行缓解也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2、气急:性生活或用力排便时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或胸痛不适。

3、心悸:饱餐、寒冷或看惊险影片时出现胸痛、心悸也可能是常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

4、疼痛:出现与运动有关的头痛、牙痛、腿痛等。

5、闷痛: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并向左肩、左上臂放射,持续3—5分钟,休息后自行缓解。

6、呼吸困难:夜晚睡眠枕头低时,感到胸闷憋气,需要高枕卧位方感舒适者;熟睡、或白天平卧时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难,需立即坐起或站立方能缓解。

这6大表现如果有1条吻合,就需多加注意,合理休息并改变生活习惯,如有多条吻合,就要及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引发心肌缺血因素有哪些?

引起心肌缺血最重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简称冠心病。因此,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就是心肌缺血的原因。

  • 有些是不能人为干预的因素,例如遗传、年龄、性别;
  • 有些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和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有关,例如高热量高脂高糖饮食,蔬菜吃得少,缺乏运动,烟酒嗜好等;
  • 有些因素和疾病有关,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都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缺血怎样检查?

1、冠心病相关的检查

为尽早发现心肌缺血,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进行相关体检,了解有无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血糖、颈部血管超声、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

2、负荷试验检查

是筛选高危患者进一步做冠脉造影、冠脉介入治疗、冠脉搭桥手术及评价药物、手术疗效,预测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

3、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可直接观察到冠状动脉主干及其细小分支的阻塞情况,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最有价值的检测手段。

日常如何预防心肌缺血?

1、饮食

低盐低脂清淡饮食,多吃红薯、西红柿、胡萝卜、黑木耳等蔬菜,喝些绿茶,茶叶中含有少量的茶碱,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对患者的心肌缺血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情绪要稳定,避免大喜大悲,保持充足睡眠,定时排便,不能过度劳累,戒烟少酒,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

3、适度运动

可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建立,运动应根据各人自身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要量力而行。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已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应密切注意自身情况,病情如有变化要及时就诊治疗。此外,易患冠心病的高危人群,也应定期体检,及时发现问题,如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腹型肥胖者、有心血管病家族史者等。

5、预防药物

主要是防止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或因冠心病死亡,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调血脂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老护士谈健康


心肌缺血是对冠心病引起的心脏病变的一种状态性表述。冠心病又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造成向心肌供血的血管狭窄或者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状态,继而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因此,解决心肌缺血问题,就要针对动脉粥样硬化进行治疗,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就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吸烟、喝酒、高脂肪、高糖分、高盐分等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当然还要保持稳定的心理状态。

心肌缺血应该怎么调理,管理好血压、血脂和血糖,科学饮食与合理运动,不抽烟不喝酒,防止身体过于肥胖。但,如果已经发生了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那就要赶快打急救电话,千万不要耽误患者的病情。


药说儿


首先应该多吃些水果,如:苹果、梨、红枣、西瓜。合理调节食品食物,多吃含脂肪较低的肉类,如,鸡肉、鱼类产品,蔬菜等清淡食品。还可以在煲汤里加点枸杞,党参,当归。少吃油炸食品,腌制菜,白酒。每天多喝水,适当运动,晒晒太阳。不要经常玩棋牌,常坐不起的一些不良习惯。当然我不是医生,不懂用什么药品来调理,只能做到这点。


金雨春晖636358121


心肌缺血,是很难受的,如果只是想调理,方法好多,目受血能视,手受血能握,足受血能行,可见血有多重要,血是血到底怎么会缺呢,不得不仔细思考,它的动力,与阻力是什么,好多人不太在意,只在意它趹血,这样就很麻烦了,不管用什么方法,只是暂时缓解,因为心脏是血液优先级的,它缺血,证明血液的质量是活力不够的血液,血液也是很聪明的,它会绕路走的,动员血液的能力不足,归根结底是胃气很差了。


中哲馆


您好,心肌缺血是因为冠状动脉硬化或者堵塞造成的。而大多都是生活的不规律,饮食过于油腻等因素造成,临床资料表明,身体超重或肥胖的较多,因脂肪过多环绕心脏,压迫心肌,致使心肌功能进一步减弱。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日常饮食应以豆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菜籽油等作烹调用油。限制食盐:钠摄人过多,能增加血管对各种升 高血压 物质的敏感性,引起细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

总之少食多餐,以清淡为主,地中海的饮食模式都是避免心血管疾病很好的饮食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除了饮食还可以通过适当的锻炼等来达到一个很好的预防效果,在某宝上售,我们可以学习 心肌梗死与心肌康复,能更好的使我们理解这一治疗方法,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