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4 驷马桥、君平街、洗墨池、万里桥、双眼井……探寻成都老街的文人记忆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晚年十分怀念青年时代在四川的生活,他曾满怀深情地感叹:

“文人到了四川,一生无憾!”


的确,天府之国的优渥环境,造就了成都包容豁达、乐观坚韧的个性,而文翁兴教首创地方郡学涌现了司马相如、扬雄、严君平等文学大家,孕育出了陈子昂、李白和苏轼等文化巨人,更吸引了诸如杜甫、陆游等众多文豪旅寓蜀中。


人文蔚起,在成都留下许多胜迹,于是一个个故事,一段段佳话,也开始流传开来……


司马相如-驷马桥


汉赋讲究“弘丽温雅”,一篇好赋,往往集作者辞章、才气、哲思与数典于一体。许多文人为了一篇好赋,常常搜肠刮肚,冥思苦想耗费十数年功夫。


司马相如是西汉擅长辞赋的文学家,被称为“汉大赋第一人”,代表作有《上林赋》、《子虚赋》等,都是汉大赋中的压卷之作。

司马相如为人们所熟知,是因为他的一曲“凤求凰”以及与邛崃卓文君之间发生的浪漫爱情故事。


卓文君17岁时由父母包办出嫁,不久丈夫病故返回临邛娘家孀居,在这段苦闷的日子里,邂逅了一代才子司马相如,两人演绎出了一段私定终身的爱情传奇经典。


当司马相如初赴长安求名时,通过城北升仙桥离开成都。当时桥上有廊和门,他潇洒地在门上写下了“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两行字,慷慨立志。后来汉武帝拜他为中郎将开发西南夷,衣锦荣归,果然实现了这一誓言,传为千古佳话。从此,升仙桥就被人称作“驷马桥“。


驷马桥、君平街、洗墨池、万里桥、双眼井……探寻成都老街的文人记忆

图:民国时期的驷马桥


严君平-君平街


严遵,字君平,是西汉成都一位隐士,精研《易经》和《老子》,善于卜卦,深受文化界尊重。严君平最重要的著作是《老子道德指归》,这本极为重要的道家著作,使老子的道家思想更加系统化,对中国道教和禅宗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曾在城西开设一间卜肆,利用占卜决疑,劝人为善,每天收够一百文钱就下帘歇业,给弟子讲授道德原理。由于他号君平,后人便把他卜肆所在的街道命名为“君平街”,再加上他当街卜肆的事迹广为流传,所以后人又有了“易学在蜀”的说法。


最早的君平街出现于西汉成帝之后,是一条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街道,旧址在今支矶石街一带。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成都筑满城后,将君平街改为君平胡同,又名仁里二条胡同。民国初年又改名为支矶石街。因为君平街的特殊纪念意义,应该予以保留,故将今址定名君平街。


驷马桥、君平街、洗墨池、万里桥、双眼井……探寻成都老街的文人记忆


扬雄-洗墨池


成都人扬雄是严遵的弟子,学术成就与司马相如媲美。扬雄少年好学,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在而立之年(汉阳朔年间)便已写成《县邸铭》《王佴颂》《阶闼铭》《成都城四隅铭》,充分显示了他的高情与逸才。四十余岁时他去京师长安游历,汉成帝时,入奏《甘泉》、《河东》等赋,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


后来他认为赋无益于讽谏,从此潜心于学术研究,撰写了《太玄》《法言》《方言》等著作,从而成为了影响深远的哲学家、思想家和语言学家。在东汉时,对中国古代哲学、语言文学、文字学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西道孔子”。


驷马桥、君平街、洗墨池、万里桥、双眼井……探寻成都老街的文人记忆


相传他写字写坏的毛笔可以堆成一个坟包,洗笔洗下的墨水可以形成一个水池,名为“洗墨池”,故址在今青龙街。关于洗墨池的由来,颇具传奇色彩。据说,公元前311年,张仪、张若在筑成都城时,取土的遗坑形成了一个龙堤池,这便是洗墨池的前身。扬雄的故宅子云亭正是在龙堤池畔,因扬雄曾在此池洗笔涤墨,因此人们称之为洗墨池。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大家耳熟能详的《陋室铭》赞叹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何陋之有。”将扬雄的子云亭与诸葛亮的诸葛庐放在一起,表现了诗人对扬雄的赞赏。


从元代开始,洗墨池备受重视,在这里修建的子云书院与文翁石室、杜甫草堂并列于学宫,对后世的影响深远;明代时期,这里成为墨池书院,蜀王在这里先建堂,后建楼,并置书万卷藏于楼中;近代,这里则成为了成都市第十三中学。洗墨池虽然历经了各朝各代的历史变迁、战火硝烟,但以扬雄为象征的教育和文化的传统却让这一缕文脉,生生不息。


诸葛亮-万里桥


成都锦江是古代水上交通线,蜀人出川,须从城南万里桥码头上船,航入岷江,再通长江。


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浆洗街道的万里桥,今名老南门大桥,是成都最老的古桥之一,亦是成都著名的南北交通要道。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记载,李冰在成都二江之上修建了七座桥,万里桥为其中之一。“万里桥”这个名称的来历,源于三国时期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时,费祎曾讲过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万里之行,始于此矣”。后人遂将此桥称为万里桥。


万里桥于清顺治三年(1646年)毁于兵火,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桥上以楼屋遮盖,桥头题额“武侯饯费祎处”,知府冀应熊书“万里桥”三字,刻石于桥旁。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四川总督李世杰修补万里桥,并改建为七孔拱桥,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马长卿复加营缮。清末桥头南立石碑,碑上“万里桥”三字为四川总督赵尔丰所书。20世纪50年代初,将拱形桥面改建为混凝土平面。1995年,因府南河改造,对清朝时期所建的桥墩进行了完全拆除,并移植到青羊横街望仙桥处仿建,保留了五洞石拱桥的形式,在原址新修了钢筋混凝土的现代桥梁。


驷马桥、君平街、洗墨池、万里桥、双眼井……探寻成都老街的文人记忆

图:弗瑞兹·魏司拍摄于1905年


巴金-双眼井


巴金,四川成都人,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当代文学巨匠、20世纪“中国的良心”、人民作家,

代表作为《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巴金的故居位于成都正通顺街98号。1904年巴金出生在这里,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巴金故居原为五进三重堂砖木平房建筑,有大厅、堂屋、桂堂和院墙,大门在故居中线东侧,院墙由青砖砌成,从南到北总长约八十米。20世纪60年代成为成都军区战旗歌舞团驻地的一部分,1971年被拆除。


巴金故居没能保存下来令人遗憾,所幸故居旁边的双眼井仍在。该井原在新开寺之内,始建年代不详,从外形推断应建于宋代,井北侧即为巴金故居——李家大院。1987年10月1日巴金最后一次回成都时曾说:“只要双眼井还在,我就可以找到旧时代的脚印。”双眼井因李家大院消失而成为巴金故居的唯一标志物。


驷马桥、君平街、洗墨池、万里桥、双眼井……探寻成都老街的文人记忆

李劼人-菱窠


菱窠位于锦江区沙河堡,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李劼人的故居。李劼人以成都为背景创作的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1939年春,日军飞机轰炸成都,李劼人从城内疏散到郊外沙河堡乡间,后在一菱角堰边搭建了以黄泥筑墙、麦草为顶的栖身之所,他在门楣上还题了“菱窠”匾额。菱是一种生在池沼中,根扎在泥土里的草本植物;窠即鸟虫的巢。作家将自己的家以“菱窠”名之,颇有竹篱野舍的逸趣,或许也蕴涵了这位被誉为乡土小说作家植根民间的文学理想。1959年,李劼人用稿费将故居翻建成今天所见一楼一底带阁楼的样子,并在此地一共生活了24年,直至1962年去世。


驷马桥、君平街、洗墨池、万里桥、双眼井……探寻成都老街的文人记忆

现在我们看到的菱窠总占地面积有3000余平方米,建筑底层4间为客厅、卧房,楼上4间为书房,珍藏有上万册线装书和上千幅名贵字画,后捐为公藏。庭院中有溪水、曲径及屋主生前手植果树花木多株。1991年4月16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0月,巴金重访“菱窠”,他曾感喟道,要保护好李劼人的故居,因为,“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要让今天的旅游者知道成都有过这样一位大作家。”


驷马桥、君平街、洗墨池、万里桥、双眼井……探寻成都老街的文人记忆




驷马桥、君平街、洗墨池、万里桥、双眼井、菱窠……这些雕琢着文人痕迹的旧址,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的样貌可能会发生变化,但其承载的文人精神却会生生不息。


编审:赵霞

部分图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