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清朝為什麼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卻滅了幾十萬精兵的太平天國?

光北大世界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我認為辛亥革命幾萬人的起義就使清朝滅亡,而幾十萬精兵的太平天國起義沒有滅亡清朝,是在於人心。

歷史,很多時候看起來是政治人物的選擇,實際上是每一個人選擇的結果,當大多數人做出了一個選擇的時候,歷史就朝著那個方向去了,這是潮流,沒有人能夠改變的了。

對此,我們可以對比看幾個一出起義就造成天下大變的案例

案例一:大澤鄉起義

大澤鄉起義發生於公元前209年,過程基本大家都應該知道,就是900名戍卒被徵發前往漁陽戍邊,結果耽誤了行期,按秦律當斬,當時反正去了也基本是死,所以就造成了這900名戍卒首領陳勝吳廣的起義。大澤鄉以起義,全國就都跟著發動了起義,直接後果就是秦朝在這次大起義中滅亡。

雖然現在很多人給秦朝翻案,說秦朝的律法沒有那麼嚴格,但是我認為秦朝律法確實殘酷,不然當時也不會有“天下苦秦者久矣”的說法,為什麼一下子這麼多人會起來造反?原因就在於,人們不願意選擇秦朝,為什麼不願意選擇秦朝?活不下去了,為什麼活不下去了?還是那句話,“天下苦秦者久矣”。

案例二:綠林赤眉起義

實際上,在王莽新朝建立以後,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終失敗,造成了綠林赤眉起義,這場起義聲勢浩大,王莽的新王朝也覆滅在了這次大起義中。

案列三:黃巾軍起義

黃巾軍起義發生在公元184年,由黃巾軍首領張角醞釀多年後發動,一時間天下到處都是黃巾軍,中央政府無力圍剿黃巾軍,最後在各地諸侯的努力下才剿滅了黃巾軍,但是經過這次起義,東漢政府已經名存實亡,東漢實際上也是亡於這次起義。

案例四:紅巾軍起義

紅巾軍起義發生於元朝末年,由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等領導,在這次起義中,後來崛起了朱元璋、陳友諒等勢力,雖然紅巾軍沒有推翻元朝的統治,但是在這次起義中崛起的朱元璋、陳友諒等人最後成為了推翻元朝的主力軍,元朝也實際是亡於紅巾軍起義。

案例五:明末農民起義

明末農民起義可謂是聲勢浩大,在這次起義中,崛起的主要勢力就是李自成和張獻忠,後來李自成直接推翻了明王朝。如果看過影片《大明劫》的朋友,應該對其中孫傳統的一段話記憶深刻:為什麼他李自成能夠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卻一回都輸不起?因為人心,人心就是糧食。為什麼那麼多人會跟著李自成造反?因為明朝失去了人心。為什麼李自成的部隊經常被打光,但是為什麼又能重新崛起?還是因為人心,人們願意跟著李自成造反。

那麼,最後回到我們的問題,我們看一下辛亥革命的過程: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

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分別於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佔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為都督,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武昌起義勝利後短短兩個月內,湖北、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含上海)、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山西、山東、甘肅等十五省宣佈獨立。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一下,整個清朝,在中原地區就只有河南和直隸了,當時的東北由於日俄戰爭,已經是日本和俄國的勢力範圍,臺灣割讓給了日本,實際上清朝的地盤已經所剩無幾了,可以說全國的大部分人口和經濟都背叛了清廷。

如果換做太平天國時代,朝廷無力剿滅起義,可以依靠地方私人武裝,如湘軍,這次他們也想到了私人武裝,袁世凱,北洋新軍實際上是袁世凱的私人軍隊(由他控制)。於是又啟用了袁世凱,但是袁世凱不是曾國藩,曾國藩不能控制清廷,而袁世凱可以。於是南北議和,最終清帝退位。

看出情況了麼?和之前的幾次滅朝級的大起義有什麼共同特點呢?共同特點就是,一次起義,天下響應,狼煙四起。

所以,清朝的滅亡在於人心。那為什麼太平天國沒有滅亡清朝呢?還是在於人心。

首先,當時的清朝並沒有完全失去人心,至少還有以曾國藩為代表的士大夫階層為清朝遮風擋雨,建立湘軍、淮軍等軍事集團,為清朝剿滅起義。

其次,太平天國沒有學會獲取人心。太平天國在金田起義,雖然沒有前幾次的大起義那麼獲得全國各地的響應,但實際上當時全國各地發生起義的事件也不少,尤其是捻軍起義。但是太平天國的領導層沒有學會獲取人心,在定都南京之後就失去了進取之心,釀成了天京事變,可以說,天京事變的發生不要說獲取人心,就是太平天國內部的人心也渙散了。

所以在我看來,太平天國沒有成功還是在於人心。既沒有得天下人之心,也沒有凝聚自己人之心。

綜合以上也能看出,在辛亥革命的時候,實際上全國的民眾對於清廷早已失去了信心,人們早已不信任這個政府,早已對這個政府失望透頂。歷史表面上看起來是政治人物的選擇,但實際上是每一個具體的人的選擇,正是每一個具體的人的選擇,才變成了一個趨勢,這種趨勢沒有人能夠逆轉。


老威觀史


太平天國軍隊與辛亥革命軍隊比較起來,太平天國軍隊無疑是更強大的。太平天國軍隊當時轟轟烈烈,轉戰十數個省,人數最少也有好幾十萬。而辛亥革命當時雖然也有各種暴動,但起效果的,也就是武昌起義。而武昌起義,不但人數少,時間也短。可是辛亥革命很快就把清政府給推翻了,而太平天國戰鬥了十多年,卻把清政府無可奈何。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太平軍起義)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在太平天國的時候,朝廷軍隊還非常強大。而在辛亥革命的時候,朝廷軍隊已經變得十分弱小了。

這個說法並不是很有道理,尤其是清朝的八旗軍,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其實已經非常腐敗的,基本上沒有什麼戰鬥力了。反而在清朝末年辛亥革命的時候,由於一些朝中大臣包括袁世凱等人積極訓練新兵。因此,當時朝廷軍隊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有增無減的。

革命軍的力量不如大平軍,先前的清軍不如此後的清軍,此消彼長,為何結果反而有那麼大的不同?究竟是什麼東西發生了變化呢?

我認為變化的東西不是別的,而是民心。

我們先來看看太平天國運動時候的情況。

太平天國運動,雖然在南方的民間,獲得了極大的支持。但在官僚地主階層,以及整個社會的輿論導向上,太平天國是不受支持的。

當時的官僚地主們,都把太平天國運動當山賊草寇鬧事來看待,認為他們是“謀大逆”的大逆不道之人。他們稱呼洪秀全為“洪逆”,稱呼石達開為“石逆”,認為太平天國信奉的拜上帝教是邪教,是毒害老百姓的。他們把太平天國的人,看作是牛鬼蛇神,說他們是“長毛賊”。而且對太平天國所做的那些事情,極盡嘲諷。對太平天國實行“男女分營”,對洪秀全進天京以後當皇帝的那些事情,乃至對洪秀全對他兒子的教育,都極盡妖魔化。

(洪秀全畫像)

地主官僚這麼說,一般老百姓並不瞭解真相,也是這麼認為的。所以輿論對太平天國是極為不利的。

當時的清軍確實已經腐敗,其戰鬥力確實很成問題。除了僧格林沁指揮的軍隊,還有一定的戰鬥力外,其他清朝八旗軍,完全不堪一擊。不過地方官僚地主積極組織武裝政權,和太平軍作戰。曾國藩組織了湘軍,李鴻章主持了淮軍,左宗棠左職了楚軍等等。而太平軍實際上就是被這些地方武裝給消滅的。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照一般的情形,官僚地主組織武裝力量後,接下來就是擁兵自立,割據一方。比如東漢末年,袁紹、劉表、孫堅、曹操等人都成了一方諸侯,國家也跟著分裂了。

但是在太平天國運動被撲滅後,這種情況卻完全不存在,沒有哪個地方武裝擁兵自重。由此可見,清朝當時事實上是具有強大控制力的。

我們再來看看辛亥革命時候的情況。

我們也從官僚地主階層的支持,和輿論導向兩個方面來分析。

(辛亥革命)

當時辛亥革命爆發後,在輿論上,幾乎沒有任何人說辛亥革命是“謀大逆”,說他們是“山賊草寇”。就算那些思想守舊的保皇黨們,他們也不這樣認為。由此可見,輿論上已經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再來看看官僚地主們的態度,幾乎沒有人組織軍隊保衛清朝,連當時最忠實的張勳這樣的人,和革命黨人作戰,態度也不是十分堅決。更沒有像之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那樣,直覺組織地主武裝和革民黨人作戰。反而是名省的總督、巡撫,以及一些其他的武裝力量,紛紛宣佈獨立,不受朝廷控制。

而清政府最後看到國家已經處在分崩離析的狀態下,不得不宣佈退位,從此清朝走出了中國的歷史舞臺。

那麼,這種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呢?只能說,是清政府自己造成的。

本來在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清政府在全國還具有極大的號召力,但是此後清政府的一系列不作為,把中國推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無論是老百姓,還是地主武裝,還是社會的其他階層,對這個腐朽的政府都感到越來越失望,擁護他們的人越來越少。所以,辛亥革命的力量看起來雖然很弱,但清政府就像一座瀕臨崩潰的大堤,只要輕輕一碰,這座大堤就垮了。

正所謂“自作孽不可活”,清政府實際上是被自己給作死的。

(參考資料:《清史稿》《辛亥革命》)


張生全精彩歷史


嚴格意義上來講,清朝並不是被革命黨人暴力推翻的。

單純的從軍事角度而言,從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到南北和談結束民國1912年元旦建立,革命軍就沒有打過幾仗,以革命黨為核心的軍事力量都沒有幾支,其所佔據的地盤遠遠無法同太平天國相比。

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認為,民國之共和政府,實際上是清王朝新政玩脫以後,革命思潮影響下的軍閥產物,而非實際意義上擁有絕對控制力的實權政府,太平天國雖然進入天京之後快速墮落腐化了,但好歹人家組織成分清楚,一路鬥地主抗清妖抗到底的,中途就沒有妥協過。

清王朝的滅亡,並不是革命黨軍事力量強大,武力平推清軍,而主要有時下面這個幾個原因:

其一,庚子事變後,清王朝中央政府威信掃地,老佛爺跟光緒從西安回京以後,已經有點控制不住地方政府了,先是東南總督們在戰爭中結成同盟,與英美帝國主義結成“東南互保”,完全至清廷中樞於不顧。

等到戰爭結束,中央與南方政府雖然沒有分道揚鑣,但南方各省的軍政事務已經趨於獨立了。此種情形之下,清政府中樞最頑固的保守派都知道不變法是不行了,於是在1901年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清政府進行改革,改革內容多與光緒二十四年(1898)的戊戌變法相似,但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

然而,變法不是續命藥,而是催命符。

清廷力圖在軍事、官制、法律、商業、教育和社會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不僅涉及到了內地,連東北、蒙古、西北和西藏都開始推行。雖然接近10年的變法改革,因為行政系統的問題(官員問題),沒有取得太大的進展,但是卻推動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為辛亥革命的興起提供了準備條件。在政治上,最著名的就是設立諮議局,資政院等新機構。雖然當選的議員是清政府上流階層的統治季節,但這些人大部分接受過新式教育,而且很多都是海歸,所以這些人已經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當然,這時候他們的政治態度傾向於立憲派。可他們接受過西方民主思想,至少傳統皇權不可侵犯的觀念被打破,這些人成為了辛亥革命中各省獨立的地方政務的重要組成者。

同時,清政府在地方上進行自治改革(實際上南方的督撫跟自治沒什麼區別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武昌起義一聲槍響,南方紛紛宣告獨立的原因,大家其實早就對清王朝沒有什麼留念了。

在經濟上,中央建立了一個負責經濟改革和發展的專門機構——商部。它的職能是聯絡官商、溝通民情,促進工商業。獎勵民族工業,一方面鼓勵商人在國內發展工商業,另一方面清政府自己也辦官辦企業,這些措施最直接作用是大大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當然使得這些新興的資產階級立即就倒向了資產階級革命咯。

在教育方面,創辦新學堂、鼓勵留學和改革科舉制度,目標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而這些新式學堂,卻成為了革命思想宣傳的主要陣地,而留學使得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西方,回國之後二話不說就投入革命的懷抱,這腫麼破?

軍事方面就更坑爹了,廢掉了綠營是應有之意,在全國編練新軍也應該,但問題是,新軍的編練不是由中央主持的,而是各省自己練,辛亥革命之後的軍閥怎麼來的,不就是這十年練兵給練出來的。

更關鍵的是,新軍的中下級軍官基本都是留過洋的,起碼也是去日本深造過的,跟以前大字不識的舊軍官完全不一樣,如此一來,革命黨的思想在軍隊裡就更容易傳播了。在南方,地方官員往往對革命思想的傳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不是真的去攻佔衙門,地方政府完全就一副聽之任之的樣子。

綜合起來,辛亥革命實際上是中國近代社會變革進程所推動的,整個社會在各種思想的衝擊下,都想要變,雖然還沒有想到朝哪個方向變,沒有想清楚走什麼路,但有一點是清晰的,那就是先終結了清王朝再說。所以武昌起義整個導火索一點燃,帝國的大廈轟然坍塌,都不帶一點餘波的。

而清廷在北方,唯一可以倚仗的軍事力量,北洋六鎮,也成為了袁世凱政治博弈的籌碼。

再反觀太平天國,它的敵人不止清王朝一個,清王朝實際上也扛不住太平軍,它真正的敵人地主階級,但是中國所有的知識分子,都是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家裡沒地的都是讀不起書的,屁股坐那邊還不清晰麼?雖然清王朝腐朽墮落,但地主的利益是能保證的,而太平天國不僅要你的地,還要你的命,所以這個問題完全不用選。


瞎寫一通,大家湊合著看,如果看起來還成,麻煩點個贊,關注一下“吾國吾史”也是極好的!


江畔初見月


通俗來講,辛亥革命能成功(成功指的是推翻滿清)的根本在於袁世凱的倒戈。清末政府政府雖然腐敗,卻有兩隻驍勇能戰的部隊,一隻是曾國藩的湘軍,而另一支就是袁世凱的北洋新軍了。當時袁世凱為了牢牢把握軍隊的控制權,於是在訓練上下足了功夫,每次訓練開始都要問士兵三個問題,“誰給你吃的”“誰給你穿的”“誰給你武器”,而士兵都會回答袁世凱。因袁世凱兵多震主,因此清廷明升暗降袁世凱,削去了他的兵權,攝政大臣載灃藉口讓袁世凱回家養傷讓他完全退出政壇。



不久,爆發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武昌起義,清廷意欲派遣北洋軍前去鎮壓,換了許多統帥卻都調不動北洋軍,無奈之下將袁世凱“請出山”前去鎮壓武昌起義。


到達武昌的袁世凱所向披靡,革命軍作鳥獸潰散,可袁世凱並沒有全方面鎮壓革命軍,而是流出一塊地讓革命軍退散,革命軍接受到這一信號,孫中山宋教仁等領導者也畏懼了這一股力量,知道硬碰硬絕不可能佔上風,思索再三,於是讓孫中山秘密接觸袁世凱,為成功策反袁世凱,孫中山承諾,若袁世凱能讓清帝退位,便將臨時大總統讓位給他,並且十年不過問政治也不參與總統的選舉,從此一生只致力於國家基礎設施建設。這個接近於完美的條件對於一生“明智”的袁世凱來說無疑是巨大的誘惑,思索再三的袁世凱欣然答應了孫中山。

成功被策反的袁世凱馬上調轉槍頭直指北京,北洋新軍本就是清廷最後的家底,而“家底”的背叛使清廷再無招架之力,溥儀因此退位。

所以,可以說辛亥革命“成功”的大頭在袁世凱部分,他的北洋新軍經過最新式的訓練,擁有最先進的裝備,一心效力於袁世凱,早就成為了當時中國最為“恐怖”的一支“軍隊”力量。(鑑於時間原因太平天國就不寫了)

〔覺得文章不錯的小夥伴可以點一波訂閱哦〕


歷史曉鑑


首先要說一下,辛亥革命能成功,最主要的是清政府已經把所有的路走完,大家對他徹底失去了信心。另外題主問題有個小問題,太平軍哪來幾十萬精銳。

太平天國起義的時候,此時清政府雖然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暴露了其虛弱的本質,但是太平天國的實質還只是一次農民起義,並沒有太多的新意,而且幾千年的封建累積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扭轉的,因此被清廷和地主階級聯手擊敗。



而到辛亥革命時期,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失敗了,戊戌變法失敗了,連搞憲政,最後也是拿出個皇族內閣來糊弄人,這是把自身改革所有的路走完了。結果是連昔日的難兄難弟日本都可以騎在中國頭上,列強更是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全國民眾的見識也已經不同往日,已經對世界時局有所瞭解。全國上下除了少數滿洲貴族和頑固分子,其他的人都已經對清廷失望透頂,希望出現變革。因此武昌首義以後,其他各省紛紛響應,推翻清政府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而且太平軍只是幾十萬拿著武器的農民,大多缺乏訓練,其中還有隨軍的家屬,哪來什麼精兵,看著人數不少而已。倒是辛亥革命裡有不少貨真價實的清政府苦心編練的新軍,像湖北首義的第八鎮、江蘇的第九鎮、浙江的暫編21鎮、雲南的第十九鎮等等都陸續參加了革命,這些部隊都是經過新式訓練的正規軍,真正的精銳。


不沉的經遠


太平天國爆發時,滿清雖已衰落,但統治集團依然強大。尤其地方漢族地主集團,實力雄厚,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都對滿清忠心耿耿。滿清鎮壓太平天國,事實上就是利用漢人殺漢人。而世殊時異,等到辛亥革命爆發,清朝已陷入財政、信用雙破產的境地(甲午、庚子兩大賠款、鴉片氾濫、白銀外流、民生凋敝、財政腐敗)。

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清朝向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大舉借款,並拿四川鐵路去做抵押,最後激起民變。“保路運動”爆發後,清朝又調武昌新軍入川彈壓,由此人心失盡。這也是為什麼武昌起義爆發後,南中各省紛紛獨立(各省總督、巡撫公然“組團”抗旨)的原因。

辛亥革命成功,不是因為孫中山的革命黨實力有多強,而是因為他們碰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時機:

1、清朝財政破產,人心盡失,也失去了南中各省漢族督撫的支持。(鎮壓太平天國後,漢族地主集團的勢力已壓過滿清權貴的勢力。八國聯軍侵華,漢族督撫私相結盟,“東南互保”、公然拒絕北上救駕,就是最好的證明)

2、革命黨成功滲透進了武昌清軍的內部,最後裡應外合。

3、清廷調武昌兵入川,導致武昌城防空虛,給了革命黨起事的可乘之機。

4、飽受清朝當權者打壓的袁世凱,一直盤算著東山再起,最後在鎮壓革命黨過程中挾兵自重,和革命黨暗通款曲,首鼠兩端。

以上的第4點是關鍵:無論清朝是否滅亡,袁世凱為了自己的利益,都決不可能真的出兵攻滅武昌和南京的革命黨。革命黨一滅,清政府一定卸磨殺驢——僅“挾兵自重”(把北洋新軍培植成他自己的私家軍)這一條,就足以將袁世凱誅滅九族。

但只要革命黨不滅,各省就肯定繼續獨立、觀望。各方長期對峙,全國統治秩序會有土崩瓦解的危險,甚至可能導致帝國主義再次組團進行軍事幹涉。所以袁世凱才急著和孫中山做這筆大買賣:把大清朝賣給革命黨。

但既然把大清朝賣了,就要賣個好價錢。這個價錢就是中華民國總統的寶座。而孫中山的南京政府,也到了破產的邊緣(據說民國的國庫經費只剩下12塊錢)。所以,也孫中山也不得不和老袁做這筆買賣。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後,孫中山實現承諾,向南京參議院保舉袁世凱為大總統。

所以,自始至終,辛亥革命都是在滿清中央皇權衰落的背景下,各方力量博弈妥協的結果:

清政府向袁世凱和革命黨妥協,換來“清室退位優待條件”。

革命黨向袁世凱妥協,換來北洋集團逼清帝退位、南北統一。

袁世凱向革命黨妥協,“賣主求榮”,換來一把大總統的交椅。


噴子都是玻璃心


如果單從實力方面來看,太平天國的軍隊明顯是更強大的。但尷尬的是,最後推翻清朝的卻是辛亥革命的隊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軍事裝備

太平天國雖然士兵數量眾多,但是他們的武器非常落後。很多人甚至把家裡的農具當做戰鬥的武器。

正因如此,太平天國雖然陣仗看起來非常的唬人,打仗也剽悍,但武器裝備是硬核,實際上想要擊敗他們難度並是想象中那麼大。

而辛亥革命的時候,起義的那些人自身的裝備本來就非常的精良。因為隊伍當中不乏知識分子,所以他們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道理。

當然了,他們的戰略思維也非常不錯,在戰爭開始之後沒多久就佔據了朝廷的兵工廠還有火藥廠。他們不光是豐富了自己的庫存,還切斷了朝廷的補給,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對待百姓態度不同

太平天國因為受到階級的侷限,只為滿足高層人物的無限慾望,絲毫不顧及大眾的福利。起義宗旨說的好聽,實際上不過是天國高層在一直不斷攫取人民利益罷了。

所以太平天國在百姓當中口碑非常差勁,很多人甚至都把他們稱為劫匪甚至是強盜。雖然有不少人是天平天國的瘋狂信徒,但是反對他的民眾數量更多。

實際上,在太平天國內部也有持各種聲音的人。而他們自己都不團結,自然不可能戰勝清政府。


而辛亥革命和天平天國有著很大的區別。太平天國是通過剝削人民的方式崛起的,他們彰顯的是統治者的野心。

而辛亥革命更像是人民的代言者,他們執行著人民的意志,將重拳揮在清政府的臉上。在這個過程當中,參與辛亥革命的成員基本都是一致對外,從來都不傷害百姓,只是針對清政府。

正因如此,辛亥革命的群眾基礎特別廣泛,就當時的歷史條件來說,他們這樣做是代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

時代背景不同

在太平天國興起的時候,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是非常傳統的,當時大多數人們心中覺得皇權是至高無上的,所以他們厭惡並且排斥想要推翻清政府的太平天國。


而在辛亥革命的時候,維新思想已經廣泛傳播。那時候人們已經學會用新眼光去看人了。辛亥革命當時受到的阻力沒那麼大,人民對於推翻皇權只是感覺有些無所適從,而沒有產生想要維護舊制的情緒。

畢竟,此時的清政府讓民眾感覺到了太多的恥辱,他們渴望國家變得更加富強,沒有辦法滿足他們訴求的清政府當然會被推翻。

綜上所述,清政府表面上是被辛亥革命的隊伍給推翻,可實際上真正推翻清政府的是思想覺醒的民眾。實際上,從所有的民眾對清政府心懷不滿那刻開始,清政府已經是名存實亡了。


夏目歷史君


清朝為什麼被幾萬人的辛亥革命滅亡,卻滅了幾十萬精兵的太平天國。這還要引用一些清史文章解讀,自民國成立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始,孫中山以二十載之苦心,始得躬逢其盛,不可謂非有志竟成之舉。惟推倒清室,則實自袁項城成之,袁之才具智術,實出民黨諸人上。而慶王奕劻、攝政王載灃,以及滿廷諸皇族,更無一足與袁比。

太平天國洪氏興亡之關鍵,自曾國藩戰勝江湖,而湘軍遂橫厲無前。南有曾帥,北有僧王,是實太平軍之勁敵,而清祚之所賴以保存者。林鳳祥、李開芳二人,是實為太平軍之佼佼者,而洪氏定都江寧,荒淫無度,軍國大事盡歸揚秀清掌握。秀清專權自恣,然觀洪、揚之皮相西法,茶毒同胞即使北犯而勝,亦無救於亡。



鄉村牛兄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話說任何事情,咱都不能瞅表面,如果光瞅表面就能解決問題,要俺這種廢口舌的也就沒用了,就沒俺啥事了,俺只能衝老天爺傻樂了。

滿清能夠統治咱大華夏小三百年的歷史,這必然有他存在的道理。縱觀滿清的整個統治,他不太平,每一個時期都有造反的,但都沒有成了氣候,那麼這道理在那呢?

哎!這道理就是今天題主說的這問題。今天咱就藉著題主這一畝三分地,咱就把這事分析分析。

分析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瞅著聲勢浩大,滿清二十二個行省他獨獨就佔了十八個,這還是經過十四年的鏖戰,這才拿下來的,也算是兵強馬壯,兵多將廣吧!

但就是這幾十萬大軍,愣是被滿清給滅掉了。當然太平天國他自身也有問題,但這不是咱今天所要說的事,咱先擱一邊。

反觀辛亥革命,這要是算起來,軍隊不多,這還是滿清培養的新軍武裝起來了,也就是幾萬人,但幾乎就是一夜之間,滿清的十八個行省這就脫離了他的控制。

哎!有些人就奇怪,這人數少不說,時間也短,這一傢伙就取得了太平天國十四年的打拼,而且太平天國沒有辦成的事,最後咱辛亥革命就把滿清推翻的事就給辦成了,咋就這麼順利呢?

要俺說,這其實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咱大華夏一直在說,這老百姓是水,朝廷是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就是道理所在。

話說滿清他整個統治階層是由滿人的貴族階層和咱大華夏地頭上的官僚地主階級所構成的。

如果這兩個階級一直捆綁在一起,那麼滿清的統治基礎就會一直存在下去。

當年太平天國,雖然佔據了南方,有實力和滿清抗衡,但他的核心卻動了官僚地主階級的蛋糕。

畢竟他的口號是“有田大家有一起種!”,您就說吧,全天下的土地這都開墾了上下五千年了,哪有多餘的,全都是有主的。

所以這就面臨一個打地主的局面,好吧,太平天國瞧不上官僚地主,官僚地主更加的和太平天國不對眼,在加上咱教育了幾千年的君為臣綱的大道理,擺在那裡。

那麼官僚地主這就很自然的去幫助滿清,過去這個階層掌握著輿論的導向,畢竟那會啥宗族的族長,十里八鄉有頭有臉的人都是這幫人,而那會消息也閉塞,所以話語權是在他們的手裡。

這太平天國這就成了長毛賊,啥洪逆,石逆的這就都有了。

那麼最終的結果咱就看到了。

為什麼太平天國會被滅掉呢

其實這時間點上,要是憑藉滿清自己個的實力去滅太平天國,壓根就不可能。

畢竟他們那八旗子弟在康熙的手上就已經被廢了,架個籠子遛個鳥,找根草棍撥個蟈蟈或者蛐蛐,這他們在行,讓他們打仗?拉倒吧!

再說這都過去了多少年了,擱太平天國的時候,那就更廢了,滿清自己個挑挑揀揀就只剩下一個曾格林沁帶著蒙八旗外加一部分滿八旗,這還成,其他的這都不成。

滿清自己個都說了曾格林沁是他們最後的長城。但一個人想撐起一片天,這壓根就不現實。

所以在消滅太平天國的戰場上就出現了,壓根就不屬於滿清正規軍的湘軍、淮軍等等,這些個鄉勇。

其實說到底這些個鄉勇,就是一股子強大的武裝力量,而這股子武裝力量恰恰就掌握在了地主官僚的手裡邊。

而滿清的統治結構是滿人貴族和咱的地主官僚,而軍隊在滿清小三百年的進程中,滿人自始至終掌握著軍隊,八旗就不說了,這不還有綠營,綠營的頭頭腦腦那都是滿人,漢人就上不了手。

而滿清的軍隊就這倆是正規軍,其他都不算,基本上是有事了,召集起來,這召集起來的軍隊,滿清壓根就不負責養活,這沒事了,就必須就地解散,這就是鄉勇的雛形——團練。

這種形式的軍隊打嘉慶的時候,就開始流行,畢竟不管是八旗還是綠營,到了嘉慶的手上,真心沒啥戰鬥力了。所以才出現了團練這種怪模怪樣的軍隊制式。

你說這團練是私軍嗎?是!但他是軍隊嗎?不是!因為有事了,他們就出來了,沒事了就不見了。

但太平天國這麼一弄,團練變成了鄉勇,這軍隊和團練有了較大的變化,軍隊的數量不僅比地方團練多,而且這軍隊的結構,是親戚朋友,宗族關係所組建出來的。

打這裡起,地主官僚算是進一步的掌握了軍隊。

但太平天國的時候,滿清的控制力還是有的,不然曾國藩在完成了消滅太平天國之後,就宣佈解散了湘軍。

說道這裡估計有人會問:“這時間點上了,滿清為嘛還有控制力呢?”

控制力

其實這也不奇怪,這時間點上,咱大華夏子民確實也看到了,咱的落後,所以各種各樣的思潮都有。

有滅洋扶清的,有銳意改革的,有思想保守的,有乾脆一傢伙把滿清推翻重來的。

大傢伙意見也不統一,都想試試自己的想法,所以滿清的控制力還是有的。

如果這個時候,沒啥事的話,這鄉勇又會像之前所謂的團練一樣,面臨一個就地解散的結局。

但隨後戰事又起,這不淮軍就沒有面臨這樣的結局。

最終漢人就掌握了軍隊。

這不後來,慈禧來了個萬國宣戰,跟著八國聯軍入侵,接著李鴻章聯合南方督府和老外弄了個東南互保協議。

嚇的慈禧帶著光緒往雲南跑,打北京城出來,還特意化了妝,讓慈禧結結實實的感受了一把,民間的疾苦。

這路上有婀娜奉承的官,有把慈禧但要飯的趕出自己地界的官。她這運氣好,總算是到了雲南。

從這裡,咱不難看出滿清的控制力已經大不如從前了。

那麼到了慈禧死了以後,咱再看滿清整個朝局,因為慈禧為自己著想,還想著能掌權,所以扶持了一個三歲的溥儀上去。

整個滿清就沒有了一個能壓制滿清勳貴的人出現,所以他這裡就亂了。

而且,在民間大傢伙都開始進一步的接觸到了外邊的世界,認識到了自己的落後。

這都被大鼻子欺負了多少年了,各種各樣的想法也得到了驗證,所以大傢伙認為這滿清該走向滅亡了。

所以這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哪怕是一點好火星子上去,那也是燎原之勢,所以最終一夜之間滿清就走向了歷史。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就有意思了。

題主抓住了一個關鍵點,那就是,面對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席捲半個中國,浩浩蕩蕩的農民起義不管從規模人數,以及前期的迅速壯大的聲勢,太平天國都超過了辛亥革命。但是,前者最後被蕩平,後者只是武漢一聲槍響,卻推翻了整個清朝。這是為什麼呢?

論規模和人數,太平天國把上億人捲入了戰爭,並且不到一年時間左右,直接打到了南京,其迅猛之勢,規模之宏偉,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大規模農民起義,而辛亥革命,卻只是很小的局部動亂,孫中山發起了幾十次的起義,每一次都以失敗告終,並且完全沒有多少人支持他的活動,而且僅限於主要在廣東省的局部地區活動,更加談不上太平天國席捲南方几聲的聲勢。



造成這個截然相反的結果的根本,我認為主要不在於太平天國和孫中山本身,更重要的原因出在清朝自己身上!

也就是說,他們面對的是兩個不一樣的清朝!清朝本身自己已經發生了嚴重的改變!

這個臨界點在哪裡了?是什麼造成了清朝的截然不同呢?

這個重要的的轉折點就是甲午中日戰爭,清朝輸給了日本。從此,走向了各方面的大潰敗。

甲午戰爭以前,其實大部分人心所向還是清朝,君不見,長毛之亂,所有的漢族地主以及地方勢力,全部為清朝拼命,他們並不想推翻清朝,特別是以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他們對清朝依舊抱有高度的信任和忠誠,雖然兩次鴉片戰爭蒙受了恥辱,但實際上,清朝並未受到重創,實力和威望依舊相當的高!特別是經過洋務運動以後,清朝的實力和經濟獲得迅速的發展,技術和武器也得到大幅改善,到同治年間,一度出現了封建王朝的最後盛世,那就是同治中興!



當時,歐洲列強依舊把清朝列為列強之一,是在當時世界上超級有影響力的超級大國!



而太平天國運動恰恰是發生在這段時間,恰恰是清朝威望仍然巨大,而且不停的在改良自己的黃金時間!

所以,哪怕你太平天國聲勢浩大,席捲南方,清朝依舊有實力蕩平此次亂局!所以,太平天國雖說幾十萬人,但仍無法動搖大清的根基!最終,太平天國實力強大而歸於失敗!



再說辛亥革命。辛亥革命雖然是一小撮動亂,卻拉倒了大清,他拉倒的清朝已經是一具空殼,一個紙糊的大象而已了。

因為甲午中日戰爭以後,清朝敗給了他的學生,他的徒弟,他的後生晚輩,蕞爾小國日本!



這場戰爭的失敗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可彌補的!他的影響大大超過了兩次鴉片戰爭!鴉片戰爭,開了幾個口岸,割讓了一些地方,這些地方在當時屬於不毛之地,在當時對清朝來說並沒有傷筋動骨,但是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是五臟六腑的嚴重創傷!敗給日本才是清朝感受到的最巨大的恥辱,不可洗刷的恥辱,從此,滿清再也抬不起頭了!



從甲午以後,列強看到了一個紙糊的中國,一個不堪一擊的國度,他們終於認清了,清朝是一個虛有其表,實際上軟弱無能的空殼!因為連他的學生小日本都可以把他按在地上摩擦,所以,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以後,列強迅速把重點和關注轉移到了日本,更加的倚重日本,摒棄大清。同時也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清朝從經濟,國力,統治,聲勢各方面真正全面的走下坡路!



甲午戰敗以後,清朝在各個方面迅速迅速走向了潰敗,不管從聲望上,形勢上,以及輿論上,都全面喪失了人心,也失去了全國人民以及漢族地方勢力的信任!

所以,甲午以後,清朝的轟然倒塌是必然的,關鍵在於是誰去拉動那根使他全面倒塌的命運之繩!而武漢的一聲槍響,恰恰拉動了這根繩子,所以,推翻清朝,並不是辛亥革命的力量有多強大,而是誰先打響武漢的這第一聲槍響,誰就可以推翻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