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左环沧海,右拥群山——“雾都”北京为何在元朝之前没雾霾?

左环沧海,右拥群山——“雾都”北京为何在元朝之前没雾霾?

"云霾龙蛇噬,不复辨渭泾。"这是元代作家倪瓒在《述怀》一诗中,对于当时元大都也就是今天北京的描写。今天的人们一直饱受着雾霾的困扰,尤其是京津冀鲁,四个地区的百姓。伸手不见五指,每个人都佩戴着防止PM2.5的口罩。雾霾中的尘埃极其细小,可以从鼻孔直接进入肺部。如果长期附着,会造成"尘肺"现象。

一、 古代首都非雾都

《元史》"元天历年间,适逢腊月;霾笼大都,连天不见日光,门隐于风霾间"。"大哉乾元"之朝,立都于北京之后出现了大量关于雾霾的记载。在此之前,燕蓟之地是很少有此类现象的记载。这与北京的地理位置以及山川分布,是密不可分的。

1. 五朝古都,天子脚下

《尚书·舜典》:"燕曰幽州。"北京在国人心中的地位,犹如穆斯林眼中的麦加一般神圣。单论正式的历史王朝而言,辽代;金国;元朝还有明朝以及满清都曾定都于这片厚土。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燕国。当然,

现下也仍然是中国的国都。

那么北京这块土地,能够被如此多的帝王所青睐,必定是有着它自己的"过人之处"。首都的选址,必须要考虑的就是地势和地形。因为首都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脉,必须选择一个可以易守难攻之地。同时,还必须要适应经济的发展。所以北京的地理优势,一定有得天独厚之所在。

2.左环沧海,右拥群山

"北京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这句话在初中地理课本中,无数次的出现过。那张稔熟于心的北京地理图,相信仍然有很多人历历在目。北京南部与华北平原相接壤,正所谓"面南而王"。帝王坐在龙椅上,可以望尽一望无际的平原。仿佛子民的生活景象,尽收眼底。

左环沧海,右拥群山——“雾都”北京为何在元朝之前没雾霾?

东部与渤海湾傍水相依,暖湿气流丰沛。西部则是著名的太行山脉,西部的少数民族难以一马平川的攻入首都。并且在此处,因地制宜的建造了许多关隘比如居庸关、紫荆关等等,是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

北京北部毗邻东北地区,出了燕山山脉北可入蒙古;东可进辽宁。"天下第一关",山海关就坐落在此处。北京的战略位置极其关键,一旦破城中原地区便岌岌可危。这也是为何契丹人,非得向北宋争取燕云十六州控制权的主要原因。

北京可谓是有山有水的福寿之所,也是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崇山峻岭所构造的天然屏障,首都的一道道防线。后金的皇太极正是离间了袁崇焕与崇祯才得以拿下喜峰口;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大门才使得清军入关。

如果这些关隘,能够被好生利用则王朝定能立于不败之地。就像"土木堡之变"后,皇帝被掳,群龙无首。万夫莫开的关隘变成了摆设,也先的大军才能一路挥师南下兵临北京。

若不是于谦奋力一搏,可能大明国祚就毁于此役。

3.京城不利于雾霾形成

关于霾的记载,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的《诗经,氓风》之中。正所谓"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吕氏春秋》对"霾"的解释为:刮大风时空中降下许多沙土,以致尘土飞扬。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这种现象的记载。

左环沧海,右拥群山——“雾都”北京为何在元朝之前没雾霾?

雾霾的形成主要原因是近地面空气湿度较大,然后地面人口活动搅动尘埃上浮。而秋冬季节又是雾霾的高发季,这是因为冬天冷空气行动缓慢势力较弱。雾霾在空中形成以后,季风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将空气中的这些微粒吹散。

而且冬季天空晴朗少云,夜间辐射降温速度快,容易凝结成雾。它们裹挟着空气中的污染物,升入空中这便形成了雾霾。可见,雾霾的形成与地形地势还有季风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显然,北京并不是雾霾形成的温床。虽然北京毗邻渤海湾但冬季风是陆地吹向海洋,并不会造成北京当地的潮湿。而且如果一旦雾霾产生,就会随着洋流的影响一起向东进入了海洋。临海地区冬季的风力往往远高于内陆地区,所以元朝之前北京即使形成了雾霾也不会对当地产生太大的影响。

北京虽然在群山环抱之下,但却并不似成都一样处于盆地。北京东部和南部是辽阔无垠的平原和蔚蓝深邃的大海。

只要雾霾一旦形成,强大的海洋冬季风就会将它们吹往它处。在冬天容易出现锅盖般的逆温层,也就是高空的气温比低空气温更高的逆温现象。但北京西部山脉的海拔在一千到两千米之间,而南部平原则在五十米以下,所以这种情况很难产生。

二、雾霭锁京城

"每忆西山千丈秀,云霾对面失空青。"进入元代以后,对于雾霾的记载多了起来。而且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北京雾霾的描述。那么燕云之地,为何一夜之间陡然成为"东方雾都"而又是为何在此之前古都未曾出现过雾霾的记述?

1.城市规模急剧扩张

虽然在元朝之前,北京早就做过燕国和辽朝以及金朝的首都,但当时的城市规模都不大。燕国所处先秦时期,北京虽然是首都但当时人口稀少,也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县级城市的规模。而辽朝和金国时期,他们都设立了许多首都。北京是辽朝的南京,是金国的中都。并不能做到一家独大。

左环沧海,右拥群山——“雾都”北京为何在元朝之前没雾霾?

而到了蒙元帝国,北京不仅仅是元朝这个国家的首都也是象征性的蒙古帝国的首都。同时,元朝不同于前者的是它是一个真正大一统王朝。而且忽必烈实行的经济政策非常宽松,所以北京近乎是一夜崛起。

北京城是根据《易经》中"天五地六"的格局建造而成,人口多了以后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响。雾霾产生以后,因为房屋建筑过多就会附着在空气中不易流通。而且人口越多所造成的灰尘也就越多,人们不停的活动卷起灰尘就会形成许多雾霾。

2. 地形优势不敌人为因素

前边已经赘述过北京的地形是不利于雾霾产生和发展的,但古代的生态环境是十分脆弱的。偌大的都城,承载着数以千万计的人口。而人数的骤然增加,势必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

就像北京北部的沙漠地区,虽然现在早已建起了防护林但元朝以前那片地区却是水草茂盛的林地。人口一旦密集,会加剧对树木的需求。失去了生态屏障的北京城,再加上污染物的增加这就非常有利于雾霾的形成。

虽然北京毗邻渤海,但毕竟不是直接相连,北京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沿海城市。冬季空气流动速度慢,而雾霾形成的速度又远高于季风行动的速度。所以,在元朝以后北京产生大量的雾霾则就不足为奇。

3、 雾霾的困扰

左环沧海,右拥群山——“雾都”北京为何在元朝之前没雾霾?

现代生活中,雾霾对人们的出行和身体安全都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同样,在古代也是如此。虽然当时的人们无法意识到雾霾对人体的威胁,但却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耕作都造成了诸多不利。

1. 明清时期的雾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雾霾出现的频率也直线上升。《明宪宗实录》

"成化六年冬,腊月初,京师霾遮日蔽;阴霾又起,乃半月不散,致漕运舒缓,京师官仓存米告急。"北京的粮草,是依靠水路运输。

也就是如今我们所熟知的京杭大运河,而当时因为持续近半月的雾霾导致南方的粮食迟迟无法入京,京城内的库存连连告急。在清朝同样也发生过这种情况,《清史稿》中记载乾隆年间,因为雾霾运河不能正常通航使得北京险些发生了饥荒。

2. 古代如何应对雾霾

在当时因为科学技术不发达,而总是会过分解读,认为这不是一种单纯的气象行为而是神灵降罪于斯。《清史稿》"咸丰三年,入冬而来,雪少雾多,土雨风霾时临京师,以昌平、宛平为浓重。故而帝于通惠河上,率王公大臣在紫禁城太和殿前焚香祭天。"

而平民百姓,则也非常重视"霾灾"。《北京气象志》中,提到在清朝每逢雾霾出现且连日不散,人们都会去龙王庙中牺牲粢盛以求得神灵宽恕。《清史稿》

"京畿之农人"芸锄时令苗稍疏,预防风霾。以期感动上苍,赐下甘霖。" 

3. 无记载并不代表没发生

左环沧海,右拥群山——“雾都”北京为何在元朝之前没雾霾?

在元朝之前出现过许多其他地区雾霾现象的记录,为什么北京的没有呢?首先京畿地区并不是在历朝历代都具有很高的地位,

所以没有必要每个朝代都专门对此做研究。其次,北宋以来燕云地区一直在外族之手。就算有记录,也早在战火纷飞中丢失了。

再加上北京的人口当时并不是那么稠密,并且一旦发生因为地形的原因也早就一吹而散。不会对当时的生产生活造成什么影响,所以在元朝之前才没有雾霾。最大的可能就是有,但没有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自然也无人愿记。

结语:

古代所认为的雾霾是天降此难,其实也并不为过。因为它的形成,就是由于人们排放废气过多所诞生。而且,对于人体而言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这也算是大自然对于人类小小的惩戒,在它的面前芸芸众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