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2 辛弃疾的《清平乐》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娟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的《清平乐》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词意境

由于朝廷里投降派的排斥打击,辛弃疾经常闲居在乡村之中。这虽使他不能实现安邦定国的远大理想,感到无尽的痛苦和愤慨不平,然而这却使他有时和可能深入观察、体验乡村的风光和农民的生活,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批描写乡村景色、表现农民生活的词作。尤其令人欣慰的是,辛词中的这样一类作品正像其表现的乡村风光一样,是那样的淳朴自然、清新而又活泼。

辛弃疾的《清平乐》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乡村的风光

它不仅是词的世界里罕见的艺术奇葩,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不容我们不重视珍惜它。“村居”从环境到人物的搭配,再到人物情态和动作的选择,完全构成了一幅极为和谐匀称的江南乡村风俗画,一组极为清新优美的风光片镜头。晓畅如话的短短几句,便把农家环境和老老小小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凝结成了永恒的艺术存在。非凡的艺术功力令人折服。

辛弃疾的《清平乐》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乡村的风光

在这一组宛如带露荷花一样活泼清新的镜头中间,有人有景、有远有近、有静有动、有声有色,繁简适度、轻重得当。写神写貌无不恰到好处,巧夺天工。其中老和小写得最为生动传神。“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写照。

辛弃疾的《清平乐》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荷花

对于此类作品,不必问其寓意如何,更无需究其真伪对错,只需如听小夜曲、如观风光画、如饮美酒、如品香茶,单去领略那份美妙、品味那份韵致就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