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晁盖如果不死,他会和宋江一样,选择带领大家一起接受朝廷招安吗?

大马哈鱼12


晁盖不死,必然也会带领梁山好汉一起,接受朝廷招安。《水浒传》前七十回已经写得非常明确,晁盖支持招安,支持宋江。说“晁宋”有矛盾,梁山有“晁宋之争”,完全是不顾文本的臆断。

评《水浒传》当以文本为依据,而且,只能以施耐庵的前七十回为文本依据。晁盖“生前”的故事只讲到第五十九回(容与堂本的第六十回),不能以续书来反推晁盖与宋江之间的关系,从而置施耐庵原著于不顾,得出晁盖反对宋江招安,若是不死,必然不会带领梁山好汉招安的结论。

那么,施耐庵的《水浒传》中,能得出晁盖不死,也必然要接受朝廷招安的答案吗?

梁山泊的三次劝降

贯华堂本《水浒传》在第五十四回、五十五回书中,写了高俅为替堂兄弟高廉报仇,大兴三路兵讨伐梁山。领兵的主将是双鞭呼延灼,副将是百胜将韩韜、天目将彭玘。宋江毫无惧怯,依旧如前两仗一样,替代晁盖带兵迎敌。这回,宋江是当着晁盖的面,亲自调兵遣将,排兵布阵,以五队人马展开车轮战。呼延灼难以招架,一阵下来,扈三娘以红锦套索活捉了彭玘。

书中写道,彭玘被押到宋江大营,宋江亲自劝降,这是梁山第一次劝降朝廷将官。宋为彭玘松绑,说道“某等众人,无处容身,暂占水泊,权时避难。”因为只是避难,所以不应当与朝廷官军交锋,“本合延颈就缚”。但是,宋江又说,不打就难以活命。

彭玘答应投后,宋江便将彭玘送到晁盖身边,自己则继续与官军作战。

从宋江的劝降词中,可以读到有希望朝廷招安的意思。但更多的只是说辞而已,宋江从来就没打算“延颈就缚”,反倒是不断挑起战事,攻打朝廷州府,斩杀朝廷命官。甚至,在呼延灼的故事中,还打破青州,杀了宋徽宗的舅子慕容彦达。因而,此时的宋江虽然心中有招安愿望,也仅是心中谋划,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来。

稍后的战斗中,梁山好汉擒获了轰天雷凌振,宋江第二次劝降朝廷军官。宋江依然给凌振松绑,执其手一起上山。一路之上,宋江以彭玘说事,劝说凌振投降。此时,宋江也只字未提“招安”。凌振则一路保持沉默,不理会宋江的劝降。

凌振到了大寨,彭玘见了,立即上来劝说:
晁,宋二头领替天行道,招纳豪杰,专等招安,与国家出力。既然我等在此,只得从命。

彭玘这话是代表谁说的?很明显,是代表晁盖说的,宋江可没对彭玘说过“替天行道,专等招安”的话。施耐庵明确交代,宋江是把彭玘送到了晁天王身边,便是暗示宋江需要晁盖最后的决定,是否以这样的方式招降朝廷将官。宋江都不敢轻易说出“招安”,假如晁盖没有说出这几个字,彭玘敢说吗?宋江每次打仗都是亲自带兵,以“哥哥是山寨之主,未可轻动”为由,让晁盖坐镇山寨,这倒成了一大罪状,说是宋江架空晁盖。

其实,作为一寨之主,晁盖是不可以轻动的,宋江带兵四处出击,是十分合理的职责分工。而且,在劝降朝廷将官这件事情上,宋江不敢擅自做主,在晁盖还没有开出以“招安”为条件劝降将官前,宋江连凌振都说服不了。

晁盖教彭玘下说辞,一举成功,因为是自己的“招安”意图发挥了作用,晁天王非常兴奋,下令道:“且教做筵席庆贺。”

翻过这回书,又到了劝降金枪手徐宁的情节。当时,很多梁山好汉都在场。首先是宋江执杯赔罪,这次,宋江大胆的说了这样一番话:“见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非敢贪财好杀,行不仁不义之事。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按照晁盖的意思,宋江以招安说事,劝降徐宁,效果的确很好。当时,林冲也来敬酒,对徐宁说:“小弟亦到此间,兄长休要推却。”书中还交代,晁盖、吴用、公孙胜也上前陪话,山寨里摆宴席庆贺。

这三次劝降,施耐庵花了不少笔墨,前后过程交代得十分清楚。施耐庵的意思是说,梁山对外正式宣布“替天行道,专等朝廷招安”的人正是托塔天王晁盖。宋江劝降彭玘、凌振没说“招安”,晁盖通过彭玘之口说了出来,因而,宋江劝说徐宁时,才按照晁盖的意思,一举劝降成功。

招安是晁盖的初衷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晁盖是最积极的招安主张者和推行者,宋江虽然心中有这样的计划,但没有晁盖的表态,宋江是不敢自作主张,对朝廷将官表达招安愿望的。那么,晁盖为何要主张招安呢?原因大概有两个方面。

首先,晁盖并不愿意上梁山,更不愿意造反。回看“智取生辰纲”的故事,明显可以看出,晁保正夺取这笔财富,是不满蔡京搜刮,是取“不义之财”。夺取不义之财,仅是反贪官而已,绝对上升不到反皇帝、上山落草造反的层面。

晁盖之所以敢于做这件大案,施耐庵用了两件事做铺垫,说明晁盖只是为了夺取不义之财,而绝无上梁山造反的企图。第一件事,上一年的生辰纲被劫,一直没有破案。晁盖也以为可以瞒天过海,为弟兄们谋一套富贵而不改变现状。得到生辰纲之后,晁盖立即分掉,三阮得了钱,自回石碣村。白胜则继续在安乐村做赌徒,晁盖自己便与吴用、公孙胜、刘唐在东溪村快活。

晁盖并没有通过生辰纲案子上梁山的打算,所以,七星聚义时,晁盖主张悄悄的潜到白胜家,然后神不知鬼不觉的上黄泥冈。假若是这样,恐怕破案的难度就大很多,晁盖有可能继续做他的保正,在葡萄架下喝酒逍遥。

另外一件事,就是七星聚义梦境的暗示,吴用说,这是“应天垂象”。既然老天都保佑,这事还有什么风险呢?

但是,晁盖没有料到,吴用早就打算上梁山了。吴用以趁三阮撞筹的机会,到石碣村全面考察了梁山的情况,先将阮氏兄弟拉进了上梁山的计划中。因而,吴用否决了晁盖的计划,不去白胜家潜伏,而是到人多眼杂的安乐村酒店,让晁盖先暴露了。

原本就不打算上梁山的晁盖,被逼无奈落草做了山寨之主。但是,他却不愿意杀人,所有的人都不愿意杀。

晁盖做了寨主,立即迎来了黄安的征讨。这次,是吴用“架空”晁盖,带兵亲临前线,晁天王却坐镇山寨。活捉黄安后,晁盖不敢杀,也不敢放,生生的把这个朝廷团练给关死了。晁盖更没有劝说黄安入伙,因为,此时的晁盖果真是“暂借水泊歇马”,没做长期打算。但是,何去何从呢?晁盖心中没底。

过了一段时间,山下朱贵传来消息,说是有一大队客商从梁山经过。晁盖大喜,说是山寨“正没金帛使用”。晁盖上梁山并没有多长时间,却把生辰纲和自己带来的金帛都花得差不多了。钱用完了,可以去找,反正做了草寇,打家劫舍便是营生。这件事,还是说明晁盖劫取生辰纲并非为了造反,而是夺取不义之财,为弟兄们谋富贵。即便是到了梁山,也没做长期打算,先把生辰纲分了,又不去干强盗生意,所以,便没金帛使用了。

晁盖缺钱花,所以,还是要抢劫的。于是,便派人下山劫掠客商。这次抢劫,虽然不是针对朝廷贪官,但也像黄泥冈那样,只取钱财不害人性命。所以,晁盖对下山作案的弟兄们说:“只可善取金帛财物,切不可伤害客商性命。”刘唐、三阮等抢得财帛上山后,晁盖并不十分高兴,他悄悄的叫过一个喽啰问杀没杀人,喽啰回禀说没有伤害一人。此时,晁盖大喜,说道:“我等初到山寨,不可伤害于人。”

从这些细节中,完全可以下结论,晁盖夺取生辰纲并不代表他要造反,顶多是反贪官而已,上山造反是与朝廷作对,甚至是与皇帝作对。晁盖不愿意上梁山,做了寨主不愿意伤害于人,也就是说,谁都不能伤害,包括朝廷官员等等。晁盖的造反意志还没有吴用坚决、坚定。因而,不可不顾文本的拔高晁盖,更不可得出晁盖反对招安,必定要反对宋江的推断。

晁盖宋江是铁血兄弟

晁盖不愿意造反,但他心中并无主张,也看不到前途,只能做个“好强盗”,像王伦那样别去招惹官府。虽然晁盖不是王伦可以相比的,但两人在梁山上的主张和搞法却是大同小异。吴用是坚定的要上梁山的好汉,眼见晁天王这么干下去,总有一天会遭遇“团灭”。于是,再度出“馊主意”,把晁盖调离梁山,到江州劫法场。梁山好汉大闹江州,等于是向官府宣战了,晁盖不想杀人,也办不到了。

那么,晁盖为何如此轻易的受吴用调遣,敢下江州劫法场呢?起因大概与吴用有关,吴用是晁盖的发小,自幼在一起,凡事都“商量计较”,吴用的话,晁盖还是非常愿意听的。但是,促使晁盖舍弃初衷,下江洲劫法场的最大动因,却是晁盖与宋江的关系。这两人可谓真正的“刎颈之交”。

《水浒传》中,写晁盖与宋江的关系,一是很特别。郓城县衙离东溪村不远,宋江又是远近闻名的及时雨。然而,吴用却不认识他,更不知道晁盖还有这样一位以性命相救的铁杆兄弟。二是很特殊,两人本来就是一体两面,分别代表了《水浒传》佛道两派。

给晁盖传递生辰纲消息的,是赤发鬼刘唐。原本,刘唐完全能够直接来找晁盖,但施耐庵却让赤发鬼“醉卧”在灵官殿。书中细节表明,刘唐当时并没有醉酒,还知道睡觉前脱下衣服,做个枕头,安然而卧。即便是喝了点酒,却还没有醉到不能去见人的程度。

施耐庵写这一笔,说的是生辰纲大案是佛道联手做下的。晁盖是托塔天王,也就是佛教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王)。灵官殿中的“灵官”,却是道教大护法。施耐庵行文奇妙,借此宣扬自己“佛道合一”的宗教倾向。

宋江也是一样,他的家中有一个佛堂,供奉着三世佛。杀阎婆惜后,宋江便躲到了三世佛供床下的地窨子里。宋江是道家紫府的天魁星,却是寻求着佛家的保护。

宋江与晁盖分别代表着“佛道”,这是一种隐喻。既然是隐喻,就不能写得太直白,文本中所反映的就是极少有人知道这个隐秘。所以,吴用不知晁盖与宋江的关系,宋江家的地窨子,也只有朱仝知道。

既然晁盖、宋江是这样的关系,在施耐庵“佛道合一”的主题下,就应当是一体两面,两人是高度一致的。体现在具体人物上,就是晁盖、宋江就是能够换换的铁血兄弟。

列位看官若有兴趣,不妨找来金圣叹批注的贯华堂本《水浒传》,读一读宋江给晁盖报信,晁盖大名府显圣救宋江这两回书。在这两回书中,宋江报信、晁盖显圣时说的话,几乎就是出自一人之口。

施耐庵这样写晁盖、宋江的关系,是要表达“佛道合一”的宗教思想。这一点,绝对是反皇帝的。宋徽宗是坚定的“崇道抑佛”的推行者,宣和元年正月,此皇帝便下“革佛诏”,抑制,甚至毁灭佛教。施耐庵有针对性的设计晁宋关系,所隐含的主题就是反宋徽宗。

既然如此,那么,晁宋二位头领为何都积极的主张招安呢?这个话题说来很长,不是这篇回答所能讲得清楚的,也不在本回答的范围之中。只说一点,就是《水浒传》的蓝本故事,以及历史真实,梁山好汉确实是招安了。施耐庵不能违背历史写神剧,便在前七十回书铺陈这样的结局,然后,将写到晁盖死后,宋江等人战败而接受招安。招安之后,去边境杀敌“保境安民”。在宋徽宗镇江复辟时,梁山好汉大概会再次造了宋徽宗的反。这段故事,前七十回有伏笔,绿野老道也曾多次解读这些伏笔,尤其是宋江江州题反诗,将是梁山好汉终极归宿的大伏笔。

晁盖积极主张、支持招安,从来就没有制造“晁宋矛盾”,引发“晁宋之争”。宋江做了寨主,继续按照晁天王的遗愿,带领梁山好汉完成了“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大计。至于梁山好汉是如何被招安的,招安之后,又是如何“替天行道”的,那是题外的话。不过,归结一点,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最终都将以英雄式的故事结局。因而,说晁盖主张招安、支持招安,并没有损害晁天王的形象。


绿野萍踪01


我个人觉得不会,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一起回忆一下晁盖和宋江两人的不同之处。



晁盖这人,小有资财的地主富户家庭,性格上比较豪迈,不畏强权,骨子里是对官府看不上的,甚至是痛恨官府的。为什么说他痛恨官府,他的家里是有钱的,他不像阮氏三兄弟,因为活着太难了,才去抢劫生辰纲。他是有痛恨官府的情绪的,所以对抢劫生辰纲表现的跟热忱。如果后来不死,他绝不会招安,哪怕是玉石俱焚,也不会接受朝廷招安,更何况,不招安的思想在梁山好汉中比较拥护!



再来说说宋江,宋江出生吏员之家。这种家庭的宗旨是什么呢?知道做官的好处,争取能够在官吏的路上走的更高更远。也可以说,宋江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忠于朝廷,好好做官,争取更上一层楼。宋江入伙梁山有着很多的机缘巧合,可以说是运气背到家了,他的内心里面从来都没有入伙梁山的想法。他也不像林冲一类的人,和朝廷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虽然一直都在说他想招安是为了给兄弟们某个前程,但不能否认这其中有他自己的心中的小九九。所以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在招安不被大部分人支持的情况下强行推动招安!


从这两人的性格上分析,我觉得晁盖不会选择招安!


夜雨满秋池


我觉得不会!为什么呢?

首先,晁盖性格就跟宋江不一样,晁盖性格豪爽,义薄云天,爱交朋友,说白了有点江湖大哥的味道。而宋江呢,虽然也有晁盖身上的优点,但宋江还是一个愿意报效国家的人,骨子里就是这样,让他去造反对抗国家,他是万万不能的。

其次,对于诏安,晁盖也不会被诏安,他其实心里深知朝廷的套路,诏安只是幌子,说的难听点就是先给你个编制,然后杀你于无形,晁盖也不是三岁小孩,怎能不明白?而且那个时代奸臣当道,像他那个性格,很难适应朝廷的规则。

但是晁盖能不能独霸一方,这个可能要看梁山的发展了,其实就算凑齐了108将,也很难说就能对抗朝廷了,别看国家腐败,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惹急眼了,一样灭了你!

我觉得,他可能会占领梁山就完事了,扩大地盘不是聪明人干的事,尤其他身边还有智多星吴用,肯定会给他些建议!扩大势力范围国家肯定也不容你,不如就做个山大王得了!

再说一个重要的就是,108将都是绿林好汉,时间一长,肯定出摩擦,各个人性格虽然相似,但也就是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会爆!到时候分崩离析,离团灭不远了。


中国真话人


个人觉得吧!按照作者的意思应该是不会的,不然也不会把晁盖写死的。

从晁盖的一些生平事迹就不难看出,晁盖平生仗义疏财,为人义薄云天,专爱结交天下好汉,闻名江湖。当然宋江也是一样,只不过宋江还差点火候。晁盖的家底很厚,这个是祖上传下来的,从随便出手就是几十两银子不难看出,家底确实丰厚。传说邻村西溪村闹鬼,村人凿了一个青石宝塔镇在溪边,鬼就被赶到了东溪村。晁盖大怒,就去西溪村独自将青石宝塔夺了过来在东溪村放下,因此人称托塔天王。

那么有人肯定会说了为什么那么有钱,还要劫生辰纲,我觉得这个钱谁都喜欢,自古英雄好汉,不是爱财就是爱美人。晁盖不爱没人,喜欢舞刀弄棒,那么古代练武的人都是要有丰厚的家底的,再加上晁盖庄上有庄客,钱肯定慢慢的会不够用,所以大家一起商议,劫了生辰纲。那么钱就不愁不够用了。说白了这就是土匪行为。

晁盖率领智劫生辰纲的人马上山,并取代王伦成为梁山泊之主后,梁山组织的价值观发生了从“打家劫舍”到“劫富济贫”的重大改变。

那么根据这个思想转变,其实就不难看出。其实晁盖和宋江的思想貌似神离了。所以就有晁盖死因显得蹊跷迷离。至今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有人说是史文恭用毒箭射杀的晁盖。但是书中好像并没有如此描写。其次从晁盖被射之后宋江的表现,也是耐人寻味的。大家可以发挥想象自信脑洞。

正因为如此,假如晁盖没死,以晁盖的作风,完全不可能去接受诏安的。


一忆一


不管晁盖是不是战死,梁山最终的道路大概率是被招安。

第一,军事力量看,梁山相对于南方方腊起义,属于小股农民割据。

北宋军力并不弱,为什么不能消灭梁山呢?要从北宋军队几个特点说起。

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北宋的禁军数目非常大,所养兵员为历朝之冠。

据钱穆《国史大纲》说,宋开国之初禁军有二十万左右,以后则愈增愈多,至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庆历(宋仁宗)时可能最多,达到“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

林冲被称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指的就是这八十万禁军。

宋代军力强大,但是因为赵匡胤是黄袍加身做的皇帝,他就怕别人也控制军队,因此对禁军控制很严,地方一般没有禁军,都是战斗力很差的地方部队。加上皇帝把军权和军队分离,”兵不认将,将不认兵”,削弱了军事指挥的灵活性。宋代还喜欢任命文官做统帅,像是范仲淹这样的。

北宋的农民起义比较多,但是只要中央派遣的禁军一到,基本有把握全胜。岳飞就曾经带领禁军镇压农民起义。

梁山起义队伍比较小,影响不像小说表现的这么大,因此朝廷并没有重兵打击。一旦朝廷重点打击,梁山是抵抗不住的,因此梁山只有招安和灭亡两条路。

第二、梁山本身接受招安的势力比较大。

宋江为代表的大部分梁山精英,有文化,军事比较好的都是希望招安的。大多数人是逼上梁山,只要有机会还是想为国效力。即便是不满,也是对奸臣不满,很少有人对皇帝不满。

同时这些精英代表也深知朝廷的强大,深知梁山苟安的现状是无法持续的。阮氏兄弟、李逵等眼界比较窄的兄弟,又没有发言权和说服力。

第三、梁山所处中国北方,受理学影响比较深。忠君思想比较重。

与南方不同,北方是儒家发祥地,梁山距离曲阜也是咫尺之遥,忠君思想还是很重的。就连宋江的父亲,也是逼着宋江投案自首,忠于朝廷。

梁山打出的大旗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皇帝是天子,大旗本身就是忠君的。他们反对的是奸臣而不是封建皇帝。

梁山不像方腊一样,方腊提出了“得天符牒”,自己代替天做事,同时方腊还利用了当地时间摩尼教从思想上武装起义部队。

梁山没有提出自己可以借用的信仰,仍然是使用儒家思想,注定还是要回到忠君招安的路上去。


戴着金箍的思考者


各位老师:《水浒传》作者总体脉络就是从一百单八将齐聚水泊梁山,到宋江带领大家受招安,征方腊损兵折将,最后只剩二十七。晁盖这个人物即是小说情节中的一个节点人物,起到了先启事,占水泊,引领各位英雄上山。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晁盖来对比宋江。晁盖讲义气,重兄弟情义,一视同仁,有酒一起喝,有肉一起吃。走的是江湖路,用的是江湖心。而宋江,工于心计,结识拉拢各路英雄拥戴自己,但是又分出远近亲疏,更主要的是宋江上山的目的就是为了下山,走的是仕途名利路。所以,晁盖在《水浒传》,注定就是悲壮角色。


九离叔—古塔研究


不会。路线不同。

晁盖这个人义气,他和宋江不一样,宋江喜欢招安,喜欢当官。宋江希望用兄弟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戴花翎。要知道宋江是小吏,他不可能当官,只能用先造反再去找安,才能完成历史使命。

晁盖是草莽英雄,他痛恨朝廷,痛恨贪官污吏。

晁盖有些像历史上的起义领袖,只是心眼太实诚,可惜缺乏宋江阴毒的个性,因此后来被宋江架空。


李治亚文史博客


不会。

一、晁盖是山东郓城县东溪村的一位财主,他武功高强,平生仗义疏财,爱结交天下好汉,敢于为民请命的好汉;

二、晁盖生前就反对招安,只想带领兄弟们大口吃肉,大口喝洒,享受当下的快活,并没有长远的打算。

三、“竭力同心,共聚大义,和大宋皇帝做个对头。”

四、生前就对宋江篡权招安有所察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临终遗嘱“若哪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实质也是对宋江的否定。


万卷图书汇


有这个可能性,但是可能性可能不大。毕竟我们现在是在推测,梁山伯的人一般都是跟朝廷有过节甚至有深仇大恨的人。这样的社会上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在几年内甚至十几年内,他们可能会继续逍遥快活。打击贪官污吏匡扶正义。但是这也决定了他们没有什么大志向。大发展,基本上很难开山立国,随着时间一长。朝廷的攻击肯定会越来越强。他们或者接慢慢的接受招安,或者慢慢的被灭亡。


全球校友总会


如果晁盖不死,他肯定不会像宋江一样接受招安,晁盖为人高傲,不甘屈居人下,如果他不死,一定会自立为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