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八路軍對日軍的首次大規模白刃戰,幾個人對一個鬼子,都感到吃力


八路軍對日軍的首次大規模白刃戰,幾個人對一個鬼子,都感到吃力

(電影《太行山上》)


平型關戰役,是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上第一次與日軍進行白刃較量。從技術角度分析,包括八路軍在內的中國軍隊所使用的拼刺術主要來源於北伐時代,其中既有早期西方劈刺術的基本動作要領,也包含著中國傳統武術特別是槍法的影子,所以被稱為“華刺”。“華刺”的缺陷是操槍的動作幅度過大,像掄大棒似的,看著威猛,但其實表壯不如裡壯,胳膊一揮動就容易露出空檔和破綻。

與此相對應,日軍的刺殺術叫做“東洋刺”,自明治時代開始就已逐漸成型,其動作講究利索乾淨,不拖泥帶水。攻擊時,持槍者眼睛盯著前方,腦袋一埋,胳膊夾緊,一個墊步刺刀就出去了,槍、胳膊、肩、腦袋基本成一直線,就像瞄準射擊一樣犀利準確。防守時,不是僅僅撥開槍刺,而是手腕一翻,直接將槍刺磕開,之後緊接著就是一個突刺,往往一招之內就能解決問題。就整體而言,“東洋刺”的實用價值及其士兵在訓練上的精熟程度,都遠在“華刺”之上。

八路軍戰士多數都沒有經過嚴格的刺殺訓練,拼刺刀時憑的完全是一股血氣之勇,這在低水平搏殺時還無所謂,難度一升級就不行了。反觀日本兵,基本上個個訓練有素,體能技能俱佳,而且三大八蓋本身就是為白刃戰所設計,在拼刺中很佔便宜。


八路軍對日軍的首次大規模白刃戰,幾個人對一個鬼子,都感到吃力

(電影《太行山上》)


爆發白刃戰時,八路軍雖佔有人數優勢,但就算是幾個打人家一個,仍然感到吃力。當時能夠一對一跟鬼子玩刺刀的,都得是一等一的刺殺高手才行。

按此標準,一個叫田世恩的排長可以列入其中,因為他就是一對一跟鬼子在拼刺刀。與之對拼的日本兵雖然個子不高,但刺殺技術相當好,動作十分純熟,幾個回合下來,田世恩不僅沒找到對方漏洞,自己的刺刀還給磕彎了。

國產步槍的刺刀就是這麼讓人著急,恰在此時,田世恩的右肩膀又中了顆子彈。見對手負傷中彈,日本兵精神上有所鬆懈,隨後便大大咧咧地撲了上來,這在關鍵時刻給了田世恩一次機會。

凡天下的事,不可能事事認真,但白刃刺殺這種高難度作業可不一樣,哪怕有一星半點的馬虎和疏忽,都可能因此送命。田世恩抓住鬼子露出的空檔,掉轉槍托後,掄起來照著對方腦袋就是一記直劈。


八路軍對日軍的首次大規模白刃戰,幾個人對一個鬼子,都感到吃力

(電影《太行山上》)


“東洋刺”強調突刺,在訓練和實戰中並不主張使用槍托,後者是“華刺”的特點和用法,日本兵根本沒想到田世恩會使上這一招,當即被砸倒在地。田世恩把自己的槍一扔,順手抄起三八大蓋,給鬼子的肚皮上來了兩刀,給這小子送了終,餞了行。

緊接著,又有個鬼子軍官揮著戰刀撲過來。到底是長比短好使,田世恩一刺刀搠過去,也將他刺倒在地。

日軍儘管人少,且全是非野戰部隊,但置身死地的那種困獸勁頭卻著實不容小覷,這場白刃戰之激烈殘酷可想而知。在足足拼殺半個小時之後,三營才得以撕破日軍在公路上的攔擊線。


八路軍對日軍的首次大規模白刃戰,幾個人對一個鬼子,都感到吃力

(電影《太行山上》)

今日薦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