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在開封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前言

朱標,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嫡長子,一代賢后馬皇后長子,出生在元末,並與大明開國的洪武元年受封為太子,亡與洪武二十五年,享年三十八歲。

朱標的早亡對很多喜歡明史的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遺憾,很多人也因此暢想著如果歷史上的朱標沒死大明會發生什麼。我也是其中一員,可歷史已經無從更改,便只能通過一篇虛無縹緲的文章來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遺憾了。

因此,本文的內容是基於假設歷史上的朱標沒有在洪武二十五年早亡,而是在重病一場後幸運的存活了下來,歷史將從洪武二十六年開始,走向另一個方向。

朱標不死,大明北遷都城

朱元璋建都北京後,發現都城在南方並不利於大明對全國的統轄,另一方面朝廷中越來越多的南方官員也讓他日益憂慮,因此在執政後期便琢磨著要遷都北上,其中的候選都城有洛陽、長安、北平等,而前往實地考察的便是太子朱標。

第一個選擇——長安


在開封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長安古稱一角

洪武二十五年,朱標便是奉朱元璋的命令前往陝西考察長安的實況,並作出決斷長安是否還能夠作為都城。

個人認為,長安在明朝時已經沒條件成為都城了。先不說西北荒漠化在明朝時已經很嚴重了,長安早就不復漢唐時期適宜居住的條件了,另一個不爭的事實便是長安處於關中平原,從全國的角度來看其處境過於封閉,而關中平原的農作物產出早已不復古時,根本無法支撐其首都的龐大需求。這個問題在唐朝在安史之亂後期便已經很嚴峻了,中後期的唐朝皇帝甚至還要為糧食是否能順利運抵京城而日夜擔心,所以朱標考察長安回來後定然不會選中長安作為首都的。

第二個選擇——洛陽


在開封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恢弘霸氣的洛陽古城門

另一個選擇便是洛陽了。洛陽相對於長安來說,其位置更靠東方,雖然也被群山環繞但不至於封閉,從安全方位的角度來看,洛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但一個不爭的事實則是洛陽即便作為十三朝古都,成為大明首都絕對也有駕輕就熟的經驗,但它自五代十國以後頻遭戰亂破壞,甚至在宋代也不曾被作為首都,其地位在大明時期已經大不如前了,充其量也跟現在一樣只擁有一個古都的名頭罷了。而大明統御全國其新都的選擇除了要考慮安全問題外,還要考慮經濟和生活條件的問題,洛陽也不適合作為新都城。

第三個選擇——北平(現北京)


在開封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赫赫有名的午門

最後一個高人氣的選擇便是北平了,也就是現在的北京。很多人都會潛意識的認為大明若是要遷都北上的話北京就是最好的選擇,其中一個理由便是歷史中北京作為大明的首都表現的很好,保佑了明朝近三百年的國運。可這樣的想法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現如今北京作為首都這一事實的影響,熟讀明史的人都知道北京作為首都對大明來說並不是那麼的完美。

在明朝初年北平作為燕王朱棣的封地,是大明抵抗草原政權的前線堡壘,作為首都可以說是非常的危險。朱標不是武將出身更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北平對他來說做一個邊疆屏障遠遠適合作為一個首都,自然不會閒著沒事找麻煩將都城選擇在北平。

相比於其他朝代,現在中國人高看明朝皇帝一眼的便是明朝皇帝的硬骨氣,終明一代,所有皇帝都遵循著一條祖訓:君王死社稷,天子守國門!所以就會認為朱標也會堅守這句話而選擇北京作為都城,可不要忘記了這句話並不是朱元璋說的,而是朱棣奪位稱帝並遷都北京後留下的規矩,對朱標來說完全沒有意義。

因此北京也不是作為首都的最好選擇。

那作為新首都的選擇最好的是哪裡呢?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選擇還是:依託開封,在其原址或附近營建規模更大,防禦能力更強的新都城。


在開封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開封府

相比於洛陽,更東邊的開封具備更好的經濟條件。開封自北宋以來便成為中原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城,其地處廣袤平原,陸路水路交通都極為發達;同時東臨京杭大運河,南方的賦稅和糧食完全可以通過京杭大運河支援首都地區。並且開封地處中原,從統御全國的角度來看也是個非常好的選擇。

可能也是因此,朱元璋在建國後便考慮過將開封作為都城候選,甚至一度升格其為陪都,改名北京。

可天下的選擇總不是完美的,開封作為都城有一個先天的缺陷,那便是開封地處平原周圍是無險可守,一旦有戰亂開封能夠依靠的屏障的只有自己的城牆,在和平時期還好一旦發生戰亂,大軍兵臨城下,再高的城牆也擋不住敵軍的進攻,北宋的滅亡便是擺在大明面前鮮活的例子。除此之外,開封還有一個非常不利的條件影響他成為都城,那便是開封靠近黃河,極易受到黃河氾濫的威脅,這一點恰恰是作為都城最為不利的因素。

在開封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世界獨一份的開封城摞城瞭解一下

要想在此地建都,首先就要在提高自我防禦力上下功夫,不只是要防範軍隊的進攻,更要防範北方黃河洪水的衝擊。因此在新都建造之始就要加高整座城市的地基,依照朱元璋氣吞天下的超強魄力和大明的強大國力來看,營造出一座前無古人的高聳在平原之上的“天空之城”絕不是難事。

至於有多高呢?現在北京遺留下來的清代北京城城牆遺址其高度在8米左右,新都城便建起5米高的地基,其上再建造高約8米的城牆,總高約13米!


在開封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懸在開封頭上的天河—黃河

新都城的地基遠高於周圍平原,從任何方向進入新都城都要爬坡,而全城除了城門外設有緩坡供人與車馬進出外,其餘地方均為近乎垂直的磚砌絕壁,這樣便可以在極大程度上保證新都城的安全。

作為都城,將安全完全寄託與自身的城牆是極為不妥的,很容易走北宋的後路。因此,大明還將採取一項重要的都城防衛措施:在黃河以北修建一條東起渤海,西抵太行山的新長城。這一條長城橫跨現如今的東營、淄博、濟南、聊城、邯鄲,最終向西接入太行山。

明代新長城就此橫亙在中原大地,將華北平原與中原隔離開來,守護新都。


在開封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內長城示意圖

明朝修建長城是有先例的,歷史上的明朝為了抵禦近在咫尺的北方草原民族,建造了赫赫有名的萬里長城。所以不用懷疑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魄力,他一旦選定開封附近作為新都地址後,這一條國內長城絕對會高標準完成。

這一條國內長城我們就稱之為內長城吧。內長城相比於建在北方邊境地區的長城最大的好處便是身處內陸,環境優越適宜駐紮大軍。駐紮在內長城的大軍再也不是邊軍,其生活條件要好很多。內長城幾乎都是建立在平原之上的,建造難度大大降低,同時其橫貫多座城池,可以利用他們本就存在的城牆,降低工程量。

內長城中可選數座大城作為出入南北的關口,以濟南為例,濟南在明朝便是鎮守山東的一座大城,有了內長城濟南就可以背靠整座泰山輕鬆擋住經河北南下的來犯之敵,徹底將山東與河北隔離開來,使得山東成為新都城的東方屏障。除此之外,聊城也將成為一座重要的關口,負責堵住整條內長城上唯一的一個缺口——京杭大運河!

明朝時期根本沒能力建造一條跨過京杭大運河的城牆,只能在此處留下一個缺口,也將是整條內長城唯一的一個缺口。

讀到這裡可能就有人要問了:按照這個建造路線,內長城也將橫跨黃河,不應該也留下缺口嗎?在這就為大家科普一個小知識點:明代時期黃河河道並不是如今的黃河河道,而是在開封以東的蘭考縣附近轉向東南,最終奪淮入海(如上圖)。因此修建內長城是不會遇到黃河的,自然不用留下缺口了。

有了幾個大城作為依託,內長城不但不會成為人跡罕至的邊塞苦寒之地,而是會形成一條新的人群居住帶。無論南北,只要是依靠內長城建立的村落將會受到內長城守軍的保護,根本不用擔心匪患問題。人有了,經濟發展自然會騰飛,依託內長城的存在作為關口的幾座大城將會興起倒賣南北貨物的生意,而溝通南北的商戶在通過關口時交上的稅銀也將成為內長城維修的最穩定的財源保障。

有了內長城屹立在北面,新都城的安全性將大大提高,隨著時間的推移新都城必將重現北宋汴京的輝煌——成為一座屹立在中原大地上,人口超百萬的世界大都市!


在開封為大明建一座新都城

與本文無關,純粹就想放個美女圖鎮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