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张释之与魏征,敢于直谏,并且成功而善终的双杰

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爱恨情仇、五味杂陈。然而,一个贤臣,一个明君,是其主基调,这是妇孺皆知的,大家耳熟能详。其实,在历史长河中,汉代张释之与唐代魏征一样,敢于直谏,并且成功而善终,可谓双杰,两座高峰,相互照耀,令人仰望。张释之和汉文帝刘恒之间的关系,并不比魏征和唐太宗李世民之间“清淡”“和谐”,某种程度上“口味”还要重的。

张释之与魏征,敢于直谏,并且成功而善终的双杰

张释之,字季,西汉法学家,法官。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后经贵人袁盎推荐,升任为谒者。得一步台阶后,又因向汉文帝刘恒陈说秦汉兴亡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中大夫、中郎将等职。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在此列举三件比较典型的事件,看这位“黑脸”处理风格。

一、持正不阿。汉文帝三年,身为宫廷禁卫中郎将的张释之跟随汉文帝刘恒到霸陵。慎夫人新丰也陪同前往。刘恒站在霸水堤岸上给慎夫人指着说:“这就是通往邯郸的大路。”说着就叫慎夫人弹瑟,刘恒靠着瑟就唱起来。歌词凄怆悲凉。忽然回过头来对左右大臣们说:“好啊!用北山的石头做成棺椁,再涂上拌漆的碎麻,谁都动不了。”左右都跟着拍马称颂:“好!”只有张释之向前走了一步说:“假如坟墓中藏有人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整个华山,再高大严实,也能找到空隙。如果坟墓中没有人们渴望得到的东西,就是没有石头棺椁,又何必忧虑?”刘恒在这逆耳的忠言寻思片刻后,点头示意有理。

张释之与魏征,敢于直谏,并且成功而善终的双杰

二、依律审判。张释在廷尉任上时,有一次,刘恒坐车经过中渭桥,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过,御车的马受到惊吓,幸运的是没有发生意外。但那人当即被逮捕,押送廷尉法办。那人说:“听说京都长安来了人,实行戒严,我便躲到桥下。隔了好长时间,我以为皇上已经过去了,就走出来了。谁知车马还在,就赶紧跑开。”于是,张释之根据情况作出判决:天子出巡时,人民都应回避,该人没有回避,属“犯跸”罪,应当罚款。

这判决,刘恒得知非常恼火,对张释之怒道:“这家伙吓了我的马,幸亏这些马性情柔和,否则换了别的马,说不定要了我的命,你怎么仅罚他几个钱就了事?”张释之说:“法律,由天子制定,天下人都得遵守。法律规定罚款,就是罚款。如果随意加重处罚,老百姓怎么相信法律?如果当时陛下把他杀了,也就作罢。既然交给廷尉处理,廷尉就一定坚持公平。如果不按法律,全看当权者的脸色去判刑,想轻就轻,要重就重,人民不就无所措手足了吗?请陛下明察。”刘恒考虑了很久,说:“你的看法很正确。”

张释之与魏征,敢于直谏,并且成功而善终的双杰

三、坚持原则。世上什么事都有,竟有人偷了刘邦祭庙门上的玉环,被捕。刘恒火冒三丈,又将此案交廷尉审理。张释之按照“偷盗皇帝祭庙律”论罪,应当法场斩首。刘恒大发脾气:“这个家伙,根本不讲道义,竟然偷起先帝祭庙的东西来,我交给你廷尉,就是要屠灭他的家族,你却拿法律来堵住我的嘴,这不是我恭敬祖先的本意。”于是张释之脱下官帽,叩头请罪道:“法律怎么说,我就怎么判。对于犯罪,应该看轻重大小,作为惩罚的根据。如果因为偷祭庙的一个玉环就诛杀他的全族,万一没有知识的愚民掘了长陵上一杯土,陛下将用什么更重的刑罚惩处?”刘恒报告薄太后,准许按原判决执行。

张释之与魏征,敢于直谏,并且成功而善终的双杰

在历史长河之中,张释之的知名度并没有魏征高,相比之下还有点儿寂寂无闻的感觉,确实有点令人惋惜。这也如同汉文帝的知名度没有唐太宗李世民大一样,李世民毕竟有大唐盛世中贞观之治光彩,汉文帝只是文景之治的“一半”吧!不过,张释之和魏征两人命好,遇上了能给谏者一片天地的人,如果是遇到昏君,不是被咔嚓一刀,也早混蛋了。张释之结局没有魏征圆满,老魏同志驾鹤西去时,“五味杂陈”的唐太宗毕竟还罢朝五天以示哀悼。老张同志逊色一点,汉文帝刘恒千秋了,在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张释之因曾弹劾过当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不下车”之故,被谪为淮南国的国相,也就是出京城到地方任职去了。(文/蔡驷 图/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