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上甘嶺戰役,美軍惹不起的“姑娘”,一聲怒吼,萬炮壓頂天地紅

“正當梨花開遍了天涯,河上飄著柔曼的輕紗……”《喀秋莎》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首蘇聯經典歌曲。二戰中,“喀秋莎”成為蘇軍一款火箭炮的別名。這款火箭炮從莫斯科一路打到柏林,為蘇聯衛國戰爭立下大功,被德軍稱作“斯大林的管風琴”。

在抗美援朝戰爭的上甘嶺戰役中,裝備喀秋莎火箭炮的志願軍炮兵,將喀秋莎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讓美國人也體會到了“萬炮壓頂”的滋味,也讓“喀秋莎”成了朝戰中最惹不起的“姑娘”。

上甘嶺戰役,美軍惹不起的“姑娘”,一聲怒吼,萬炮壓頂天地紅

蘇聯喀秋莎火箭炮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炮兵部隊已經發展壯大,從只有小口徑的迫擊炮、山炮,發展到裝備各式大中小口徑火炮以及火箭炮的強大炮兵。這些火炮在上甘嶺戰役中發揮重大作用,一度能壓制聯軍炮兵。在反擊階段,志願軍在上甘嶺的火炮總計達到541門,其中大口徑火炮與火箭炮133門。不過相比於聯軍,我軍炮火數量只有對手的1/3,這還沒算敵人的坦克。

上甘嶺戰役,美軍惹不起的“姑娘”,一聲怒吼,萬炮壓頂天地紅

志願軍炮兵在擦拭火炮

然而,志願軍炮兵數量雖然不如對手,卻成功地壓制了聯軍,這是美軍一直沒搞明白的事。起初,我軍火炮少、口徑小,在戰鬥中作用不明顯,而且較為分散。但在上甘嶺戰役中,我軍靈活運用作戰經驗,將大口徑火炮集中使用,變整體劣勢為局部優勢,僅有不到1/3的火炮分散給前線部隊使用,大部分火炮由炮兵指揮所統一指揮,指揮所負責人由炮7師師長顏伏擔任。各型火炮分工明確,有的用於打擊敵人堅固陣地,有的用於攔阻敵軍步兵,有的用於壓制敵人炮兵。最珍貴的火箭炮,則只在大規模反擊時才用。

集中使用火炮,使得我軍炮兵能與數量更多的聯軍炮兵進行對抗。在一次炮戰中,5分鐘內摧毀敵人11門火炮,大大打擊了聯軍。尤其是火箭炮209團,裝備了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的炮彈極為珍貴,在炮兵中是寶貝,最多隻能來一次全營齊射,但打擊效果非常好,特別適合打擊成群的敵人。因為火箭炮夜間發射時,能瞬間染紅一大片天空,因此也被戰士們稱為“天地紅”。

上甘嶺戰役,美軍惹不起的“姑娘”,一聲怒吼,萬炮壓頂天地紅

喀秋莎火箭炮齊射時的壯觀景象

在與敵人炮戰中積累了經驗,志願軍炮兵信心大增,喊出了“用炮彈給步兵站崗”的口號。炮兵偵察兵帶著電臺或步話機進入步兵的坑道陣地,當敵人靠近坑道後就呼喚炮火。當敵人想摧毀我軍坑道口時,還沒等靠近,就被炮彈炸上了天。在後方運送給養或者向後方運輸傷員時,炮兵就用炮彈保駕,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戰。

為了防止敵人反擊,我軍炮兵也玩起了游擊戰術。戰前,佈置了多個陣地,在一個陣地打幾炮後,立馬轉移陣地。敵人的空軍為了摧毀志願軍炮兵陣地,經常低空飛行,我軍就將高射炮、高射機槍拆開,扛到山頂或者高處的山洞中隱蔽。當敵人飛機低飛時,突然予以火力打擊,保護後方的炮兵陣地。在各部隊的通力合作下,珍貴的火箭炮沒有一門被敵人摧毀。

上甘嶺戰役,美軍惹不起的“姑娘”,一聲怒吼,萬炮壓頂天地紅

最體現炮兵威力的,當屬炮群齊射。在1952年10月30日的大反擊中,志願軍炮兵做了充分的準備。他們配合步兵,精準測量與敵人陣地的距離。不要小瞧這些細節,炮兵能不能打準,關鍵就看測得準不準,測量好與目標之間的距離、高度差、方位角後,剩下的就是用三角函數計算。所以,炮兵一定要學好數學,“豎大拇指”瞄準的方式,通常只適用於射程短的小口徑火炮。

除了測算距離,志願軍炮兵還和美軍玩起心理戰。一般情況下,炮火壓制後緊接著就是步兵衝鋒。簡單地說,就是“大炮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大炮轟”。所以在炮火停歇後,防禦一方要立即進入陣地,應對對方的步兵衝鋒。但是在大反擊中,我軍炮兵與步兵商量好,在第一輪炮火準備後步兵不動,同時榴彈炮向遠處延伸射擊,造成我軍步兵即將衝鋒的假象。果然,敵人離開防炮工事進入表面陣地,步兵立即又呼喚炮兵轟炸。火箭炮全團一起射擊,榴彈炮也繼續轟炸敵人表面陣地。敵人猝不及防,被火箭炮一陣猛轟,瞬間屍骨無存。這也是志願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火箭炮,實實在在地過了一把癮。

上甘嶺戰役,美軍惹不起的“姑娘”,一聲怒吼,萬炮壓頂天地紅

炮兵在給炮彈裝引信,這是一個細緻的工作

10月末的半島,天氣已頗為寒冷,但各個炮兵陣地內卻熱火朝天,打完的彈殼以及炮膛散發著熱氣,烤得炮兵們乾脆光著膀子裝彈射擊。

根據前方步兵反映,進攻之前,炮火準備摧毀敵人70%的工事。打炮最多的一天足足將9.3萬發炮彈打在了敵人陣地上。

僅10月30日的反擊中,炮兵就消滅了1300多敵人,而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用40萬發炮彈消滅13000名敵人。以至於李奇微感嘆:聯軍的炮火優勢已經消失。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