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痛风为什么在脚上,其它地方会有吗?

我的小雯子


痛风发作以发作在脚上为主,尤其是痛风初次发作,60%-80%的病人会出现在脚部的踇趾关节和第一跖趾关节。当然其他部位也是会发生的,根据发生痛风的容易程度依次为脚、踝关节、脚跟部、膝关节、肘关节。今天,就和大家探讨下这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痛风发作为什么喜欢在脚上,而且是第一跖趾关节那里,那里有什么特殊之处,让痛风如此偏爱。我想有以下几点原因可以解释。

  • 痛风的发作是尿酸盐结晶析出,诱导人体产生炎症导致的,因此痛风的症状是红肿热痛。
  • 首先,通过实验测定知道,在37度的时候,尿酸盐的溶解度是416umol/L,差不多刚好是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值。当温度低于37度的时候尿酸盐就容易结晶析出来,我们的第一跖趾关节,离心脏比较远,那里皮肤又比较薄,因此温度是远远低于37度的。因此,尿酸盐在那里就容易析出来。
  • 其次,脚作为承重的地方,每天直接与地面接触,因此容易形成一些慢性的损伤,特别是那些每天活动量比较大的人。而第一跖趾关节,我们用手摸一下就清楚了,比其他四个跖趾关节更加突一点,这也说明它承重的更多,受的损伤也会更大。
  • 痛风的诱发有哪些呢?痛风发作的诱因有关节损伤、长途步行、饥饿、饱餐、饮酒过度疲劳、寒冷、受凉、感染等因素。
  • 因此,第一跖趾关节容易受损伤而且那里尿酸盐容易结晶,因此,那里发作痛风就比较多。

但是,对于痛风患者来说,痛风发作在那里不重要,发作在脚上或者膝关节我觉得并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是一样的痛苦,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减少痛风的发作,甚至让痛风不发作呢?这就是我要谈的第二个话题。

上面讲过,痛风的发作是因为尿酸盐结晶析出,形成的炎症反应导致的。尿酸的浓度越高,越容易析出结晶。那么,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降低体内尿酸的浓度。有研究发现,尿酸浓度越低,痛风复发率越低,血尿酸<300μmol/L,痛风复发率在10%;当血尿酸>540μmol/L,痛风的复发率在80%。

那么,要如何降低血尿酸呢?降低尿酸无非两种方式,药物降低尿酸和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善,以降低尿酸。

一、降尿酸的药物

高尿酸血症形成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有体内尿酸合成过多以及人体对尿酸的排泄下降,后者是主要原因占高尿酸血症的90%。有的患者可能两种原因都有。


1.抑制尿酸合成过多

  • 这类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尿酸合成过程中的黄嘌呤氧化酶发挥作用。这里主要讲两种药物,别嘌醇和非布司他。
  • 别嘌醇应该从小剂量开始服用,每次50mg,每天2-3次,2-3周后可以增加到200-400mg,分2-3次服用。它的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皮疹、肝功受损等情况。因此服用的时候也要定期去一些监测,不良反应。
  • 非布司他,2013年被我国批准在中国上市,40mg或者80mg,每天1次。它的不良反应有肝功能受损、皮疹、关节痛、恶心等。

2.增加尿酸排泄的药物

  • 代表药物是苯溴马隆和丙磺舒,这类药物主要是抑制尿酸在肾脏的主动重吸收,增加尿酸排泄。
  • 服用这类药物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的初期,由于尿酸排泄增多,因此要大量饮水,将尿酸排出体外,每天不能小于1500-2000ml,因为如果尿不够,尿里面尿酸浓度太高,尿酸容易析出来,沉积在泌尿系形成结石。另一方面,如果有结石的患者是不能服用这类药物的。

至于,痛风患者是尿酸合成过多引起的还是尿酸排泄不足引起的需要去医院做检查,再这里不赘述。

二、痛风患者如何改善生活方式,降低尿酸

1.健康的饮食

痛风患者应该避免的食物:1)肝、肾等高嘌呤食物 2)果糖含量很高的食物,像汽水、果汁。3)在发作期间以及病情进展的时候是严格禁酒。


痛风患者应该限制的饮食:1)牛、羊肉、以及富含嘌呤的海鲜。2)天然的水果汁、糖、甜点。3)酒精,酒里面啤酒升高尿酸最多,其次是白酒,红酒最少。

痛风患者鼓励的食物:低脂以及无脂食品,新鲜蔬菜。


2.避免导致尿酸升高的药物

利尿剂包括噻嗪类(氢氯噻嗪)和袢利尿剂(呋塞米)、小剂量的阿司匹林(<325mg/天),烟酸、吡嗪酰胺、环孢素、乙胺丁醇等。

3.坚持运动,控制体重

坚持运动,运动量不要太大,不要让自己受伤。同时控制好体重,最好第一理想体重10%左右是比较理想的。(理想体重=身高-105)

4.多喝水

每天喝水1500-2000ml以上,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5.戒酒

酒最好戒掉,实在戒不掉可以少量喝一点葡萄酒,对尿酸影响最少。

有研究表明,健康的饮食可以平均降低血尿酸70-90umol/L。因此,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还是受利很大的。

我是坚持医学科普的陈卫省医生,想到的朋友请多鼓励支持,你的点赞和关注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石佛山下小医生


痛风其实是一个全身性的系统疾病,原因是人体尿酸代谢发生异常,引起血液的尿酸浓度升高,从而析出了尿酸结晶,形成了痛风石。之所以多发在脚趾、手指等小关节上,与这些地方温度较低,PH值(酸碱度)也较低有关。

一、为什么人体小关节容易发作痛风

1、温度低:位于肢端的小关节远离心脏,皮下脂肪薄,肌肉较少,血液循环也差,所以温度远低于人体核心温度。温度是影响物质溶解度的重要条件,尿酸也是如此,在较低的温度下,血液中尿酸的溶解度降低,就会容易沉积形成尿酸结晶。

2、PH值低:PH值指的是酸碱度,中性时数值为7,比7越小酸性越强,比7越大碱性越强。人体肢端的血液循环差,身体代谢产生的乳酸不容易被代谢,所以人体肢端会偏酸性,而尿酸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降低,就会析出尿酸结晶沉淀。

3、关节液中其他溶质:人体的体液中其他物质的含量,也会影响血尿酸的溶解度。比如在关节囊的润滑液中含有多种大分子蛋白多糖,这些大分子物质可以增加尿酸的溶解度,使之不易析出结晶。如果这些大分子分泌减少,就容易产生痛风了。

4、关节损伤:脚趾支撑整个人体的重量,手指关节平时活动较多,相对而言,包裹这些小关节的脂肪和肌肉较少,所以更容易发生损伤。而损伤处更容易使尿酸沉积,也就导致了痛风常发作在脚趾、手指等小关节处。

二、如何可以减少痛风发作呢

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的血尿酸水平即使超标(男性大于420μmol/L,女性大于360μmol/L),也不会发作痛风。原因就是可能这些人对关节的保暖做得好,平时喜欢食用碱性食物,运动时也注重保护关节,并且注意不使身体过劳,摄入营养均衡,关节液中成分正常,这些都可以避免痛风的急性发作。

但是想真正地控制痛风发作,最重要的还是减少血尿酸的浓度。减少血尿酸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饮食,一方面是药物。对于痛风患者的饮食控制,网上有很多相关的文章可以查询,华子就不再赘述。但大家要明白的是,饮食中的尿酸只占人体尿酸的20%,有80%的尿酸是人体在代谢过程中生成的。

但是目前的医学技术,还没法根治人体的尿酸代谢紊乱,所以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的疾病,痛风患者需要一直坚持规律服药进行控制。药物治疗思路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思路是减少尿酸的生成,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第二种思路是增加尿酸的排泄,如苯溴马隆。针对不同类型的患者,可以选择不同类别的药物,或是两类联合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人体内尿酸浓度快速下降会诱发痛风发作或是加重痛风症状。所以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时不宜应用抗尿酸药物而要使用抗炎药物,在稳定期时应用抗尿酸药物的初始阶段也需要与抗炎药同用。还有要对尿液进行碱化并且大量饮水(每天饮用3000毫升以上),增加尿酸的排泄。不同的患者需要制订不同的治疗方案,所以治疗痛风时,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才能保证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痛风之所以好发在脚趾、手指等小关节,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温度低、体液环境偏酸性、容易损伤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平时在坚持用药的基础上,多注意对小关节的保暖和保护,就可以避免痛风的急性发作。当然了,用药一定要有医生的指导才可以。用药期间发生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或是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您身边的药剂师。


药师华子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许多痛风患者发作时往往是在脚上。特别是首次发作的时候,更多的是在足部。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许多医务人员不懈的分享,许多非医务人员都知道了,痛风发作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体内血尿酸升高,引起血尿酸结晶析出,沉积在骨关节部位或者其他地方。当种种原因引起血尿酸结晶、结石崩塌以后,体内的炎性细胞聚集,吞噬并释放炎性物质。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一系列表现。



但是,我们身体这么多的关节,究竟什么关节更容易引起血尿酸结晶沉积。

其实,尿酸盐结晶的形成,要看血尿酸的溶解度。而任何一种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是密切相关的。温度越高,溶解度就越高,沉积的机会就越少。温度越低,则溶解度越低,沉积的机会就越多。

还有,血尿酸结晶的沉积与血流的速度也密切相关。血流越快,血尿酸结晶沉积越少;血流越慢,血尿酸结晶沉积越容易。

而我们的足部,一方面离心脏最远,血流速度相对缓慢,另外,因为足部皮肤外露受凉,也是我们身体体温最低的地方。所以,痛风发作最容易发生在离心脏最远的脚关节。

还有,血尿酸因为是酸性物质,当血液PH值低,也就是酸性时,血尿酸的溶解度下降。而人体肢端的血液循环相对差,身体代谢产生的乳酸不容易被代谢,所以人体肢端血液会相对偏酸性。血尿酸就会更容易析出尿酸结晶沉淀。

另外,有研究发现,损伤的骨关节更容易使血尿酸沉积。而下肢关节,支撑整个人体的重量及不断步行活动,所以更容易发生损伤。

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痛风之所以好发在足部,是因为这些地方的温度低、血流相对缓慢、体液环境偏酸性、容易损伤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平时在坚持用药的基础上,多注意对小关节的保暖和保护,就可以避免痛风的急性发作。

其实,痛风虽然好发于足部等四肢小关节。但是也可以发作于其他大关节。据统计,人体除了脊柱关节极少发作痛风以外。其余所有关节都有痛风发作的病例发生。

就现在的医疗技术,如果一旦出现尿酸代谢紊乱、痛风,则无法治愈。所以往往是终身性的疾病。痛风患者需要一直坚持规律服药进行控制。药物治疗有两大类,一类是减少尿酸的生成,如别嘌醇、非布司他等。第二类是增加尿酸的排泄,如苯溴马隆。也可以两类联合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药物控制以外,我们的饮食习惯非常重要,需要避免啤酒、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还需要避免暴饮暴食,控制代谢性疾病,适当增加运动锻炼。


肾病追踪


大约一半以上的痛风性关节炎发生于下肢关节,这与下肢关节的承重较大密切相关,但也有部分痛风患者的关节炎可发生于上肢关节。因此,并非所有痛风性关节炎均发生于脚上。

痛风由高尿酸血症引起,血尿酸超过420μmol/L以后,易结晶析出针状尿酸盐,沉积在关节、肾脏、血管等部位。沉积在关节部位的尿酸盐可趋化炎症反应,导致关节出现发红、发热、疼痛以及肿胀,甚至会对关节软骨及周围组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大多数痛风患者的关节症状出现在第一跖趾关节。这是因为在行走过程中,几乎每一步伐均离不开第一跖趾关节的屈伸与承重,因此该关节发生急慢性损伤的几率也较高,从而导致痛风发病率高于其它关节。除开第一跖趾关节,其它下肢关节也可发生炎症反应,如踝关节、膝关节甚至足背;少数患者痛风发作可以上肢关节为主要累及部位,包括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等。因此,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第一跖趾关节以外的关节病变时,若关节疼痛发生于夜间,疼痛剧烈难忍,同时伴随关节红肿、发热等症状,应重点考虑痛风;部分患者虽然疾病早期症状轻微,但若在24小时以内症状持续加重,也应考虑痛风。



发生痛风以后,最重要的治疗是抗炎、止痛,在痛风发作的24小时以内用药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常用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白细胞介素-1等,通常以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作为首选。大剂量秋水仙碱胃肠道反应显著,部分患者完全无法耐受,但如果小剂量给药,如每日1.5-1.8mg,不仅可取得较好的缓解效果,同时可减轻不良反应。非甾体类抗炎药也可取得较好的缓解效果,但可能引起胃肠道损害与心血管毒性,选用选择性环氧化酶-2抑制剂、短效制剂,可减轻对胃肠道与心脏的影响。对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不耐受或无效的患者,可选择糖皮质激素,但糖皮质激素可能引起血糖等指标异常。使用上述药物均无法缓解症状时,可选用白细胞介素-1。除开药物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间的非药物治疗,也可缩短病程并缓解症状,包括限制运动、冷敷并抬高患肢,增加饮水量,戒烟限酒,低嘌呤饮食等。



综上,并非所有的痛风性关节炎发生于第一跖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足背、指关节、腕关节、肘关节等也可成为痛风的累及部位,发生痛风后应尽快给予秋水仙碱或非甾体类抗炎药止痛、抗炎,不耐受或无效时可换用糖皮质激素或白细胞介素-1。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欢迎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


医学莘


这是因为痛风是尿酸钙沉淀引起的。

当血液中的尿酸钙接近饱和时,就会在 温度低的位置析出结晶来。

由于,脚趾部位离心脏远,属于人体的边缘地带,所以,相对来说温度比较低,也就容易析出结晶了。外加析出的结晶处在人的最底部,而脚底血液有一个从正速度向反速度过度的“零”速度点,于是,结晶物就很难被带到上面了,于是,就会出现积累,而积累的针状颗粒会严重刺痛身体神经,痛风就出现了。

基于,这个原因,痛风出现在脚部完全是物理因素造成的。如果,其它部位也有造成这种物理现象的可能,就也会出现在其它部位。但对于正常人来说,只会出现在脚部!

关注 昶健六八,探寻人体健康真理!


昶健六八健生法


  痛风为什么在脚上,其它地方会有吗?

  高尿酸痛风成了困扰越来越多朋友的问题,很多朋友初次痛风发作,都容易出现在脚趾的大母脚趾关节部位,疼痛剧烈,同时伴有红肿,发热等症状,甚至会影响走路,活动,让人苦不堪言,但痛风一定会发生在脚上吗?当然不是的!

  不可否认的是,脚趾的第一趾指关节确实是痛风发作的高发部位,这是为什么,简单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痛风的发病机理,是基于高尿酸的影响,血液中的尿酸浓度过高,会导致尿酸盐过饱和析出结晶,这些细小的尿酸盐结晶随着血液游走,就容易在某些部位形成沉积,而我们的下肢关节部位,就是尿酸盐沉积的重点部位之一。当沉积的尿酸盐结晶诱发关节部位的炎性反应时,就会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

  脚部的第一趾指关节之所以更容易称为急性痛风发作的常见部位,这与该部位的生理结果密切相关,首先这个部位位于身体的下肢末端,尿酸盐结晶在该部位更容易形成沉积,而由于其皮肤较薄,更容易受到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在受凉、温度降低的情况下,脚趾部位就更容易析出更多的尿酸盐结晶,从而诱发痛风问题,另外,脚部的第一趾指关节,也是身体走路承重较大的关节,更容易出现疲劳,损伤等方面的问题,而过度的疲劳、损伤同样也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高尿酸问题的朋友来说,在痛风发作时,这个部位往往是最常见的疼痛部位。


李医生科普风湿


痛风第一次发作,大都以第一脚趾关节为主,并不是说其他地方就不会发生了。

我记得好些年前在营养师演讲大赛时,有一位营养师就为此和一位老师做了争辩,说,”你为什么说痛风第一次发作就是在大母指跖趾关节,而我丈夫发作时,就不在是脚趾关节。



其实,没必要争辩。我们说痛风急性首次发作时,大部分都会在第一跖趾关节,约85%-90%是单关节受累,这是因为首次痛风急性发作通常是在夜间或清晨,而尿酸盐的溶解有温度依赖性的,大母脚趾关节部位,属于末梢神经,血液循环慢,温度最低,尿酸盐结晶很容易沉积与此,慢慢的就会促进白细胞的募集而引发急性痛风,几小时之内,受累关节变得热、暗红、肿胀、刀割样疼痛,疼痛高峰克持续24-48小时,病程持续时间可在数小时或数日不等。未经治疗的症状有自限性,症状消退时,关节部位有脱屑,肤色变暗,少数患者并不具备典型发作症状。其症状较轻,1-2天即消失。



如果急性痛风发作治疗不当,关节炎可迁移不愈或转移到其他关节。

所以说,痛风首次发作到间歇期时间也有差别,大多数在6个月至2年之间,少数在5-10年才复发。间歇期越短,症状加剧,炎症持续的时间就延长,受累的关节也数目增加。也有部分患者,第一次发作直接就进入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而没有缓解期。


李爱琴营养师


痛风发作为什么特别容易发生在脚上,这个问题可能问出了很多朋友心中的疑惑,有些朋友只知道脚上,即大脚趾是痛风最容易发作的位置,但具体原因却不太清楚。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其原因:

一是脚处于我们身体的最底部,这里的血液循环速度相对最慢,所以尿酸随血液到达这里时,停留的时间会长一些,更容易饱和形成尿酸盐结晶,进而触发痛风。

二是脚部分接触地面,它的温度会低于我们身体的其他部位,而温度越低,尿酸盐的饱和度就越低,从而更容易沉淀下来,形成结晶诱发炎症反应,这也是为什么建议痛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关节处及手脚保暖的原因。

三是尿酸盐结晶在显微镜下是呈现针状形态的,我们每天都会行走,脚部承受的压力最大,活动也比较多,这就存在着已经形成的结晶反复刺激脚部的关节滑膜及软骨处的问题,长期以往便容易导致炎症的发生,出现红、肿、痛等症状。

综合上述因素来看,痛风最为常见的发作部位自然就成了脚部,不过因为尿酸存在于血液中,会流淌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他位置如大拇指、耳廓、祝肘关节等也是尿酸盐结晶沉淀和停留得常见位置,此外心脏、巩膜等部位也可能会有,只是比较少见。



痛风发作期需要注意什么?

在痛风发作期时,首先要通过正规正确的治疗,不私自使用降酸药物,因为快速的降酸反而容易会加重痛风症状,延长病程,一般需要根据医嘱使用消炎镇痛药物,在急性发作期过去,遵循医嘱积极配合降酸治疗,以降低痛风的发作次数以及降低痛风石等更严重的并发症的风险。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痛风急性发作期时不要热敷患处,容易加重患处的肿胀感和疼痛感,可选择局部冷敷的方式缓解症状,同时可以抬高脚部,减少负重。


此外,注意饮食控制,避免高、中等嘌呤含量食物,多饮水,优选白开水,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也不要完全的无所顾忌了,痛风的治疗关键在于长期的规范化治疗,同时注意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没有一劳永逸的特效办法,自律和积极的配合治疗是关节。


谢谢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被写作耽误的营养师


高尿酸痛风成了困扰越来越多朋友的问题,很多朋友初次痛风发作,都容易出现在脚趾的大母脚趾关节部位,疼痛剧烈,同时伴有红肿,发热等症状,甚至会影响走路,活动,让人苦不堪言,但痛风一定会发生在脚上吗?当然不是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脚趾的第一趾指关节确实是痛风发作的高发部位,这是为什么,简单来为大家解释一下。

痛风的发病机理,是基于高尿酸的影响,血液中的尿酸浓度过高,会导致尿酸盐过饱和析出结晶,这些细小的尿酸盐结晶随着血液游走,就容易在某些部位形成沉积,而我们的下肢关节部位,就是尿酸盐沉积的重点部位之一。当沉积的尿酸盐结晶诱发关节部位的炎性反应时,就会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

脚部的第一趾指关节之所以更容易称为急性痛风发作的常见部位,这与该部位的生理结果密切相关,首先这个部位位于身体的下肢末端,尿酸盐结晶在该部位更容易形成沉积,而由于其皮肤较薄,更容易受到外界温度变化的影响,在受凉、温度降低的情况下,脚趾部位就更容易析出更多的尿酸盐结晶,从而诱发痛风问题,另外,脚部的第一趾指关节,也是身体走路承重较大的关节,更容易出现疲劳,损伤等方面的问题,而过度的疲劳、损伤同样也是诱发痛风急性发作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高尿酸问题的朋友来说,在痛风发作时,这个部位往往是最常见的疼痛部位。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以个人的经验来涵盖普遍的情况,就算个人的痛风是发生在脚趾部位,你周围有几个朋友的痛风,也都是从这个部位开始疼的,也并不能说明,痛风就一定会发生在脚上,实际上,随着痛风发生率、就诊率的不断能提高,出现其他关节部位疼痛的痛风患者,比如脚踝部位,脚后跟、膝关节、手指关节,肘关节等其他部位疼痛的痛风患者,也并不在少数,正所谓“河里无鱼市上看”,如果问一下医院骨科或风湿科的大夫,就会发现,痛风的疼痛部位,绝不仅仅在脚上。

急性痛风的发作部位,并不仅仅是脚上,而高尿酸对于关节的健康危害,也绝不仅仅是脚趾部位,我们的各个关节的关节囊,滑液,腱鞘等部位都是尿酸盐形成沉积的重点部位,即使没有痛风的急性发作,如果高尿酸不积极控制,多年下来,也容易在这些部位形成尿酸盐缓慢沉积造成的慢性痛风石,慢性痛风石会引起慢性的痛风性关节炎,有的较严重的情况会发生溃烂,影响关节功能等方面的影响,有些情况还需要进行手术处理来去除痛风石。因此,高尿酸的危害,绝不能认为是引起大拇脚趾疼痛的痛风问题那么简单,即使不痛风,也要积极的控制好尿酸水平,以减少高尿酸对身体的健康危害。

痛风的发生,一般有2个方面的要因,一是以高尿酸为生理基础,尿酸水平越高,痛风发作的几率越高,二是一般也会在某些诱因的影响下,就更容易引起痛风的急性发作,痛风发作的诱因,包括一次性大量饮酒,受凉,过度疲劳,外伤等,都是引起痛风急性发作的诱因。因此,想要避免痛风的发作,一方面要注意高尿酸的控制,通过严格的生活自律,有时候需要加上服用相关降尿酸药物,来控制好尿酸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一些诱因的避免。


李药师谈健康


痛风发作时,患者之所以会这么疼,主要是因为体内血尿酸值持续升高导致尿酸盐结晶的沉淀。

而痛风为什么在脚上?主要是因为尿酸盐结晶要“挑地方”沉淀,血流量大、流速快的地方是沉积不下来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大江大河的主干道,滚滚江水携带着泥沙奔流向前,沉积在河道上的机会很小。而小河沟就不同了,水流又小,又缓和,泥沙很容易就“存住了”。

人体内的“小河沟”在哪呢?末梢循环!最末梢的是什么地方呢?当属手脚了。其中,脚又是循环最不好的地方,血流最缓慢,所以最容易让尿酸盐结晶沉淀。

所以,在临床上,有一半以上的患者痛风急性发作都是大脚趾疼,其他的部位,还有脚底、脚踝、脚跟、膝盖、手腕、手指和肘部,基本上离不开手脚的范围。

当痛风频繁发作后,多数患者会严重到长“痛风石”。凸起的“痛风石”会出没在关节和关节周围组织,比如软骨、滑膜、骨骼、肌腱、韧带、关节囊等。

出现频率以脚趾为最高,其次是手指,手掌、脚掌和手腕,再次是膝盖和肘。至于躯干部位,痛风石很少出现。另外,耳郭也是很多痛风患者首先发现痛风石的地方。

除了关节,痛风石也祸害内脏,最倒霉的是泌尿系统,肾、输尿管和膀胱都是痛风石常去的地方。还有胆囊,也是时常见到痛风石的 。

实际上,除了大脑,人体各个组织和器官都可能出现痛风石,只是不太常见。

所以,患痛风一定要及时的去治疗,严重到痛风石,基本全身都可能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