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555天吃遍中國」第6天 甘肅 定西

溝壑俞深,土坡俞黃,這裡是隴中定西。

  上有蘭州,下有天水,定西就處在這麼一個相對尷尬的位置,遊人或有意或無意地與之錯過,鮮有人問津,大概它在外最響的名頭,也就是“中國馬鈴薯之鄉”了。這次我將用三天時間為你呈現定西的部分飲食,今日在主城區安定,明天與後天將前往隴西縣和岷縣,讓你看看這個低調的城市並不低落的飲食魅力。

  安定區的飲食與渭源縣及鄰近的白銀會寧縣高度接近,以各種雜糧麵食為主,這些雜糧麵食有著略微奇特的名字,往往讓初聽著直冒黑人問號。不信?那就試試看。

「555天吃遍中國」第6天 甘肅 定西

懶疙瘩


「555天吃遍中國」第6天 甘肅 定西

懶疙瘩

懶疙瘩的名字其實十分生動地表明瞭其製作過程的簡便、快捷,即“懶”。將雜麵(通常是白麵、蕎麵及豌豆麵等)和成糊狀後,用筷子往熱水裡撥成疙瘩狀即成。無需複雜的調料,煮好後直接撈起放入麵湯中再加入漿水,就是一碗微酸清爽、飽腹充飢的懶疙瘩。

  雜麵製作的疙瘩比起單純的白麵更多了幾分香氣,而且更加耐嚼。在口中細細咀嚼,原始的糧食香氣充滿口腔,確實是作為調劑飲食的上佳選擇。不過,如果覺得味道過於寡淡,加上一勺油潑辣子也未嘗不可。

「555天吃遍中國」第6天 甘肅 定西

攪團


「555天吃遍中國」第6天 甘肅 定西

攪團

攪團所使用的原料與懶疙瘩基本一致,但製作方法上相去甚遠。攪團的製作是將水燒開,然後將雜糧麵粉一點點倒入鍋中黏糊,不停地攪拌,煮至黏糊狀時就成了饊飯。繼續熬煮,待麵糊結成團狀,就成了攪團。

  與懶疙瘩一樣,不需要複雜的調味,一些漿水既能成就一碗攪團。攪團的口感像是結塊的芝麻糊,但是顆粒感會弱很多,不用費力咀嚼,用嘴一抿即在嘴中散開,其實從吃感上,比懶疙瘩“懶”多了。

「555天吃遍中國」第6天 甘肅 定西

雀舌面

雀舌面,形如雀舌,因此而得名,這樣的名字就算不能激起食慾也至少能激起好奇。在其他地方也叫做碎面。定西的雀舌面仍是由雜糧面製作,麵條細而短,煮熟的面較為軟糯,就著漿水面湯往嘴裡一大口一大口地送,十分過癮。

  除了懶疙瘩、攪團、雀舌面外,定西最常見的雜糧吃法還有饊飯、酸棒棒等,變化多端,將雜糧面做到了極致。

「555天吃遍中國」第6天 甘肅 定西

粉湯

如今要在安定找到一碗粉湯,已經不是件太容易的事了。尋了好多條街,才找到一家賣粉湯的店。粉湯上桌,一下子就被這蒼翠欲滴的顏色和油香四溢的雞湯給吸引了。

  粉湯中的粉其實就是涼粉,滾燙的涼粉並沒有喪失其韌勁和Q彈的口感,吃起來彈牙爽脆。濃香的雞湯再配上涼粉、青菜、蒜苗,就是一碗葷素搭配適宜、口味豐富的主食。吃完渾身冒汗,精力充沛。

「555天吃遍中國」第6天 甘肅 定西

蕎圈圈


「555天吃遍中國」第6天 甘肅 定西

蕎圈圈

據說蕎圈圈是每一個通渭人對家鄉最深厚的味覺念想,在定西城區,蕎圈圈也十分容易尋得。這樣一個貌不驚人、賣相平平的蕎圈圈,怎麼就獲得了那麼高的飲食地位呢?吃到嘴裡,才能見分曉。

  幸運地買到了一個剛出爐的蕎圈圈,張大嘴咬下一口,先是表皮的滾燙酥脆,而這微微呈麥褐色的內裡,竟是綿軟化渣的口感,帶著濃郁的蕎麵香氣,清甜而不過分。不知不覺吃完了一個圈圈,竟想再轉頭回去買一個,可惜已經走出太遠,只得作罷了。

  這一天就這樣在雜糧的左右擁抱中結束了。在安定區的街頭也常能見到面皮、甜醅之類的食物,但那些都是明顯的舶來品,並不能代表這個城市最根本的飲食文化。沒太多燈紅酒綠,沒太多車水馬龍,連最有特色的飲食也不過是拿著雜糧做各種物理的化學的變化,它就這麼安居一隅、悄無聲息。

  但不管你愛與不愛,它一直在這裡,定西永定。

「555天吃遍中國」第6天 甘肅 定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