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有哪些?

哲学诗画


理财产品的坑,其实都在一个贪字上

1 大家对银行的存在都是安全可靠,我们金融体系的支撑,但是银行除了存款类理财产品有基本的保险保障之外,其他的理财产品都有不同的风险等级,而且2018资管新规对刚兑的打破。无风险理财不存在了。

2第一个存款变保险:这类陷阱常见于农行和邮政,银行是保险产品的一个重要销售渠道,经常会用高收益诱导储户把存款变成年金理财保险,导致一些储户需要用钱取不出,退保损失很大,高收益没有体现在合同里,实际内部收益率3-5%,而且还是长期锁定现金流的基础上。

3 第二个陷阱银行代销其他资管公司产品:银行自己体系内的产品,风险等级都很明确,协议也很明确提示风险,安全性是有的,收益风险都有清晰提示,但是银行代销的产品或者合作的产品,你就需要一层层爬开,看背后的底层资产是什么,很多坑人的理财产品,背后就是层层包裹的债务包,去年广发银行就出现过垃圾债务包层层嵌套的理财产品。最后被罚款和调查。

3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坑,一般理财产品给的都是预设利率,这个利率看着高,但不是你实际能拿到的,还是要看真正的到期结算利率。除了存款类理财有保本和固定利率外,其他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都是预设浮动利率。要看清理财产品协议合同里真正的保底利率是什么,预设利率和历史结算利率都只是一个参考。


鑫财经


银行理财产品是现在很多人投资的选择,而它也一直被认为是比较安全可靠的投资品种,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在4%-5%之间,与银行同期的定存2-3%相比,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年轻人理财一般都喜欢购买银行理财产品。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有两种: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理财产品。自有理财产品,因为有银行自身信用背书及成熟的团队运作,安全性相对较高;代销产品,是指其他机构与银行合作,将产品放在银行的渠道上进行销售,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产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着不少坑,那么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注意哪些坑呢?首先,很多人到银行里面,看了高收益理财产品就购买,这是不对的。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别清楚产品是银行自有还是代销,如果是代销产品,还要搞清具体的发行机构,看看是否可信。有些老年客户本来是买理财产品的,却变成购买了银行代销的保险产品了。

再者,即使是银行自己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都不能承诺保本保息,而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的估值做出的评估(一般参考以往该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是其并不代表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不少银行的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喜欢把预期收益率报得很高,而没有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

比如,银行发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往往与黄金、汇率、国际油价等高风险标的挂钩,虽然预期收益率很高,但实际到期收益率是多少,要按照实际结算后的情况来看。而结构性理财产品由于收益波动很大,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

再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时,最忌讳的是遇到了飞单或虚假理财。飞单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出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也非银行正规的代销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拥金提成。在通常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往往替房地产商销售信托产品。

虚假理财,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私刻银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财协议,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户的资金,发行根本不存在的理财产品。这往往是,银行工作人员假冒销售理财产品的名义,通过融资获取大量客户资金,再转手借给别人用于投资,收取更高利息。如果投资成功了,对方还本付息相安无事,如果借款方还不出钱,那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钱很可能打水漂。

为了避免出现购买到非本银行的理财产品,建议大家:①尽量到网银或者手机银行上购买理财产品,以确保理财产品的安全性;②如果在网下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仔细看产品的说明书,弄清楚情况再购买;③到中国理财网查询该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所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必须要到这里登记备案)。

最后,银行工作人员在销售银行理财产品时,只告诉客户该款理财产品比定期的收益率高出不少,但从来没告诉客户,定期理财未到期是不允许提前赎回的。这就导致了,万一客户临时需要资金周转时却无法提前支取的麻烦。在此,我们建议大家,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资金一定要用自己短期内用不到的。


不执著财经


只要是解除到银行理财,听到最多的关键词就是“保本”了,不论你是朋友口中,还是银行工作人员口中,无一不是讨论保本。去银行柜台买理财,工作人员给你说一大堆其实你根本听不懂的东西,让你感觉很专业,之后就一直在“保本”做文章了。

“保本”只是银行宣传的噱头,哪里来的那么多保本理财?只是为了吸引人们入坑而已。银行理财的水很深,下面列举几个需要注意的“陷阱”

1.银行代售理财产品

这类产品银行是不会承担责任的,它是有一些银行员工为了赚取差价,私自向我们出售第三方机构的产品,相对风险会大很多。一般银行自营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中都会有一个以大写字母“C”开头的14位产品登记编码。


2.收益

虽然银行打着保本的旗号,收益也很稳定。但是真正到期时,如果理财产品收益不理想或者本金有了亏损,银行会以各种理由狡辩,这时你除了忍气吞声别无他法。



3.区分理财与保险

你不得不承认,银行工作人员的口才那叫一个好!忽悠的想要买理财的人晕头转向,人们很容易就被带着节奏走。你在问理财,他不知道就给你扯到哪儿了,他只想着他的业务,哪里会考虑你的收益这些。相对来说他推荐给你的都是对他工作有利的产品,比如这个大陷阱:保险。


举个我被坑过的例子吧!我在买银行时被忽悠着买了份理财,我还不自知的以为赚了,当时只看了收益率高的吓人,殊不知其实人家才是赚了的。

当时理财的收益率是12%,为了让我安心风险这一点,他足足给我讲了半个多小时,他在讲什么其实我也不懂,听着烦了也就买了。这不,问题来了,这个理财并不是每年都给12%的利息。而只是第一年你12%的利息,之后就不给了!

比如,第一年,买10万,他给12%的利息。

第二年,再买10万,一共买了20万,他还只给12000的利息,并不会给你24000。

第三年,我又买10万,现在一共是30万了,他还只给12000的利息,想要36000那是做梦!这个坑,一入就是好几年~


最后我才知道了,这个不是理财产品,而是保险!银行理财水太深了,题主可以选择俩位马姓大佬的理财产品,比银行坦诚多了,坑也有,但是人家都说明了,不像银行那样只管忽悠。

以上为均为个人观点,如果会得到您的认可,请您在下方顺手点个赞!谢谢!


千秋此意


所谓事不过三,我是好人卡,注意以下几种陷阱,相信你不会被骗四次。

1.“飞单”陷阱。

这类陷阱是最要命的,不少人由于信任银行职员,自己又不注意看条款,去存个钱,出来存单变成了保险或理财,甚至被坑得血本无归。这种现象目前也是被银行大力打击。但是,由于推销员可以获得较高提成较高利润,总有人铤而走险。所以,去银行办业务,在签字前一定要把条约或合同仔细看一遍,特别是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说的高利息。要是想买银行理财,走网银,手银渠道更加安全。

2.代售陷阱。银行自己发售的理财相对安全。但若是代售理财,银行就只管销售,出了事他是不管的。这两种理财,银行一般会在理财说明书里讲清楚,仔细看理财产品的管理人或发行人是谁就好。

3.利率挂钩陷阱。这种理财产品,一般收益与某指数(股票、黄金等)挂钩,理财到期日,挂钩指数达到多少点,就可以得到高收益(一般7%以上)。没达到,收益就很低。讲道理,这就是赌指数,若相信自己能赌中,去买期货岂不是更赚。

4.管理费陷阱。遇到不厚道的银行,表面上理财收益率写的很高,但仔细一看,实际收益还要减去0.3%-0.5%左右的这费那费,比较起来就不划算了。

5.募集期陷阱。买短期理财,一定要注意理财的募集期有多长,太长是划不来的。如一个30天,年化利率5%的理财,若募集期有10天,在募集第一天购买,实际利率只有0.05*30/40=3.75%了。

说了这么多,防范起来就是5个字:仔细看合同。大家怎么看呢?


好人卡的理财经


又到年底了,很多人在钱包鼓了之后就开始考虑投资增值,毕竟这年头通货比较厉害,不投资只能等着钱慢慢贬值。


说到投资目前很多人还是首先想到银行,银行既可以存款,又可以理财,而在目前存款利率普遍比较低的情况下,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银行理财产品。


不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非100%安全,有时候还有一些看不见的陷阱,所以年底去理财的时候一定要多加小心。



下面是我们总结出来的一些理财陷阱,大家可以参考下:


1、宣传陷阱


我们都知道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是不能保本保息的,所以银行理财产品本身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是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的过程中避重就轻,有些人为了追求销售业绩,常常会诱导客户购买他们银行的理财产品,他们经常只说产品对投资者有利的一面,而不谈产品的风险。


2、飞单陷阱


虽然最近几年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飞单打击非常严,但是仍然有部分银行工作人员铤而走险,大家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精神。


飞单这类陷阱是最可恶,最常见的飞单就是保险,因为银行代售保险的提成很高,所以他们为了追求高提成,经常忽悠客户去买保险,甚至有的人会以存款送保险的诱饵欺骗客户签订合同,这种事老年人最容易上当。


所以,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一定要认真看到合同,在签字前一定要把条约或合同仔细看一遍,而且谨防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偷梁换柱。


3、利率陷阱


利率陷阱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是银行在宣传的时候突出高利率,甚至把理财产品等同于银行存款,跟客户说的利率是固定利率,但实际上大部分理财产品都是预期收益,所谓预期就是可能获得这个利率,也有可能比这个利率更少,是波动的不是固定的。


此外容易把年利率和年化利率混淆,比如一个90天期限的理财产品,年化利率是4.5%,很多理财客户经理可能直说利率就是4%,很多老头老太以为90天存进去可以获得4%,相当于10万块钱可以获得4000元,但实际折算下来只有980元。


4、期限陷阱


这里的期限陷阱一般主要体现在募集时间上,因为有很多理财产品有一个募集期,在认购期内是不能产生利息的,比如一个产品募集时间是10天,如果你在第一天投资,那有10天是没有利息的。


5、管理费陷阱


有些理财产品是有手续费和管理费的,但是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的时候并没有跟客户说明,可实际上银行会从投资收益中扣除不少费用。


我们以某一款银行理财产品为例:


申购费:不收取

销售费:按募集金额收取年化0.2%的销售费,按月计提;

管理费:按募集金额收取年化0.3%的管理费,按月计提,实际收益率等于或低于预期收益率,则不收取管理费;

托管费:按募集金额收取年化0.02%的托管费,按月计提;


这些费用是由大家平摊的,收费比例也不是很高,但是有一个很坑人的费用,那就是超额管理费,也就是投资的收益超过预期的收益时,银行会收取一个超额管理费,这个比例还是挺高的,比如某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兑付公告中显示,管理费占到投资总收益的30%左右,占到兑付给客户收益的45%左右,可见超额管理费非常高。


这个相当于投资收益达不到预期的客户自己承担, 一旦投资收益超过预期收益的,银行却要占很大一部分。


6、提前支取陷阱


提前支取也是很容易让大家裁跟头的地方,有些银行工作人员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提醒客户提前支取的相关规定。而有些客户在投资过程中发现收益比较低想把钱拿出来却发现不能提前支取,就算有的能提前支取也会损失一部分费用。


总之,大家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多留个心眼,每个问题尽可能问清楚,最好录音录像下来。


贷款教授


银行理财产品中的陷阱,我认为有两类最为突出,只要将这两类“陷阱”进行有效的规避,也就能够规避绝大多数的银行理财:

一、银行工作人员销售并不是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

往往投资者在银行认购理财,均会认为银行所销售的理财产品为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其实,并不全是,银行也属于金融机构,存在代销行为。但是,部分营业部工作人员存在个人需要所以推荐了其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但是这种理财产品的风险系数会大于银行理财,或者说给予的提成会更高。

所以,投资者在认购的时候可能就会认购到这种银行理财产品,风险系数高于银行理财。这种可以说是常见的理财产品中的“陷阱”。

所以,投资者在认购的过程中就需要在认购单据上看清楚单位是哪一家,如果是其他金融机构,非银行体系的理财产品,那么就拒绝认购。避免未来麻烦事儿更多,甚至承担“爆雷”的风险。

二、银行理财的规则、风险没有阐述清楚。

银行理财也有很多的规则,比如中途退款之类的规则,利息支付的规则。所以,在认购的时候就需要将详细的说明看清楚,实在不明白就去询问清楚。很多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自我安慰,认为不能总是傻傻的去询问。但是呢?“爆雷”或者麻烦事儿还是自己承受。所以,就在最初的时候把所有的问题都要咨询清楚,然后再决定是否投资。也就能够有效的规避中途的各种“陷阱”。


厚金说


银行理财产品是目前很多人的投资选择,而它也一直被认为是比较安全可靠的投资代表,但是现实银行的理财产品中也存在着不少的坑,那么我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需要注意哪些坑?

自发与代销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分为两种: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理财产品。自有理财产品,因为有银行自身信用背书及成熟的团队运作,安全性相对较高;代销产品,是指其他机构与银行合作,将产品挂在银行的渠道上进行销售,对于代销产品,银行不负责管理,产品以发行机构自身的信用作保障。

PS:一般大银行的理财产品都是自己的,只有部分小银行,本身未发行理财产品,才会如何支付宝一样,代销其他机构的理财产品。

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一定要先辨别清楚产品是银行自有还是代销,如果是代销产品,还要搞清楚具体的发行机构,看看是否可信。

预期收益不等于固定收益率

目前所有银行的理财产品上面标注的都是预期收益率(银行不承诺保息),预期收益率是银行对理财产品最终收益率的估值(一般都是参考以往的收益率),但是其并不代表产品到期的实际收益率也不是固定收益率。不少银行工作人员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为了吸引投资人,往往过度强调最高预期收益率,而没有进行相应的风险提示。

比如结构性理财产品,与股票、股指、汇率等高风险标的挂钩的产品,虽然预期最高收益率很高,但实际到期收益要参照挂钩的标的在观察期内的表现,收益波动很大,往往无法达到预期的收益率。

飞单与虚假理财

在银行购买理财,最忌讳的就是遇到飞单或者虚假理财,这两者常常都可以使你变得血本无归。飞单指的是银行工作人员利用投资者对银行的信任,卖不属于银行自己的理财产品(也非银行正规的代销理财产品),从中获得高额的佣金提成。

虚假理财,这个更害人,指的是银行员工私刻银行公章,私自制作理财协议,利用银行工作人员的身份,以高息吸收客户的资金,发行不存在的理财产品。

如果你并非自己在网银或者手机银行上购买的话,那么一定要仔细看产品的说明书,或者中国理财网查询该产品是否为银行发行的正规理财产品(这个是官方网站,所有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都必须到这登记备案,否则就是违规的产品)。

赎回深坑

这个遇到过很多次,不少银行员工为了销售理财产品,只告诉客户理财比定期的利率高,但是却没有告诉客户,定期理财未到期是不允许提前赎回的,这个导致了现实中出现多次客户因临时周转需要而无法提前支取的案例。所以购买理财产品,资金一定要是自己短期内不会用到的。


总结

购买银行的理财产品,自己一定要多加注意,对于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仔细一一问清核实,确保不落入坑中。


鲤行者


无论是银行自身发行的理财产品还是代理销售的理财产品,本身并没有什么陷阱,只是在销售过程中就出现很多陷阱和误区。

常见的陷阱和误区有哪些呢?

一、存款变理财

这个在过去的十年间发生过很多例,为什么?因为理财产品的利润高,对比存款产品银行的收入更高,在考核中营销人员迫于业绩压力,有些人会避重就轻,把理财产品作为存款推荐给客户,而不谈其他产品特点,这是最大的陷阱之一。

二、预期收益理解为固定利率

这个主要对一些理财小白,没有基本辨别能力的人群,把理财比较高的预期收益直接作为固定的票面利率, 让大家对产品产品很高的期待,高收益的诱惑会让人们忽视掉产品的风险,预期收益只是一个理论值,在去刚兑的背景下,到期收益能不能兑付,兑付多少都是未知数,这是陷阱之二。

三、不做风险揭示,不做产品说明,只谈优点避谈缺点

理财产品对比存款,最大的区别就是由一定的期限,在期限内不可进行赎回,而且PR3以上分级的理财产品是可能会损失本金的,理财产品挂钩的一般是利率、汇率、指数、期权等等,在销售理财产品时要求客户经理必须做风险揭示,必须做风险评级,在双录的前提下,确保客户理解产品属性,能够承受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而现在在销售过程中,一些人员不谈这些关键点,利用客户对自己的信任,只管签字,根本不看产品说明,稀里糊涂一顿签字,理财合同就这么产生了,这是陷阱之三。

前面我已经多次说过,在银行无论购买任何产品,只有自己做到认真负责,仔细阅读,签字前一定对条款理解清楚,把我好自己的风险偏好和适合的产品。


不立而立


如果去银行里办理业务,可能会受到银行从业人员的热情推销,他们推销的时候说的特别好,他们的理财产品有多赚钱的话语,这个时候,可就要小心了,他们可能专门挖了坑让投资者跳。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银行理财产品的“陷阱”。



1.产品宣传不规范,必要的信息不充分披漏

很多银行工作人员追求销售业绩,想方设法地诱导投资者购买他们银行的理财产品,因此他们经常只说产品对投资者有利的一面,而不谈产品损失的一面,而且有些产品的信息他们也不会告诉投资者,比如产品的钱用来投资什么,以什么样的方式投资,风险的大小,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只能听银行工作人员忽悠着购买,从而上当受骗。



2.收益率和年化收益率

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推销人员故意含糊不清,让你把收益率当做是年化收益率,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到手的利息可就有很大的差别,日收益率等于年化收益率÷360,月收益率等于年化收益率÷12,如果理解错误,把收益率当成年化收益率,投资者可就后悔莫及了。



3.不向投资者揭示风险,让投资者误以为是保本理财产品

有些银行理财产品推销人员闭口不谈风险问题,或者避重就轻只谈收益问题,让投资者以为自己购买的是银行的保本理财产品,等到购买完成,出现亏损了,投资者才发现自己买的是非保本理财产品。投资者就只能自己承担亏本损失。



4.宣传标语的利率与真实利率不一致

为了更快地销售银行理财产品,工作人员可能会夸大宣传标语的利率,让投资者心动,但其实实际利率比宣传标语上的利率低的多。



5.能否提前要求付款

在购买的时候,银行理财产品推销人员不说能否提前支取,等到投资者需要提前支取的时候,收取大量的费用,或者不让投资者支取。



银行理财产品也存在违规操作,所以投资者在购买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辨别,以防上当受骗。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我,需要亲们的支持。


财道


银行是金融历史长河之中最古老的机构之一,绝大多数的人都对其非常的信赖,在银行办理存款业务可能不会获得最多的收益回报,但安全感肯定是最高的。但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时刻注意其中蕴藏的一些“陷阱”!

  • 理财产品不等于存款
虽说绝大多数的银行都会告知客户理财产品是有风险的,既有保本不保息型、也有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总之和定期存款百分之百保证本息是有所区别的。但也有一些银行,刻意避免或者诱导客户,让其误以为理财产品毫无风险,这种推销产品的方式可以说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旦出现问题既影响了银行信誉,也会对客户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
  • 理财产品分自营与代销
一般来说,国有银行、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较大的城商行发行的理财产品都属于自营产品,安全性是有所保障的,毕竟银行最看重的还是声誉;但是一些小银行本身并不具备发行自营理财产品的资格与能力,只能通过代销他行或者其他理财机构的理财产品来赚取一定的差额利润,这种理财产品安全性就相对较低,毕竟代销银行是不负任何责任的,大家在购买前一定要分清这款理财产品是自营还是代销。
  • 飞单
飞单其实很好理解,就是银行员工拿着客户购买本行理财产品的资金,擅自投资其他理财机构发行的收益率比较高的非正规理财产品,但是客户却不知情,到最后客户的钱很有可能会血本无归。但这确实不是银行的主观责任,而是对于某些银行内部员工管理不严、疏于教育,导致其拿着客户的钱去做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投资,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认清银行员工给你的购买回执是否为本行的理财产品!
  • 保险

还有一些银行经常拿着分红型保险产品冒充理财产品来诱导客户进行购买,让客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成了保险。譬如某某大银行就经常拿着保险充当理财产品来卖,我相信大家都遇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主观上就是恶意误导投资者,毕竟保险产品的利润要远高于理财产品,不难理解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的铤而走险,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对于银行代销保险产品这一块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制规定,导致很多银行在打擦边球,结果就是损害了很多投资者的实际利益。

综上所述,这就是客户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过程中容易遇到的种种“陷阱”,希望大家以后能够引以为戒,在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多看多思考,以免上当受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