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10年前买太平洋保险,说年固定利率8%外加不确定分红,10年后利率3%,该怎么办?能告它吗?

用户声声慢


像你这样的情况我遇见过很多种,身边也有不少的亲戚朋友和你买了类似的保险。当时承诺的是每年固定8%利率而且还有分红,但是到期了发现利率只有3%。这是明显的欺诈行为,但是我们要告保险公司未必能告的赢,即便是能告赢你也未必回去告。

一,诉讼过程麻烦。

对于这样的情况你当然可以告他,但是过程麻烦且未必能赢。大部分人都是从保险从业人员那里办理的保险,但是如今十年过去了这些从业人员早就不干了,你又怎么去找他呢?是,我们能找到保险公司,但是当时给你说年化固定8%利率的必定是业务员,保险合同上面肯定不会出现固定年化8%的字样。只是口头的承诺,没有真凭实据,你去告保险公司诉讼过程会更麻烦,甚至人家就不会受理。即便是受理了,在你没要到钱之前,你愿意出诉讼费吗?虽然诉讼费不高,但是没有要到钱在输了官司,亏的就更大了。吃一堑长一智,有3%收益已经不错了,如果不是团体受骗一个人还是不告的好,以后注意就是了。

二,买保险一定要注意不要被高额收益所欺骗。

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前,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都会拿高收益来吸引投资者。每年交多少钱,交10年甚至20年,到期后返多少钱,合多少的年收益而且还送了几十年的保障,这中保险应该是我们常见的理财类保险。但是我们一定要想清楚,那可是10年,甚至是20年啊,存银行这么长时间也有不少利息。况且保险有太大的不确定性了,而且时间越长不确定性就越大,香港的安盛保险200位投资者4亿港元的投资血本无归才刚刚发生。买保险可以,疾病,意外这些险种可以买,保障性的保险可以买,理财类的保险为了不被忽悠还是要谨慎一点好。



投资观


我是野猪,我来回答。

10年前买太平洋保险,说年固定利率8%外加不确定分红,10年后利率3%,该怎么办?能告它吗?

答案是肯定可以告,但是大概率无法告赢。

第一,您是否有证据?

  • 保险的收益都是以条款为准。据我所知,除了96年中国人寿江西省分公司推出的“99鸿福”曾经在最早的一部分保单上打上8%的复利之外,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会在合同上打上8%的收益。(中国人寿当年赔本赚吆喝,因为这一批保单带来的利差损可真是头大如斗。最后是在2000年左右,由国家财政部拨款400亿,才填上这个窟窿。)

  • 当年帮您办理保险业务的保险代理人,在向您介绍条款的时候,是否留下了证据?可以证明他向您承诺过保单有8%的固定收益。例如纸质的的利益说明,或者他的录音录像啥的?如果有的话,可以向银保监会投诉,或者去法院上诉。不过,我认为很大概率,您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第二,您是否在利益演示上有理解上的偏差

  • 保险公司在理财险的介绍方式上,喜欢以高中低三个预估利率来为客户做利益演示。事实上,到现在也上如此。不过一定会有一行很不起眼的小字,告诉客户,每年的分红利益以实际经营结果为准。保险公司每年会向客户提供分红年报,告知每年的红利事项。

  • 因为人的趋利性,很多客户在看红利的利益演示的时候,很容易被预估的高利率吸引并一厢情愿的认为这就是保单的回报率。而业务员也可能在介绍的时候,有意无意的把利益以实际经营结果为准,一笔带过,没有去故意强调。

如果问题出在您自己的理解偏差上,而且您也无法提供任何证据证明保单的固定收益为8%,那么您去打这样的官司,大概率会输。


千万不要认为理财保险是一种可以带来高回报的投资方式。它只是一种理财方式,其目的主要是:

  • 抵御通货膨胀,保证现有的资金的购买力,

  • 可以做到专款专用抵御养老风险,

  • 可以规避因为婚姻风险带来的个人资产损失,

  • 免税的家庭资产精准传承。

我是野猪,希望回答可以帮到你!

险道求生的野猪


千万不要相信保险理财收益率!

我之前买过一个平安的理财产品,平安金通,宣传如下:

年化4.3%,收益率曲线也很完美,但是我其实还是不太相信的,就买了1万块。

结果过了46天,现在收益如何呢?

昨天还是负收益,之前也有过,把我给惊呆了,我还没买过还有负收益的理财产品呢,而这收益率4.3%,也不高啊!46天收益不到40块,还没有我买的其他收益率不到4%的产品收益高!这说明这个产品宣传的收益完全达不到,肯定没有4%。

这就是保险产品销售的伎俩。都是讲过往收益,说的很高,但实际上呢,到手就不是这么回事了。虽然我知道保险理财没几个靠谱,我也亲自实测了下,就用1万块,发现真心不靠谱,以后再也不买保险理财产品了。

保险理财是所有理财产品里收益最不靠谱的产品了,保险,就要回归它的本质,保障,而非理财。既想保障,又想理财,是不靠谱的。

所以,要理财,还是找银行吧,银行理财收益率虽然低点,但是基本还是靠谱的。


赵冰峰财经


你这买的是太平洋的分红两全险或者万能险吧?10年了,很多事儿都成了往事了,当年即使留的证据估计也已经找不到了,即使找到,估计业务员也改行了。这10年变化太大了,所以维权基本上可以放弃了。

只要涉及到保险分红和理财,那么说的所有都是预期回报率。因为在法律上是不容许承诺保险回报的(除了年金类保险和部分万能险),那么当时讲的预期回报率即使是写在保险合同上,只要没有保证条款,也是告不赢的。

而且我推测,很有可能当初在保险合同中写了“保底收益3%,上不封顶”条款,那么更不可能维权成功了。

只要是“理财+保险”产品,都存在着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资金使用,一部分要拨与保险的理赔,那需要保持极大流动性,不能产生高收益。一部分才能用于真正的投资回报。

这样的结果就是从纯的投资理财方面,收益比不过银行系和证券公司系的理财产品,如果存存的保险方面,那价格又比纯保险产品高。这就由于天生存在理财和保险的矛盾所导致的。

如果持有到现在,利率回报还有3%,再加上适当分红,总体可能能达到4%左右呢,那还应该说不错的。因为现在的保险收益测算,一般就是按照回报2、4、6来测算。回报达到4%的标准就基本上属于中等可接受回报了。现在的保底保险,一般只写“保底2%+不确定分红”,越来越少了。

同时保险合同持有10年,保险保障的重要性就越来越高了,同时保险现金价值就越来越高啊。未来如果急需钱时,拿保单去做质押借款,利率相对也比较低,能借到的钱也越来越多,也不错的。

所以这事儿就这么样吧。未来再买保险或其他理财产品时,要记得分清楚预期收益率和保证收益率。同时如果是保证收益率,那必须在保险合同里面有明文写下来。古话说口说无凭,落字为证,就这个道理。

保险还是应该每个家庭需要配置的,但是购买前还是要仔细研究合同条款,以合同文本为准。

德先生讲金融和理财,由专业变得通俗,如果觉得好,关注我!再多点点赞。


匀枫财技大兜底


10年前买太平洋保险,说年固定利率8%外加不确定分红?

首先,你这个保险是不是太诱人了?让人觉得不敢相信啊。相当于一个月差不多接近0.7%的利息,还有不确定分红。我觉得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个保险肯定是有问题的。可能你没有在10年前看清合同条款啊。保险我是有所了解的。一份保险成交了,业务员的提成也是很高的。除了提成,还有管理费等各种各样的费用,加上你这个固定的高利率,哪里还有分红的可能啊?10年了差不多就要付出翻倍的利息。保险公司是在做亏本生意吗?

其次,这份保险如果当初合同约定的利率是8%,现在怎么会变成3%呢?所以,还是合同条款本身有问题。怪你当初没有看清楚合同条款。你可以拿出合同条款,仔细阅读一下,如果前后出现误差,保险公司没有按照合同执行的话,肯定是可以告他们的。而且胜诉的机会很大。当然,如果你没有了合同。只是空口说白话,无凭无据。相信即使告了也没有多少用。

最后,由于保险的合同条款相当重要,一些保险在宣传时会讲得非常好。实际执行中保险合同条款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因此,一定要多注意看看保险的合同条款。看看合同条款是不是和宣传时一致。一致的话再来购买比较好。

最近问答点赞好少啊,虽然行情不好,但还是希望多多帮忙点赞哦,谢谢!看完点赞,腰缠万贯,感谢关注!


股海重生2015


这个问题只能说你真的是“too young to simple”,太年轻,太幼稚了。在目前的社会上,大部分的定存利息是保持在一个6%以下的区域,基本都是无风险的,而保证你能够达到6%以上收益的产品,基本都是理财,保险,基金,股票等有风险的项目。

并且根据一个收益的高低,所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不同的。所以,说你固定利率8%左右的,还有外加分红的,基本都是当时推销产品的人给你画的“饼”。但是在实际牵动的合同上,并不会是这样保证收益的承诺。

这样来看的话,想要告他们基本没戏,除非合同上承诺是一个保证收益,并且没有其他附加的条款!当然了,我认为这样的概率是非常低的。

关于投资回报率的问题,我觉得你应该好好了解和参考下:

(1)国债回报率4%,银行固定收益理财也这水平。

(2)打理社保基金的就是只能赚不能亏的高手,长期年化是8%。

(3)社会各行业平均回报率8%,这也是现金流折现模型中经常使用8%来折现的原因。

(4)公募基金经理长期年化超过15%的只有10人,年化超过10%的有60人。

(5)公募基金经理长期年化收益超过20%只有1人他4年年化21%。

(6)巴菲特年化22%即60年回报15万倍,78年544万倍。

承诺8%以上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要做好本金全部损失的打算,因为加上销售费、行政费及盈利,至少16个点以上了,长期能赚16%的业务好少,而且能赚这么多的公司可以直接拿5%以下的正规资金,为什么拿你16%以上的资金呢。

所以,只能吃一亏长一智了,还好你的本金还在,10年的收益率还有3%,总比那些10年后看不到本金,被别人卷钱跑路的要强。


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点赞关注我⭐带你了解财经背后更多的逻辑。


琅琊榜首张大仙


购买商业保险,一定要看懂商业保险的保单,以及各种说明书。

10年前的2009年,银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是3.6%,后来虽然经历几次加息,相应利率也最高提高到了5.5%。

说商业保险固定利率8%,简直是说笑的。商业保险为了规避风险,央行和银保监会明确要求它们规定的保底利率不能过高,最高不能超过3%,一般在1.5%~3%之间。另外,为了体现银行存款产品和保险的区别,防止大家混淆,保险是不允许说自己的利率是多少的。只能明确收益率。

如题目所说的这种情况,很有可能被误导,偷换了概念。

第一,预测利率误解为固定利率。一般来说,保险都会给出高中低三档预测收益率,预测的最高收益率是理论的上限值,可以达到6%甚至8%。但是这些只是理论上而已,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只会根据保险基金的实际经营情况来确定收益率。如果经营情况较差,只能够领取保底收益率。不过一般来说也不会太差,也就是3%~4%的收益率。

第二,注意保单的现金价值。保单的现金价值才是我们真正实现增值的部分。很有可能我们投资1万元,只有8000元进入保单的个人账户,形成保单现金价值。被扣掉的2000元一般用于账户的管理费、保险条款的保险费等支出。真正用于投资运营生息的也就是8000元,有的保险甚至更低。


当然一般缴费时间越长,扣缴的各种账户管理费用就会越少,最终只扣长期保障的保险费。账户现金价值,有点像我们购买了一只基金,有他们投资理财一样。

第三,注意单利和复利。如果固定利率是8%,1.08的10次方实际上是216%,相当于10年时间就会实现翻倍很多。

实际上,商业保险一般把保险期限拉得很长,保险缴费期长达20年,待遇享受期长达30年。实际上如果是3.5%的收益率,利滚利50年,也能够增值4.58倍。相应利息,如果单利计算就能够达到458÷50%,等于9.16%。

所以,有些结果只是名称上好看,而实际收益率也就那么回事。

当然,保险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出现保险责任中需要赔付的事情,那么一定也是受到保障赔付的。

对于我们参保人,最好还是在参保前或者参保后的15天内看懂保单的内容,15天犹豫期内可以退保。利率3%,绝对不可能在保单里体现保证8%的。

有人会说我看不懂,太麻烦了。关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情自己不去操心,那么吃亏也没办法了。


暖心人社


十年前的银行利率

十年前即2009年,2009年我国尚未实行存款利率的改革(2012年开始),当时各家银行执行的存款利率都是央行直接发布的基准利率(没有现在的上浮比例),因此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是相一致的。

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看到在2009年时,央行的基准利率最长的五年期利率为3.6%(2009年没有调整过基准利率,执行的是2008年12月23日调整后的利率)。

虽然你购买的保险是十年期的,但是按照银行利率的期限增长幅度来说(2008年时一年期的利率为2.25%,五年期的为3.6%),因此就算当时推出十年期的利率估计也不会超过6%。

作为一款分红型的保险其本身就是保险与收益两者相结合的产品,在给你保险的时候,还承诺8%的固定利率+不确定性的分红,你认为其中的真实性有几分?如果真的执行这个固定利率及分红,那么这款分红型保险的收益率岂不得达到10%左右,还附带着保险功能,天上会掉馅饼吗?保险公司会良心发现做慈善吗?显然不可能,所以这个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件。

能否告它?

当然可以,告它是你的权利,但是失败的概率基本是100%,除非当时你的保险合同上有白纸黑字的写下8%的固定利率+不确定的分红,否则妥妥的败诉。至于说销售人员的话,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没用。现在很多销售人员为了业绩,各种乱忽悠,不说保险,以房地产的置业人员为例,很多其口头上承诺说有的,最后到交房时却都没有。

当然有一种机会或许有一定的成功率,就是你当时购买时,有进行了录音+录像,单纯的录音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方根本不承认录音中人员是其工作人员,再不济还会以已经离职为由,推脱责任,最终能获赔的概率极低。

总结

购买任何一款产品,都要有一定的自我判断能力,最少要学会去与市场上同类型的产品对比,考虑该类产品平均的收益水平,远不符合实际的收益率的产品,无论销售人员如何忽悠,都不要轻信,除非其肯以白纸黑字写上,并加盖销售单位的公章(还有预防是否为萝卜章)。

PS:最后在说一点,目前市场的分红型保险,预期的收益率一般都写在4%-5%之间,现实中最后到期的实际收益率普遍在2%-3%之间,更差点2%以下的也有不少。如果销售人员报出过高的收益率大家就要小心了。一款产品你要它兼顾保险功能,收益率还高于市面上的普通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


鲤行者


能告吗?答案肯定是可以的。但告的赢吗?答案肯定是告不赢的。分红型保险最早出现在18世纪的英国,后来被美国引进,最初的定位是为了抵抗通胀率和存款利率波动带来的未知风险。


但是,虽然美国人的现金分红和英国人的保额分红理念很好、卖的也相当火热,最后购买人却发现根本兑现不了它当初的“承诺”,究其根本分红险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分红险是指保险公司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以后,将上一个会计年度该类分红保险的可分配盈余,按一定的比例、以现金红利或增值红利的方式,分配给客户的一种人寿保险。


也就是说,分红险的收益与保险公司的可支配盈余关系极大,换言之它并不是固定的收益,而是与保险公司的经营情况息息相关,这其中蕴藏的风险可想而知到底有多大!

至于你说的固定利率为8%,还有另外的分红收益,作者都不用考证就知道这只是保险业务员为了推广产品而故意夸大其词的对其进行包装。你能不能告它是以保险合同的条款为准,而不是以业务员许下的口头承诺。


为什么好好的保险产品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必然是有原因的。一部分是保险机构将心思花到了推销上而不是深耕产品上面;一部分是业务人员喜欢通过夸大其词的方式来吸引客户。“存单变保单”大家都听说过或者经历过吧,这其实卖的就是一种分红型产品。


依作者的观点来看,纯保障型的保险产品必须买,尤其是重疾险和百万医疗。但分红险完全没有必要买,论收益它不如理财产品、论安全性它不如定期存款、论保障它更是几乎没有,性价比在哪?不吹牛怎么可能卖的出去?不过,吹牛确实不犯法啊!


奇葩财经说


1、要看具体的险种和条款到底怎么写的。

【说】年固定利率8%,究竟是谁【说】的?是业务员?还是保险公司某个高管?还是条款?

如果是某个人说的,那没办法,除非当时你有录音录像,否则无可奈何。

如果是【条款】上说的,你看看【条款】具体是怎么表述的。


2、如果10年后利率只有3%,那么很有可能条款上写的是保证利率只有3%,而3%以外的利率是不确定的,分红也是不确定的。这些【不确定】,在条款里应该都有明确写出来,购买当时,代理人应该和你说明清楚,没有说明的话,其实就是误导销售。


3、当然,保险条款实在是非常繁重又复杂,很多时候就是听信亲戚朋友做业务员时说的,有时他们说得天花龙凤,这个产品多好多好,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的时候,落差很大。这时候最好找专业人士看看具体的收益究竟有多少,按照你说的现在有个3%,在稳健型理财来看,其实不算太差。


4、如果要走司法途径,不是不可以,只怕你证据不足,到时还亏了律师费,10年过去了,业务员也有可能换人了,很多东西都物是人非,只有合同还在,条款还在,所以,买保险一定要看清条款,不要只是【听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