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道德經》:“多藏必厚亡”,適度而為才是處世大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一部《道德經》短短五千多字,卻講盡修身、治國、養生之因循自然之道。

《道德經》:“多藏必厚亡”,適度而為才是處世大智慧


如今世人開口必談成功、有用,可他們不知世間萬物天道輪迴,每一個事物與其對立面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每個人成功後意氣風發只欲更上一層樓,只有老子反向思維“功成身退天之道。”。

我們追溯歷史,細思那些協助帝王開疆拓土,卻終遭兔死狗烹的名將歷史,不得不佩服老子為人處世大智慧。其實“功成身退天之道”,與老子《道德經》中另一句“多藏必厚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多藏必厚亡”出自老子《道德經》第44章,原文如下。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道德經》:“多藏必厚亡”,適度而為才是處世大智慧

老子開篇三問綜合在一起,就是追問名利與自身生命哪個重要?有時我們為夢想中的輝煌已失去了自我,如果我們過度偏愛某種東西,勢必會付出代價,而我們得到的物質越多,最終我們也會失去那麼多。

難道我們為成功辛苦打拼得到的一切,最終都會失去嗎?當然不是,老子之言更有深層含義。

世間萬物皆有度,超出界限則會物極必反,向反向發展。老子之言警示世人切莫貪慾太盛,一旦貪心過度誤入歧途,就可能將以前所得悉數奉還。因而我們只有戒除貪慾,懂得滿足,順其自然自能長久無虞。

《道德經》:“多藏必厚亡”,適度而為才是處世大智慧


呂不韋堪稱戰國末期一代梟雄,可其卻被嬴政一封書信逼得飲鴆自盡的結局令人唏噓。

呂不韋原在趙國經商,他為人精明頗懂經營之道,自知商人縱使累積千金,還是士農工商最末一等。於是呂不韋時刻尋找契機,試圖棄商從政謀求人前顯赫。

要說呂不韋確實慧眼識珠,他初遇秦國質子異人,就知其必是潛力股,不惜重金拉攏異人,甚至還將愛妾趙姬送於異人為妻。後趙姬生育一子,就是日後秦始皇嬴政。

呂不韋鼎力襄助異人登上秦國國君之位,終於可以參言政事踏足仕途。後異人早逝,嬴政年幼登基,趙姬身為王太后沒有治國智慧,只得依靠呂不韋保持秦國運轉。

《道德經》:“多藏必厚亡”,適度而為才是處世大智慧


當時呂不韋已官拜秦國丞相,背後有趙姬撐腰,又以嬴政仲父身份把持朝政,其煊赫權勢達到頂峰,早已超出了常規權利範圍。

可是呂不韋不懂得“有權而不戀權,到位而不越位”的道理,不知收斂放慢腳步,遂開始廣納天下門客形成自己的政治集團,成為秦國最大的政治勢力。

呂不韋追逐權勢不停息,卻不知自己早已成為嬴政如鯁在喉必除之人。嬴政自幼頗有遠見不是庸碌無為的傀儡,也許他親政後還感念呂不韋舊恩,只借嫪毐之禍將呂不韋免職遣返封地洛陽。

呂不韋無法承受墜下雲端的落寞,依舊想東山再起。於是呂不韋高調張揚,每日在家中接待各國邀請其做宰相的說客。可想而知,嬴政聽聞呂家賓客盈門盛況,豈能不怒?難道他希望呂不韋幫助他國對付秦國嗎?

《道德經》:“多藏必厚亡”,適度而為才是處世大智慧


嬴政只給呂不韋寫了一封信,將其數十年功勞一筆抹殺,只詰問他憑何得享秦國食邑封地,憑何自稱仲父?他即無功無名那就與全家皆遷徙到蜀地去吧。

信中寥寥數語透著嬴政的決絕,呂不韋自知嬴政性格還會有後續殺招,於是為尊嚴亦為護家人周全,選擇了飲鴆自盡。呂不韋為權勢搏命,卻不知適可而止,可以說他死於嬴政之手,更死於自己手中。

《道德經》:“多藏必厚亡”,適度而為才是處世大智慧


讀史可以明智,借人之智完善自己。我們觀呂不韋之禍,反思老子“多藏必厚亡”之道,即知凡事應適度而為,萬不可為追逐名利迷失自我,以防物極必反,我們得到越多卻被反噬失去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