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看見:一條街的艱難復甦

3月6日,47家沿街店鋪開門迎客45家;2月13日,這些店無一不是大門緊關。

這是貴陽青山路,從花溪大道轉入青山小區至第一個分路口。23天裡,這條長約200多米的街道,經歷過防控疫情的迫在眉睫,也正經歷著復工復產的時不我待。

看見:一條街的艱難復甦


看見:一條街的艱難復甦


37歲的羅會在青山路入口處經營花店已有9年,過去的一個月裡,她每天必乾的工作是將枯萎敗落的花、樹提選丟掉,尤以百合、康乃馨等鮮花為甚。“貴州有正月去給’祖先’拜年的習俗,年前進購的幾千元菊花,沒賣出去一棵”,正月初一,一場大雪還壓垮了她在永樂的7個花苗大棚。

除了在永樂流轉的8畝基地20個大棚外,羅會與人還同時經營著貴陽湘雅村、青山路、華豐市場三個實體花店。“房租、人工、肥料和損耗每個月固定開銷3萬多”,這個春節,羅會並不快樂。

多年經營,羅會有著近百家固定的“大客戶”,有單位、公司、娛樂場所和培訓機構等,業務除了城區還延伸至清鎮、安順等地。“對這種大客戶我們以’租擺’業務為主,以大中小擺盆為例,20盆起租,每盆每天0.8元,我們負責日常養護”,但年後,羅會接到不少的業務電話是“不租了”,原因無外乎是:要麼沒法開門復工,要麼是沒有更多的經費預算。

“從2月起,我給繼續合作的客戶都免了租金;他們感謝我,其實我更感謝他們”。3月1日,羅會青山花店開門,這幾天,她的日營業額不及往年同期的三分之一,她說這不是常態,也不會持久。

疫情下,和客戶關係更親的還有神魚廣告的老闆餘浩。“年前的單,十多萬尾款定在年後付清,對方說年後只比我早兩天開工,我就沒再追問了”。客戶感激,從都勻老家介紹兩個至親,準備跟著餘浩來貴陽做活路。

“我們都是從農村出來打拼,清楚對方的難處,就像當下,能開工了,卻找不到人手”,餘浩說“患難之處見真情”。

因為疫情管控下,嚴禁“堂食”,青山路17號經營腸旺麵館的何國友也在嘆息。一週前,夫妻倆安頓好四個孩子,拿著“健康通行證”從遵義務川老家迫不及待地趕到貴陽開門迎客。

“正常情況下一天能賣300碗左右,今年開門這幾天,一天才賣出去幾十碗”,何國友用兩張長條桌拼接攔截顧客入堂,還把店內所有的坐凳全部收集堆放在店堂一角。“每天都有不少人一聽說不能坐這吃,轉身就走了;我覺得防疫情才是個天大的事兒”。何國友說能賣一碗就是11塊錢的進賬,不幹,怕幹,“一大家子人,咋生活?”。

看見:一條街的艱難復甦


青山路是通往2萬多居民城郊結合部“老舊小區”的主要入口,沿街店面狹小,不少人是“獨自復工”,更真實的情況是“老闆一人獨自復工”。

母嬰坊的王敏就是。正式開門前,她在會員群每隔三天發佈一次消息“急需物資”預定,考慮到外賣人員可能同時接觸很多人,自己提供的是嬰幼兒產品服務,所以,過去的一個多月,是她和她的家人親自備貨送往客戶各自的小區。

“我們的游泳池到今天還沒有對外開放,0至3歲的孩子抵抗力差,疫情下,我們更是不敢冒這個風險”。王敏一個人守店,還有一個原因,“疫情還不知道哪天會完全過去,也不敢輕易的招人進來”。

羅會、餘浩、何國友、王敏,不過是青山路上幾個個體。他們店堂裡散發的微光,照亮了門前的路,也吸引著路上行人的目光,在這條還未完全“喧鬧”的陋街上,尤為突出。

看見:一條街的艱難復甦


看見:一條街的艱難復甦


看見:一條街的艱難復甦


看見:一條街的艱難復甦


疫情未散,開局註定艱難;好在,有他們,街道甦醒,春風漸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