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鶴唳華亭》:鰣魚再怎麼美味,別人送的,都不能收

電視劇《鶴唳華亭》中杜蘅被趙雍、李柏舟等反派拉攏、腐蝕,是從收鰣魚開始的。


《鶴唳華亭》:鰣魚再怎麼美味,別人送的,都不能收

鰣魚不同於一般的魚,季節性強,人們能吃到鰣魚的時間很短暫。而且“其性浮游,才出水即死,最易餒敗”,鰣魚難以保鮮、儲存。

鰣魚的美名從東漢時期就開始流傳,代代都是朝廷貢品。

宋代王安石以不講究飲食著稱,蘇東坡的老爸蘇轍曾寫過《辯奸論》罵王安石“食犬彘之食”,說王安石吃的東西跟豬狗吃的一樣。而在王安石寫的一首《後元豐行》的詩中,讚美鰣魚:“鰣魚出網蔽江渚,荻筍肥甘勝牛乳。”

作為美食家的蘇東坡更是對鰣魚欣賞有加,為它寫詩:“芽姜紫醋炙銀魚,雪碗擎來二尺餘。尚有桃花春氣在,此中風味勝蓴鱸。”


《鶴唳華亭》:鰣魚再怎麼美味,別人送的,都不能收

明清時期設立鰣魚廠等機構,專門為送鰣魚入宮,耗資巨大。康熙年間曾調用駿馬3000多匹,數千人日夜待命,飛遞鰣魚,幾千里路限22個時辰趕到。康熙也為鰣魚寫過詩——《松江進鮮鰣魚有懷》:

“古有盛魚奉老親,錦鱗初得尚方珍。雖然星夜傳馳驛,豈似鮮新出水濱。”

鰣魚入宮後,皇上常會藉機籠絡人心,賞賜一些給大臣們,以示皇恩浩蕩;接受賞賜的大臣們紛紛寫詩謝皇上隆恩。如明代韓日纘寫的《賜講官鰣魚》:“江上鰣魚白似銀,傳飧首賜講幃臣”等等。

而普通人則是吃不到鰣魚的。清代黎士宏撰寫的《仁恕堂筆記》中記載:

“鰣魚初出時,率千錢一尾,非達官巨賈,不得沾箸。”

如今人們更是吃不到鰣魚,因為如今這種珍貴的魚類已經滅絕;市面上的鰣魚,大多來自緬甸、美國等國,都是人工養出來的。


《鶴唳華亭》:鰣魚再怎麼美味,別人送的,都不能收

《鶴唳華亭》中杜蘅在美味的鰣魚面前,放棄了原則,一步一步走錯。後來,他追悔莫及,想“回到收下第一條鰣魚之前”。


《鶴唳華亭》:鰣魚再怎麼美味,別人送的,都不能收

在歷史上,有些明白人從一開始對別人的送禮就是拒絕的,不踏出錯誤的那一步,也就不需要悔恨、遺憾。

公儀休拒魚

這個故事在《韓非子》中有記載。

公儀休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宰相,他非常喜歡吃魚。“一國爭買魚而獻之,公儀休不受”,全國的人都爭先恐後地買魚送給他吃,他都沒有接受。

這是為什麼呢?

公儀休認為如果接受了魚,就可能歪曲違背法律;說不定宰相的官職就會被罷免。如果宰相的官職被罷免,不僅別人不會再送魚來,而且自己也沒能力吃上魚。 現在雖然不能吃別人送的魚,但是自己還是有能力吃魚。

這也正是後人領悟出的道理:“退魚留得終身祿,祿在何憂不得魚?”

羊續懸魚

這個故事記載在《後漢書》中。

羊續是東漢時期的太守。有一天,有人送他一條名貴的大魚。羊續十分為難,如果不收,就是不給對方面子;如果收下,又怕別人也來效仿。

後來,羊續乾脆把魚掛在庭院裡。從此再沒有人敢來送禮了。羊續有了“懸魚太守”的雅號,“懸魚”也成了為官清廉的象徵。

陶母退魚

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撰寫的《世說新語》中記載了一則陶母退魚的故事,說的是東晉時期名將陶侃的母親教導他保持廉潔。

陶侃年輕時曾擔任管理漁業的小官。有一天,他派人送一罈醃魚給母親。他母親問這醃魚是哪裡來的?那人說是官府的。

他母親將醃魚封好,寫了一封回信,“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母親責備陶侃,身為官吏,用公家的東西。

陶侃遵從母親的教訓,後來,他帶兵打仗,凡有戰利品,都分給士卒,自己不留一點私貨。


《鶴唳華亭》:鰣魚再怎麼美味,別人送的,都不能收

人生,很多的時候是選擇決定命運。看了《鶴唳華亭》,至少知道了,面對別人送的東西,如果選擇收下,那麼後悔的那一天終將要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