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早學五運六氣,快入中醫之門

早學五運六氣,快入中醫之門

馮門中醫馮獻周 醫易文創

餘幼長於政治運動連續不斷,傳統文化被視為反動糟粕之年代,受救死扶傷、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激勵,年近弱冠而志於醫,從赤腳醫生教材啟蒙,用一根針,一把草,自採、自種、自制、簡、便、廉、效服務村民。參軍入伍,中西醫結合盛行,奉張錫純、王清任及中西醫結合治療諸病之書為聖經,廣收專病專方,沉迷其中多年而不醒。

早學五運六氣,快入中醫之門

幸領袖指示,西醫學習中醫,得拜郭立嚴先生為師,受其學術思想影響,偶見傳統中醫之一斑,惜吾資質愚魯,更加習日苦短。雖經名師點化,終究醒悟有限。八十年代改革開放,而立之年,苦於生活所累,醫農兼作,無暇讀書,中醫學識毫無進歩。

九十年代全民經商,吾不能免俗,也四處奔走,遍遊各地,居深圳之所在,思溼熱之由來,至西北沙漠,荒無人煙,想肥土才能生萬物,去下關之風口,才知風勝溼之理,見水火之災變,悟陰陽之兩極,看到山上結冰山下花,才知太陽寒水之名,路北積雪路南草,才知經緯原分明,觀望黃果樹瀑布,方知中醫洩、瀉之不同……古人曰: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真是不養花草不知小兒嬌嫩,治病重在呵護,清淡培補;不養家禽鳥獸,不知各類物種生活習性、好惡各不相同,當按需餵養,不可一概而論;見過瓜熟蒂落,方知天命難違,生活還需淡定從容和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醫之道來源於實踐,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自然,天地萬物,無不有道!道在路旁,道在草叢中,道在飲食二便中······處處留心皆學問!然當時略悟而不深,知命之年多讀流行之書,痴迷於六經辨證,醉心在方證對應,熱衷於經方時方之爭,沉夢在火神扶陽之中……直到耳順之年找到失聯多年恩師,得二次點化,始知醫有術、道之分,當世名醫多因社會政治需要而造就,故再從易經、道德經、內經、傷寒、本經……學起,遍讀王冰、王燾、金元四大家、張介賓、張志聰、陳無擇、黃元御、陳士鐸、葉天士、吳鞠通、唐容川、李陽波、閻均天、馬有煜……苦讀十年,餘方恍然醒悟,原來中醫是三才合一,時空,象,自然、臟腑經絡的整體學說。五運六氣居提綱挈領之位,這才進入中醫之門。

早學五運六氣,快入中醫之門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醫不在名,效好則明;藥不在貴,對症則靈。療效是檢驗中醫理法方藥的唯一標準,為中醫勿入派別之爭,不拘於經方、時方、寒涼、火神、補土、養陰……各有用武之處,對其位、當其時、適其量、介靈丹妙方!病人病,病多;醫生病,法少。醫當博覽群書,博採眾長,兼容並收,知常達變。知常達變,醫生法多自能提高臨床治癒率。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餘至耳順之年,歷經曲折,方才領悟中醫之本,初識五運六氣,找回中醫失落之元神,雖入中醫之門,已垂暮之年,近道而不能得。常有早知今日,悔不當初之恨!總之一句話,你不必懷疑五運六氣學說的正確性。若學中醫而又不信運氣學,將是你最大的損失,是不可饒恕的錯誤。《黃帝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歧伯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命曰氣立,氣止則化絕。故各有制、各有勝、各有生、各有成!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同異,不足以言生化,此之謂也。帝曰:氣始而生化,氣散而有形,氣布而蕃育,氣終而象變,其致一也。”"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這句話講得非常嚴重。就是不可以當醫生。現在大家可以問問自己,你知道年之所加嗎?不知道!可是不知道你還是在當醫生,你還是要為工,這就是當今中醫界的現狀。

吾願喚醒同道,及初學中醫之人,勿步餘後塵,浪費大好年華,站在正確的起跑線上,領悟中醫之本,早識五運六氣,找回中醫失落之元神,快入中醫之門,使傳統中醫得以快速回歸發展,乃患者之福 。.

欲學五運六氣,清以前至內經綜合性醫書,都有五運六氣之論述,乃古代學習中醫之必修課。學習“五運六氣”之學,必讀的基礎是:素問七篇大論,運用到極至是:傷寒論、成無己註解傷寒論、黃元御傷寒說義、六氣解、溫病條辨、三因司天方……要讀的是:醫學窮源集、燥氣總論、《運氣易覽》、內經運氣病釋 、 臟腑證治圖說人鏡經、素問玄機原病式、圖解素問要旨論……近人有: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李陽波五運六氣講記、馬有煜傷寒要旨、閻均天傷寒縱橫、閻均天運氣攝要、運氣學實踐與應用……

痴夢中醫半世紀,醒悟已是白頭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