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父母一生能否幸福,在于孩子12个月左右,我们有没有与他抢着吃

为人父母一世,最大的成功是教育孩子的成功,最大的幸福就是孩子孝顺、独立、健康。而孝顺往往是父母最大的心愿,却又是最不想说出口的那个。

在一个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倡导个性自由的时代,说孝顺,仿佛是一个不太合理的希求,往往被一些人说成“道德绑架”。

看过世间纷纷扰扰,看多了家家户户的痛苦纠缠,我们不得不停下来思考:父母所有的痛苦,究竟是哪里不对,吃喝不愁了,孩子倒成了自己一生的痛。各种教育机构、干货分享,还是救不了我们嘛。这时候,一个古老的教育方式,再次被越来越多地提及,那就是“孝道”的教育。

父母一生能否幸福,在于孩子12个月左右,我们有没有与他抢着吃

事亲以敬 美过三牲

”孝“是什么?那是一个”老“字的头,下面一个孩子的“子”。孩子背着老一辈的人一起生活,这就是“孝”。上一辈,下一辈,我们是相互有责任的,我把你养大,你陪我变老。这没有什么说不出口的。

为什么要孝呢?家庭教育的根本到底是什么?

家庭教育的根本是教育孩子学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把孩子“人之初”的善,发扬光大,“人之初”的恶,慢慢教化掉。使孩子的德行,变得高尚起来。

而德者,本也。那么德的根本又在哪里呢?《孝经》里说:”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看到没?“孝道”其实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初心。

如果孩子没有好好进行“孝道”教育,这一生他都不会幸福,也注定是要失败的,孩子失败了,父母还谈什么幸福啊。

看看坑爹的那些儿子吧:都是富二代,张国立、成龙,都被自己的儿子坑得抬不起头。孩子本来都有很好的前程,但是他们去学吸毒,并且被劳教。李双江的儿子,也是缺乏家教,飞扬跋扈,惹是生非,最后锒铛入狱。这些孩子的父母亲都是多么伤心啊。

银幕上、舞台上塑造了那么多的好爸爸形象,论财富,什么样的老师他们请不起?什么样的学校,他们进不去?为什么就是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家庭教育。父母忙着赚钱,从小没有注重孩子的德性教育。没有教孩子好好学习“孝道”,父母的痛苦,孩子哪里会去体谅呢?这大概也是“富不过三代的根本原因。

近些年,随便打开网页一搜,就会弹出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自杀的新闻,而且日趋低龄化。

无锡9岁男孩,因顽皮与父亲吵架,从4楼跳下自杀;

杭州11虽女孩,因没交作业,老师通知了家长,当晚轻生;

深圳13岁男孩,因寒假作业没有完成,选择跳楼......

孔子教导曾参要孝顺,他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而现在,不知从何时起,很多人告诉我们:我是一个人,身体是属于我自己的,虽然精血是父母给的,但我不可以被父母左右。这就是在教孩子极端自私自利。

而这个后果就是:孩子不珍惜自己,随便折损身体,孩子身体都完蛋了。还有什么前途可以追,还说什么照顾父母?父母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曾子听从孔子教诲,一直身体力行。

生病了也不忘教育弟子,掀开被子看看,自己的身体完好无损吧?

还引用《诗经》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来告诉弟子,珍惜好自己的身体,是出于对父母真诚的孝心。

古代人家一直有家训、有传承、至少也有家书,可怜的我们把这些都丢光了,以为赚了一些钱,就可以为所欲为,只有在自吞”苦果“后才追悔莫及。

父母一生能否幸福,在于孩子12个月左右,我们有没有与他抢着吃

为了孩子,为了我们

孝道如此重要,可是作为父母,我们也不懂那么多道理,怎样在家庭教育孩子行“孝道”呢?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准备,我们都可以成为良师:

01、以身作则,做好表率作用。

记得小时候,舅父和母亲总是每天早上去外婆的房间里请早安,晚上也必然会去请晚安。

我非常不解。这种繁文缛节不是早就应该抛弃了吗?又没有什么大事,天天请安,像古代人一样,这有什么意义嘛?

舅父很严肃地对我说:”有3个原因,一是看看老人家是否安好,二是让老人家看看我很好,不用担心,三是做给你们小辈看。行孝。就是恭敬父母。

孔子老人家咋说的:“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跟着长辈,我也开始学习,也给自己的孩子“打个样”。

虽然不用打躬作揖,但是再忙,我们每天都会在固定时间,打个电话给父母,这个是一定要做到的。离开父母时间长一些或者有点远。也必然及时告知,安顿好父母。

正所谓: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02、学会感恩,做好配合。

孩子喜欢听故事,咱就讲故事嘛。书上的故事,独特有力量;自己生活中的故事,真实又深情。

不懂感恩的孩子,不会有好的未来。

我们自己讲自己,难免给人一种刻意感动的感觉,那么我们就要相互配合,互诉恩德,互不顶撞,父母一起用劲。爸爸教育孩子,感恩母亲的怀胎守护、临产受苦;母亲教育孩子,感恩父亲顶天立地、为家庭奔忙。

只要配合的好,一个好孩子,会在点点滴滴的感恩中。学会宽容、学会接纳、学会与人为善。而这些德行,是孩子可以受用一世的美德。

到父母老了,就更能体会到孩子的“孝顺”是多么令人宽慰,感恩的力量又是多么强大啊。

03、抓住根本,从小教育

孝道教育,越早越好。

孩子一般在12个月左右大时,可爱的宝宝,就可以开始学习拿起小勺子,舀着小碗里的东西吃了。孩子开始是模仿着父母吃,慢慢就会了。

问题是,年轻的父母,年老的长辈。都不太会给他这个机会。而是大人轮流着,喂它吃。有的孩子3-4岁上幼儿园了,还在追着满地跑地“喂饭"。

特别是现在孩子少,从小在六、七个大人的万般呵护中长大。而且又幸运地赶上了物质丰富的年代。很少有缺吃少穿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际遇,孩子们自然从小心知肚明,自己就是中心,一切人和事情都是围着“本宝宝”转。

没有与父母一起同桌吃饭,父母更不会去和孩子“抢”吃的。所以,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获得的食物,是父母辛苦赚钱买来、做好的。也不可能理解,自己如果全吃了,爸爸妈妈是否就会饿肚子。

父母此时可以抓住机会教育孩子,有时候不妨直接和孩子抢着吃。不仅让孩子吃的开心,也顺便教教孩子,吃的规矩。今天这点吃的食物,需要先给长辈,再给父母,最后才是宝宝。遵循这样的规矩来。孩子从小教,很快会习惯。

一个有懂“孝道”的孩子,将来的学习上不用父母焦虑,因为他知道,学习好,父母会很开心,自己就是在尽孝;身体上也不用父母操心,因为他知道身体好,是自己将来孝敬父母的本钱;将来结婚生子,也不用父母逼迫,因为他知道传承家风,养育后代自己有责任。

这些令父母抓狂的问题,老祖宗早就帮我们找到了从根本上解决的方法,只不过,这些年,为了赚更多的钱,有更高的地位,我们忘记了。

当一切恶果尝尽后,我们一定会回归到中华民族延绵至今,最符合国情、也最有教育意义的“孝道”上来教育我们的孩子,这是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的根。

父母一生能否幸福,在于孩子12个月左右,我们有没有与他抢着吃

从小教育好办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