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商丘历史」睢县尚屯镇尚店的由来

睢县城西12华里的尚屯集东边,是一个叫尚店的村庄。庄子不大,西临惠济河,郑永公路横穿而过。在明清的时候,庄子自然更小,村民也多是种地的穷苦人。据《尚氏族谱》记载,睢州尚屯尚氏四世祖尚福,就住在该村的大道旁。大道是睢州通往开封的官道,终日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尚福也是一个穷苦农民,他同其他人一样,总是早早地起床背起粪筐拾粪。

「商丘历史」睢县尚屯镇尚店的由来

一天早起,他在路上拾粪,天色还未大亮。他只顾看远处的类似粪便的东西,不小心被脚下的东西碰了一下。他低头看了看,原来是个布袋子。他掂起袋子,袋子沉沉的。他解开袋子一看,竟是一大堆白花花的银子!尚福数了数,有 300 两!这是谁丢在这里的呢?他现在是不是发现丢了钱呢?他一定很焦急吧?尚福在替失主焦急了。他不拾粪了,就在路边坐下来,等起失主来。

「商丘历史」睢县尚屯镇尚店的由来

天大亮了,路上行人多起来。很长时间过去了,也不见有人来找钱。中午了,尚福回家吃饭。他没跟家里人说话,吃过饭又回到老地方等失主。到晚上也没等到失主。他一连等了 3 天,还是不见失主回来找钱。看样子再等下去也是见不到失主。尚福设想了很多情况,他猜想失主一下子带这么多线,很可能是做生意的。既然是做生意的,可能还会出现在这条道路上。我长期在这里等着,就可能见到他。

「商丘历史」睢县尚屯镇尚店的由来

尚福于是就在拾到钱的路旁开了间茶店,一边卖茶,一边等待着失主。5 年过去了,茶店仍然开着,尚福仍然没见到有找 300 两钱的。一天,尚福在店里招待客人。他 4 岁的儿子在一旁耍闹。尚福拿出一文钱给他,哄他到一边玩去。过了一会,儿子回来了,可那一文钱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尚福很生气,揪住儿子的耳朵打了起来。儿子哇哇地大哭起来。哭声把一位茶客吸引了过来,他一边劝,一边问是怎么回事。当他知道是因为丢了一文钱时,笑着对尚福说:“丢一文钱算什么,5 年前我在这里还丢过 300 两银子呢。”“你说啥?”尚福一听,不禁一惊,“5年前你在这里丢过啥?”“300 两银子。”茶客重复道。“几年了?”尚福又问道。在尚福仔细地问清了茶客丢失银子的情况后,他确定失主是真的出现了。他高兴地对失主说:“你的银子还在。我等你 5 年了啊。”

尚福领着失主来到自己家里的井旁。他刨开几层井口的砖,拿出了一个布袋。袋子已经有些破旧了,打开袋子,里面的银子仍然光灿灿的。一数仍是 300 两,一两不少。“现在物归原主了。”尚福笑着把银子交给失主。“不。”失主把袋子推开,说,“这银子虽然从前是我的,但后来你拾到了就是你的了。”尚福再一次把银子放到对方手里,说:“如果我想要这银子,我怎么会在这里等你 5 年呢?”两人推来让去的。

最后,失主拿出 50两银子,对尚福说:“咱俩打个干亲吧。这 50 两银子是我给孩子的学费,你一定要让孩子好好读书。”后来两人成了好朋友。尚福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努力读书,都在某丑年考上了进士。县城还建了“三丑堂”,纪念三人考上进士这件事。尚福的后人为了纪念尚福开茶店找失主的事,把村的名字改成尚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