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时收集了大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其中就有《十七帖》。在唐太宗时,《十七帖》由弘文馆曾摹勒上石,这个传本未有一大大“勅”字,表明是唐太宗下令刻碑的,在“敕”字下面刻:“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十九个字。俗称“馆本”,这个“馆本”的可信度比较高。目前最可靠的《十七帖》,就是根据“馆本”翻刻流传下来的刻本。
- 康里巎巎(nao)临摹的《十七帖》中的《严君平帖》
由于《十七帖》有还几个版本,所以,《十七帖》到底有几个帖,说法都互有出入。
例如孔氏岳雪楼本《十七帖》,孔氏岳雪楼本为“僧权”全本,摹刻于南朝梁内府所藏原迹。这个刻本总共29帖。目录如下:
01、郗司马帖
02、逸民帖
03、龙保帖
04、丝布衣帖
05、积雪凝寒帖
06、服食帖
07、知足下帖
08、瞻近帖
09、天鼠膏帖
10、朱处仁帖
11、七十帖
- 赵孟頫61岁临摹的《十七帖》第一帖《郗司马帖》
12、邛竹杖帖
13、蜀都帖(游目帖)
14、盐井帖
15、远宦帖(省别帖)
16、都邑帖(旦夕帖)
17、严君平帖
- 《十七帖》中各种勾和收笔的笔法
18、胡毋帖
19、儿女帖
20、谯周帖
- 《十七帖》中的偏与正的互补艺术
21、汉时讲堂帖
22、诸从帖
23、成都城池帖
24、旃罽胡桃帖
25、药草帖
26、来禽帖
27、胡桃帖
28、清晏帖
29、虞安吉帖
这些帖的取名尽管与今本通行的《十七帖》不太一样,但是通常认为《十七帖》是29个帖,134行,1166字。除了《来禽帖》是一个楷书,其余都是草书。
《十七帖》在唐代流传中,有很多临摹本的墨迹也流传下来了。例如《远宦帖》、《游目帖》、《七月一日帖》、《寒风帖》、《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大道帖》、《行穰帖》等。有的墨迹本,唐代就已经流传到日本了。
这些临摹的《十七帖》墨迹,对学习《十七帖》刻本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唐代书法理论界美术家张彦远在《法书要录》描述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这一组尺牍书法,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前后长达十四年之久,也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例如个别笔法还保存着章草的痕迹。
清代书法家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
唐蔡希综《法书论》说:“晋世右军,特出不群,颖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创立制度,谓之新草,今传《十七帖》是也。”这是对王羲之《十七帖》较早的评论。它通过书法联想其为人,与后来的“书如其人”是一脉相承的。
《十七帖》这个草书集,是草书从章草向今草过渡时期,成熟时期的书法作品。
用笔方圆并用,寓方于圆,藏折于转,而圆转处,含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外表冲融而内含清刚,简洁练达而动静得宜,这些艺术特点,可以说是学习草书必须要领略的境界与法门。
所以,历代书法家对《十七帖》勤学不辍。唐代草书书法家的风格中,都能见到《十七帖》的影子。
例如,孙过庭的草书经典之作《书谱》就是《十七帖》的唐代翻版。孙过庭很多笔法结体,都来自于《十七帖》,同时又有唐代的用笔特点。
现在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临习《十七帖》的作品是 苏轼《 临王羲之讲堂帖》。
元代书法家康里巎巎(nao)(字子山)临《十七帖》中的《 胡母帖》。从点画到字形,都很接近王羲之原作。
- 康里巎巎临摹的《十七帖》中《胡母帖》
笔画简洁有力,笔锋峻爽,使转自然,一些连绵的线条也都非常遒劲,看得出作者对原帖非常熟悉,所以书写起来如行云流水。
当然,这件作品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如字形比原作窄,章法安排上更加紧凑,不像原作那样宽松闲散。还有《胡母帖》中的“氏”字,王羲之的最后一笔捺画还有章草的遗迹,但是,康里巎巎写成唐代的笔法了。
个别笔势与原帖有一定的差距。例如“从”字的双立人,康里巎巎写的有一点垂直了。
明代董其昌尤其喜欢临摹《十七帖》。例如他临摹的《遗民帖》就是其中之一。
董其昌临摹的《十七帖》中第二帖《遗民帖》,基本上是意临,章法、结构、笔势都有一些变化,变得更像唐代的草书了。如果把董其昌临摹的《十七帖》与赵孟頫比一下,明显看得出来,赵孟頫的笔意笔势更接近《十七帖》原帖。
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岁的赵孟頫发誓要临遍《淳化秘阁法帖》全卷。从此,他用六年时间,以顽强的毅力,在六十一岁时将全部十卷通临完毕,堪称用工至深至勤。
“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是他对《阁帖》给予的极高评价。也是他勤于王羲之草书的真实感受。
现代书法家对《十七帖》的临摹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启功先生早年临摹的《胡毋帖》就一例。
学习草书一般都是从小草起步,然后再学狂草。但是,启功先生的临摹,更像是行书的布局和笔法。
这也许是,启功先生精通各种字体,又能消化古人的精神,删繁就简的临摹方法吧。
总之,欣赏《十七帖》,如果既能了解他的书法历史和笔法特点,又能食古不化,这才是最好的欣赏。
我觉得,启功先生临摹的这个《胡母帖》就是最好的欣赏方法。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还需要亦步亦趋的学习一段时间,才能心领神会这个经典。
閱讀更多 千千千里馬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