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责”,值得父母学习

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被衙门的捕快抓了起来,判了死罪。临刑前,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一见面,母亲悲痛地抱着儿子大哭。

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责”,值得父母学习

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也都因为是亲生父母,才极其自我地认为对孩子的“爱”是无可置疑和挑剔的,但真的是这样吗?

如今,我看到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表现出来的既有“奴役服侍”又有“威严发泄”,在这种畸形的“爱”中塑造和培养的孩子,会具备完完整整的“唯上情结”,在家庭里始终不能体会到生命之间平等和尊重的真爱。

比如文章开头的故事,母亲对孩子就是“溺爱”,把自己放在奴仆的位置,只给孩子提供服务,却不能及时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最终酿成大祸。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责”,值得父母学习

而现代的家庭教育过程中,除了“溺爱”外,还有一种所谓的“责备式的爱”,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威严发泄”。

由于父母对孩子心智发展的各个阶段处在盲知和盲从的状态,内心对孩子又有诸多的标准和期待,所以,当孩子的行为触犯了父母的标准和价值观时,父母往往会不分场合地对孩子进行一触即发的责备式教育。

这种责备式教育,父母很坚定地认为,此时责备孩子是源于对孩子的“爱”,是为孩子好。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责”,值得父母学习

其实,这个过程很容易让孩子形成“唯上情结”的人格,也就是说,给孩子内心种下了唯上的种子:无论父母对我怎么样,父母都是对的,即使我很痛苦和委屈,也是因为父母为我好和对我的“爱”。

如此一来,孩子在家庭关系中失去了判断力,步入社会中,人际关系就会经常感到无力和无助,缺失了父母的真爱,就是缺失社会性发展的有力支柱,导致人生的生活与事业受阻。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责”,值得父母学习

那么要如何做才是好的呢?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在《呻吟语》中提出了“七不责”:

“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对众不责,愧悔不责,暮夜不责,正饮食不责,正欢庆不责,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责”,值得父母学习

所谓“对众不责”,是指众人面前要给孩子以尊严,不责备;

所谓“愧悔不责”,是指孩子如果已经为自己的过失感到惭愧后悔了,不责备;

所谓“暮夜不责”,是指夜晚应该让孩子安然入睡,不责备;

所谓“正饮食不责”,是指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安心用餐,不责备;

所谓“正欢庆不责”,指的是正在美好的时光欢庆时,不责备;

所谓“正悲忧不责”,是指正在家里发生事故,家人正在痛哭之时,不责备;

所谓“疾病不责”,是指当孩子正在患病,身体处在最脆弱的时候,此时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就是一剂良药,不责备。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责”,值得父母学习

这“七不责”不仅蕴含着古人的智慧,更是父母对孩子爱的根本。

父母爱孩子,既不能一味“服侍”,去溺爱他、骄纵他,也不能不分时间地点地责备孩子。父母应该给孩子的,应该是平等与尊重之爱。

其实教育孩子,就应该给孩子最舒心、最贴心、最安心的成长空间,这要求家长能读懂孩子。这本《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就是为了引导家长孩子打开心扉在沟通中读懂孩子,规范引导消除孩子内心的阴影。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责”,值得父母学习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孩子是需要沟通的,只有耐心培养,才能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本书通过案例分析,详细介绍了如何读懂孩子的心,便于家长正确的家庭教育的展开。

你真的会爱孩子吗?古人留下的教子智慧“七不责”,值得父母学习

目前这本《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仅需29.8元,价格十分便宜,值得家长和孩子共同进步。

想要购买的家长朋友们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